每周一书 篇六十:哲学是什么?nothing,everything?
宅家娱乐我有神器,春节囤货欢乐多多!2月1日-2月28日参与#新春打卡挑战#征稿,成功发布至社区即可获得50金币奖励!分享你的春节宅家心得,盘点提升幸福感的好物。春节期间发文还有额外抽奖和热度奖励,一起冲击1000元大奖!>>查看活动详情
创作立场声明:每周一书
就地过年,宅家看书。
大家好,我是兔酱不吃土,头秃不秃噜。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一本新书,《哲学是什么》。
在豆瓣上搜索“哲学是什么?”大概能看到四、五种不同的版本,多以介绍哲学为主,因此当我拿到这本张汝伦的《哲学是什么》,我很好奇,这位西方哲学领域的学者会怎么样解读哲学?
然而,在自序中,张汝伦就开宗明义,并不打算给哲学一个确定的内涵或者外延。他说,就连哲学家对于哲学的理解也都有很大的分歧,亚里士多德对哲学的定义,与德里达对哲学的表述几乎没有可通约性。因此,与其纠结于概念,不如用哲学的思维来讨论问题。
在这本大家小书中,张汝伦的内容散见于各类的场合,比如在陆家嘴读书会上和大家谈怎么读经典,在上海音乐学院进行演讲,还有和研究生一年级的新生谈谈什么是哲学。你可以说,这些都不是哲学,但这些又都是哲学,犹如《天国王朝》里最后萨拉丁的回答,nothing,也是everything。
哲学是关于思想的思想,因此,哲学在我们看来是高深的学科,但是张汝伦就说,不能这么说,对于一些哲学从业者也期望搞一些深奥的学术论文来“自雄”,张汝伦是反对的。同样,哲学也不是一种整理的学科,在和研一的新生对话时,张汝伦就说,你们千万不要当王语嫣。
王语嫣是什么?那就是什么武功都知道,但就是不会武功。哲学现在似乎也沦落到这么一个地步,我们大学时候学的也是各种哲学史,所谓历史,实际上就是告诉你,在某个时期,出现了某个哲学家,他有什么重要的观点,同样,到了研究生这一步,你看上去以为是在写文章了,实际上,你写的论文不过是在说,我读了某某人的书,我觉得某某人怎么样怎么样。
于是,你成了王语嫣,你看上去什么都懂,但忘记了哲学最初就是用来思辨的。
如果上述是张汝伦关于nothing的解释,那么everything的设想就延续到了经典、延续到了音乐。
张汝伦关于礼乐的表述让我还是眼前一亮。对比东西方最大的不同,其实是对于音乐的看法,在中世纪,希腊音乐是失传了,所以西方音乐的传承不像东方,一直都在流传,而东方对于音乐更强调教育意义,这都是我们可以挖掘的的。
同样的,在关于读经典方面,张老师说,经典不仅仅是源头,更要关注每个经典当中,每个名人对于自身一些特定概念的独特理解。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当我们说一个东西是好的,那就意味着我们已经预设了好与坏的标准,而哲学就是把这个标准打破,去思辨任何一个前提概念的形成。比如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我们读经典读原文就要弄明白,仁和义在特定语境下代表什么。
通读全书,哲学是什么,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思辨。

最近奇葩说的哲学教授有点火
高深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