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有剧毒的“狼毒花”为原料制作,这部书酷到没朋友
创作立场声明:原创不易,转载请联系作者本人
这是 超级捡漏 的第 6 篇文章
文末有惊喜
公元9世纪,和唐王朝共存数百年的吐蕃帝国在动荡中瓦解。
吐蕃王朝末代赞普郎达玛灭佛毁寺,众多僧人为避难远遁阿里。阿里地处西部边境,深受大食、印度影响,又是苯教发源地,成为各种文明汇集之地。
一位吐蕃王室王子逃到西部阿里地区,他的后裔建立了古格王国。
古格王朝多次派人到克什米尔学经,翻译佛经108部。
1042年,印度高僧阿底峡到阿里地区弘法,使阿里成为佛教复兴之地,佛教史称之为“上路弘法”。
佛教重新在古格复苏,并达到全盛。
如同罗马灭亡后的拜占庭帝国,古格前后历经16位国王,国祚延续七百多年。直到17世纪,遭到拉达克入略而灭亡。
历史上古格曾经有十万人之众,而今天的古格故地只有几十户人。
曾盛极数百年的古格虽然毁灭,剩下断壁残垣,但它却留下了最珍贵的一处遗产,这便是托林寺。
托林寺的“托林”,意为飞翔空中永不坠落。托林寺坐落于阿里象泉河畔,始建于公元996年,是古格王国建造的第一座佛寺。
它由国王益西沃和译经大师仁青桑布仿桑耶寺而建,成为当时的佛教中心。
1996年即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
托林寺历经各种自然和人为破坏,佛像多遭毁弃,幸运的是,在文革时期作为仓库,它的壁画得以流传至今。
托林寺现存的建筑不到五处,其中最为经典的白殿,拥有内容丰富、技艺精湛的壁画,集多民族艺术风格于一体,是15、16世纪藏传佛教艺术的经典之作。
有印度、中亚、中国内地宗教艺术的多元化特色,这与阿里地区自11世纪以来就是重要交通枢纽密不可分,它是丝绸之路与藏区腹地联系印度的必经之路。
为了保护托林寺的壁画,阿里文物局与浙江大学合作,启动了托林寺壁画数字化采集项目,通过技术手段,完成了对白殿壁画的高精度数字化图像采集。
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协同浙大文化遗产研究院、浙江大学汉藏佛教艺术研究中心及浙江大学艺术系四机构,倾力打造了这本《阿里壁画——托林寺白殿》,集艺术性、研究性与创意性于一体。
《阿里壁画:托林寺白殿》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雅昌印制,出版即获得2015年上海印制大奖,以及素有印刷界“奥斯卡”的2016年美国印制大奖优异奖。
这本书四开大,重大近10斤。
封套借鉴古老的藏纸文化,选用手工藏纸制作,厚实而有凹凸质感,白色象征圣洁的哈达。
藏纸是由树皮及狼毒草经石灰和土碱处理制成。
狼毒草藏语叫“日加”,花色彩艳丽,是一种具有毒性的野草,故藏纸具有久经岁月不怕虫蛀鼠咬、不腐烂、不变色、质地坚韧、不易撕破、耐折叠、耐磨等特性。过去被大量用于宗教典籍、政府官文的书写和印刷。
正面用烫金工艺藏文“阿里壁画”。
背面则巧妙的用压印+抛光工艺印上了“阿里壁画”四个字,平面不易发觉,且只能在斜放侧面角度才能看到。
书籍封面选用绢布制作,托林寺白殿西壁南侧壁画“常啼菩萨求法记”局部,庄严肃穆之感由衷而发。
全书材料考究,工艺复杂,细节精心设计,随处可见藏文化元素。
壁画除表现常见的宗教神佛造像外,还有现实人物和世俗生活场景。
天人、王统、高僧、大德、译师、佛本行经变、地狱变的内容。
上至国王、使臣,下至僧俗妇孺,从礼佛法事到庆祝盛典,从民间世俗日常生活到王宫侍女熏香情景,包罗万象,无所不绘。
具体而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社会的不同侧面。尤其在礼佛、辩经、庆典、乐舞、杂技、运输等场面以及动植物的细致精巧的描绘上表现得更为突出。
对数字化档案的有效利用,这本书可以对托林寺壁画乃至西藏寺窟壁画的内容辨识、题记释读、风格判定、工艺技法的探索。
托林寺曾经引领了十至十一世纪多民族佛教及其艺术的中兴,是宋、吐蕃、辽、西夏、回鹘与拉达克、克什米尔及中亚地区佛教文明联系的枢纽。
绘制于16世纪的白殿壁画是藏传佛教艺术的绝美遗珍,承袭了西藏后弘期佛教的造像传统与图像配置,也融入了周边地区的宗教装饰母题。
同时吸纳了藏区中部藏传佛教派別如萨迦、格鲁派上师传承造像体系与绘画技法,发展出一种辉煌、绚烂而又沉稳、静寂的地域风格。
密实坚韧的线条、仪式严整的构图与热烈奔放、凝重厚实的色彩,三者和谐统一,蕴含着生命的爆发力与内在的艺术张力。
是书总重达10斤,用汉藏英三种文字进行注解,堪称画册界当之无愧的壁画翘楚。
Alfie-2002
校验提示文案
乌龙兄
校验提示文案
摇摆时间线ZHLMI
校验提示文案
chris4ever
校验提示文案
chris4ever
校验提示文案
摇摆时间线ZHLMI
校验提示文案
乌龙兄
校验提示文案
Alfie-2002
校验提示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