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摄影哲学之我见:篇一
写在前面
首先需要声明的是,我自己拍的并不好,但是我自信拍得数量很多,虽然量变还没有引起质变。鉴于我的水平有限,我是来分享自己的浅薄经验的,而不是来出书教学的,请摆正期望值后进行免费阅读。同时欢迎赐教,大家一起进步。
陆续写了几篇文章,之前写的时候比较随意,图片管理没做好,写这篇最大的挑战反而成了确保避免重复贴图。
全文图片均为RAW格式文件在Lightroom进行后期。富士X系列拍摄图片均为选择胶片模拟为基础后调整。大部分图片除调整水平(调整水平后会裁掉一些边角)外无额外剪裁,个别除外图片在下方进行了注明。
什么是街头摄影?
街头摄影翻译自英文street photography,字面上理解就是大街上拍人和/或物。但实际从我理解书籍和网上的内容,这个street更应该是指代社会文明的一种具体化。所以我觉得只要是记录城市生活点滴的、拍摄主题是人或者人造物、或由人造物组成的,都可以粗略归类为街头摄影。比如海滩上,搜索street photography on xxxx beach会有很多搜索结果。
话题:有情景设计的摆拍算吗?
NIKON D90 + 50mm F1.8D 2010年西湖岸边 这是我玩摄影拍的第一张街头上陌生人的图片
选对器材
器材并不重要,只要能成像的设备都可以拿去街头摄影。但是在人口密集的都市中,一般的原则是器材越小越好,这样可以更好的帮助你隐身在人群中,去观察去抓拍。
我用黑卡一代也拍得很快乐,虽然画质是真不行后来卖掉了(里面大部分的图片应该可以归类到街头摄影):
很多厉害的摄影师,拿着iphone走上街头,也能拍出让人震撼的图片。
我常用的器材是富士X-T系列相机,因为直出JEPG色彩完全够用了。常用的镜头是23mm F2(全画幅等效约35mm)和35mm F2全画幅等效约50mm),不(仅)是因为只有这俩个镜头,35mm和50mm也是主流玩家最常用的街头摄影焦段。之前也写过这两个镜头的文章(里面大部分的图片应该可以归类到街头摄影):
另外在之前的尼康50mm F1.8 D的评论里,很多人说这个镜头是个人像头,令人很费劲,追问无果。有知道信息偏差发生在什么地方的值友,望不惜赐教(里面大部分的图片应该可以归类到街头摄影):
但是也不完全是绝对,比如有人喜欢挂着长焦头扫街。我试过转接Jupiter A37(全画幅135mm F4.5镜头),富士X-T系列相机等效全画幅约200mm,确实很方便很隐蔽,我最喜欢的自己拍摄的照片之一就是用这个镜头拍的:
富士X-T1转接Jupiter A37手动对焦 失焦是手动对焦绕不过去的坑,很庆幸自己的OCD没有发作当场删掉这张失焦的图片
长焦镜头本身相对体积偏大,更容易引起注意。相对于远距离的拍摄免除对拍摄对象的干扰,长焦镜头对拍摄对象的压缩和与背景的分离,也是如何更好表达图片内容的一种挑战。
NIKON D700 + TOKINA 100mm F2.8 MACRO
D700 + 70-210mm F4-5.6 D @210mm
D700 + 70-210mm F4-5.6 D @210mm
NIKON D90 + TOKINA 100mm F2.8 MACRO
D700 + 70-210mm F4-5.6 D @116mm
富士X-T1转接TOKINA 100mm F2.8 MACRO手动对焦
富士X-T1转接TOKINA 100mm F2.8 MACRO手动对焦
富士X-T1转接TOKINA 100mm F2.8 MACRO手动对焦
富士X-T1转接TOKINA 100mm F2.8 MACRO手动对焦
富士X-T1转接TOKINA 100mm F2.8 MACRO手动对焦
富士X-T1转接TOKINA 100mm F2.8 MACRO手动对焦
富士X-T1转接TOKINA 100mm F2.8 MACRO手动对焦
富士X-T1转接TOKINA 100mm F2.8 MACRO手动对焦
富士X-T1转接TOKINA 100mm F2.8 MACRO手动对焦
D700 + 70-210mm F4-5.6 D @125mm
但是因为长焦太不容易被发现,很容易引发一些道德层面的争论。比如有人长期、专门端着长焦在大街上拍摄夏日着装清凉的婀娜,我觉得针对这些人卖了相机、镜头换投资大妈三宝和维达应该更能解决实际需求。
话题:聊聊你出门常用的焦段是?
相机设置
我偏好的设置是点对焦,光圈优先,auto ISO 1600,安全快门1/100s,曝光补充-1/3,动态范围100%(其它品牌相机的叫法会略有不同)。但是这样的设置也不是绝对,比如希望故意欠曝营造强烈的明暗对比,或是在极其昏暗的环境下使用高ISO,或是达到动静对比,都会适当调整设置。每个人都会有自己习惯的不同的相机参数设置,熟悉操作并找到适合自己的操作流程很重要。
话题:我不卖图,为了降低ISO6400的噪点值得升级设备吗?
拍摄动力/目的
最近看了两本Vivian Maier的书,<Vivian Maier - OUT OF THE SHADOWS>和<Vivian Maier - A Photographer Found>(这里顺便吐槽下中文译本上冠以的街头摄影女王的头衔,做文案的人但凡仔细看一遍书的内容,也不会弄出这种宣传语。并不是说Vivian Maier不配这个头衔,而是这种头衔明显跟Vivian Maier的生平行为体现出的性格相悖。),感概颇多,摄影作品本身对时代的记录已经着实惊艳,更让人敬佩的是几十年的默默坚持。
摄影无关乎于世俗名利,更多的是一种自我欣赏,一种生活态度,抑或是用一生的执着谱写一曲自己生命的赞歌?
当然这些都是自己浅薄的看法,有兴趣的可以去购买或借阅,很推荐。
而作为普通业余摄影爱好者,跟其它爱好一样,自己开心就好了。
X-T1 + 35mm F2 图片以拍摄原比例进行了剪切,去除了右侧多余干扰因素
X-Pro1 + 转接Olympus OM 28mm F3.5手动对焦
X-T1 + 转接NIKON 24mm F2.8 D手动对焦
X-T2 + 23mm F2 图片以拍摄原比例进行了剪切,去除了左侧多余干扰因素
Mamiya C220 + Tri-X 400过期15年胶片 ID-11在1:3稀释后冲洗
X-Pro1 + 转接Olympus OM 28mm F3.5手动对焦
话题:聊聊你玩摄影的终极目的是什么?
礼节/安全距离
在现代这个急躁的社会,很少会有人能有勇气像Vivian Maier那样近距离的在街头抓拍陌生人的半身肖像照,大概那么直白、具有进攻性的拍摄手法在现在会引起口舌或是拳脚的纷争。
作为普通业余摄影爱好者,在公共场所对陌生人拍照时,保持基本的礼节是前提。即便是在公共场所,有些时候应该保持对他人私人空间的尊重。粗俗的打个比方,如果我在公共场所鼻子奇痒无比,想悄悄地清理下鼻子中的异物,刚好这时候有个人端着82mm口径的镜头杵到我脸上对我抓拍,我保证我很难高兴的起来。
如果被拍摄的人发现了,保持微笑很重要,让被拍摄的人觉得你是没有恶意的。如果被拍摄的人坚持要求把图片删掉,虽然从法律角度讲,绝大多数国家认同公共场所拍摄的图片著作权归拍摄者所有,但是出于礼貌,当面删掉比较好,同时表达歉意。
X-T1 + 35mm F2 当时正在跟X-T1早期firmware的糟糕对焦怄气,看到这样的微笑瞬间气消了,虽然无意外的失焦了
我比较习惯保持安全的距离,意思就是尽量躲得远远的,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口舌。目前为止只遇到一次被要求删除图片的经历,也可能跟现代社会大部分都忙着看手机,没人注意身边环境有关,不然可能被投诉更多。
X-T1 + 35mm F2 图片以拍摄原比例进行了剪切,去除了左侧多余干扰因素
X-T1 + 23mm F2 貌似前景用东西卡去半截也是常用的手法,但是如果太刻意了就显得形式大于内容了
X-T1 + 转接Helios 44-2手动对焦 失焦了。。。
或者把这种距离放大。
X-T1 + 35mm F2 图片以拍摄原比例进行了剪切,去除了右侧多余干扰因素
静物
人物看烦了,插播几张静物图片。
X-T1 + 转接NIKON 24mm F2.8 D手动对焦
保持神秘
图片中的主体保持有神秘感是最近比较流行的一种拍法,越神秘就越吸引人,大家都有好奇心。一般可以通过虚焦、阴影、遮掩被拍摄者面部轮廓等方式达到这样的效果。
NIKON D700 + TOKINA 100mm F2.8 MACRO
X-T1 + 23mm F2 失焦,太黑了AF吃力,但是失焦了之后反而这张图片更有意思
或者直接拍背影。拍背影拍摄最简单,不用担心打扰;但是想从背影表达些什么就没那么容易了。
Mamiya C330 + FP4 Plus胶片 增感破冲ISO200
X-T1 + 转接NIKON 24mm F2.8 D手动对焦
X-T1 + 转接NIKON 24mm F2.8 D手动对焦
X-T1 + 转接NIKON 24mm F2.8 D手动对焦
本文略去无数技巧
其实技巧还有很多很多。比如有的人喜欢选好了静态的环境等人走进画面,反复拍摄直到有满意的为止;有的人则相反。我是后者,我喜欢不停的走动,能拍到的都是缘分,拍不好了也无所谓,平常心。但是买了相机放家里用手机拍它,即便技巧再多也等于零。
话题:买了那么贵的设备,你上次拍照(单次超过10张)是什么时候?
建立自己的风格
如果你点开看我发布的一些文章中的图片,就会发现,我的拍摄风格很统一,虽然偶尔会有些小调皮。风格的建立,当然首先是从模仿开始。对自己喜爱的摄影师或摄影作品进行模仿,并不断地吸取其它更多的自己喜欢的因素到自己的拍摄当中,逐渐就会形成自己的风格。
建立自己的风格很重要,但是保持自己风格的一致性则不然。每个不同的时期应该反应了当时自己的摄影水平、对美的认知。过分意味否定自己过去的风格,反而会迷失找不到自己的。
写在后面
全文一共耗时4天,时间主要花在修图上了。
其实我更多的图片是在海滩拍的。标题起做“篇一”给自己留些余地,哪天继续聊这个话题。

作者自谦了 个人以为贴的照片质量相当可以
就是数量太多 以至于削弱了阅读体验 随着屏幕下拉速度越来越快 人就容易浮躁 做不出客观的评价
咱不懂啊,一直不理解街拍意义何在,记录许多街景、别人的生活,以后还有兴趣翻看么
我觉得作者拍的挺好,不是每张相片都能拍出思想性的,那种相片真的属于妙手偶得,其实摄影真的还是要坚持,坚持拍,坚持发现。然后,平常心。
有些图是细心挑的,还贴了些负面例子的图说明文字内容。我的文章一向图多字少
图贴太多了,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对于文中的照片都是一扫而过……可以少贴几张自己满意的照片,文章观感可能会更好
摄影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就是兴趣爱好,一定要得奖之类的评论真的太过无趣了。
泥坑dx35确实香。
<接上面)很多事情也就会琢磨了。街拍我觉得是个有意识控制的过程,不像街头监控摄像头,一直在拍。街拍的时候,为什么在这个时点按下快门,而不在其他时点按下;为什么在这个角度,而不在其他角度。通过思考这些问题,就可以发现其实我们对拍摄也是有一定的考量或者思索了。而将这些考量或思索提炼出来,也就成为摄影所要表达的故事或者含义。[皱眉]
其实很多时候不需要,拍出来好看就可以了,之后可以模仿一些大师的作品。但是,在那之后,随着人年纪的增长,
是啊,钱包没鼓起来呢谁会花时间金钱去玩摄影,有那精力多赚点儿钱了,生计始终要比兴趣重要。
倒腾器材,钱包他不允许啊
我觉得这种心理就是在别人劳动成果上捡捡便宜,抛出个尖锐的观点显得自己很有本事,就这么简单。言辞犀利的评论我都追问了,有压根没回复的,回复的都露馅了明显就是不懂装懂。真是又严苛又真的很懂的,见过,这篇评论里没有。坚持拍照确实不容易,我觉得也正是因为不容易,所以大家都不停倒腾器材来慰藉自己还有摄影这么个爱好。
我感觉好多评论的好严苛,敲敲键盘多简单,我自己也有相机,我觉得坚持拍还是蛮难的
“之我见”好像不是“讲”(座或解>的意思,更多是分享自我感受的意思吧,难道我中文退步了?笑
你自己拍的不好还来讲“哲学”?笑
看你拍的都挺好……我如果能用我现有的这颗拍出这么好的照片,我不打算购买镜头了……
支持,好看就完事了。很多都是有故事赛获奖的,或者获奖了故事才被反复强调。存在一定的幸存者偏差。反对高赞,键盘
支持,好看就完事了。很多都是有故事赛获奖的,或者获奖了故事才被反复强调。存在一定的幸存者偏差。
受宠若惊
镜头其实还是可以买的,理性购买比较好。比如,现在这个镜头非连拍拍够1万张,或者拍够自己满意的2000张,才去考虑买其他镜头的事情。这点我做的其实也不好,我富士就俩个镜头是因为把钱都投到中画幅胶片上了。。。大家互勉,希望早日看到你自信的分享,加油!
很棒,看了你拍的照片,本来打算买镜头的,现在一点不想买了,XT2/23-F2是我日常挂机头,就这一颗,我不打算在买镜头了,能拍出你这样的照片,就够了……我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后期,怎样构图,以及相机镜头的特性,我是这么认为的……
哈哈,感谢鼓励!多拍这句确实是真谛
拍完了也应该多总结,这样循环着才会不断进步。其实来留言是在聊摄影的或者聊玩摄影感受的,别管深浅都愿意讨论下。聊器材的内容大部分不想参与,只要别乱说的也不反感抵触。来势汹汹上来就提思想境界的,一眼看以为鸠摩智,再追问俩句就露馅原来是裘千丈的,我也不知道揣着那俩下就被拆穿的本事非得来装一下有学识是图啥。还有不发言,把裘千丈点赞捧成星宿老仙的,我也不知道啥意思,是真认同观点啊还是想看热闹啊。说话不干净的直接回怼,写个文章又不是来当软柿子的。也遇到过语气强硬但说的有理有据的,对自己确实有帮助,这样的内容大于态度,也愿意虚心接受。但其实总的来说还是和谐的评论居多,张大妈比我当初预想的要有爱得多了
其实刚才我都洋洋洒洒打了快800字回复你顺便怼那几个键盘侠了,后来想想又觉得算了,有这空我还不如接着写分镜头脚本去。。。不过我当年的师傅说到摄影和构图还有表达的时候就跟我意味深长的说了两个字,多拍。我到现在才明白他的意思,说真的,这一行真的最难的就是坚持拍下去,长年累月的拍下去,我早就不怎么摸机器了,希望楼主能坚持下去,也希望有机会看到你更多作品。
其实。。。你把自己搞艺术点,然后端着相机光明正大去拍,怕是没啥问题的。。。。我就是这么干的。。。
我特别好奇这些指手画脚的人,一年按快门次数有你一半多么?
你拍的就是不行,别说了,说的都是废话
有一些拍得蛮好的
比如图片序号24 56 59 60<和服一家人,拍出了电影剧照的感觉) 66<电车司机) 70 75 93 96 97 100
总体来说比当初你发的那些没有人只有某种构图的照片有意思多了
感觉拍人还是离得近有意思 不过要兼顾构图、光线和有趣的时机,觉得技术上很难
不必理会 这种傻13所谓的圈子里一抓一大把
学习了,很有代入感的照片
喜欢你的构图,有些看似随意,但是整体又很协调。
没错,您看得很仔细,看得很准抓住了重点了。彩色胶片先发明出来的,但是在黑白胶片发明出来以后迅速把彩色胶片挤掉主流地位了,一方面是彩色胶片技术不成熟,另一方面相比较灰色阶的可控性,彩色是一种不可控的变量。之前也有个朋友在这个评论里提过相同的问题,偷懒再搬运一次回复他的内容:选择后期调整成黑白是因为,套用Henri Cartier-Bresson在decisive moment这本书里的观点,在不可复制的拍照瞬间,你很难决策或干预到出现在画面里的色彩是否对主题表达有影响,所以我街头拍摄时直出都是设置的黑白的。后期时候看色彩元素不太影响整体的图片,就没有调整成黑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