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下的草没拔】解放双手 Insta360 Go 入手一周体验
前年开始,v-log概念还没那么火,LZ本人在看过《寿司之神》后,对纪录片、剪辑产生浓厚的兴趣,就想在热爱的文化艺术领域拍摄一些东西。于是在当时,原价购入了大疆OSMO+去山里拍了一些艺术家的创作。估计是“每逢我换机,必处尴尬期”,我觉得osmo+这款产品定位简直就是尴尬本尊。物理防抖太坑,每一次调整左右和变焦时的不顺滑,像是在跳探戈。噪点控制、对焦速度都很差。终于在两个月前,忍无可忍以3折价格在某鱼出手,都是辛酸泪。大疆是伟大的公司,很多产品做的确实很好,但是这款产品真的是太坑太坑人了。
之所以被Insta Go种草,是看了样片后,那种解放双手后的第一人称的视角非常有代入感。广角镜头虽然会产生形变,但是对于我这种懒人和穷人,广角能让我的房子显得大 。在生活记录中,很适合新手。给我的感觉是,很多场景拍出来,至少是那么回事,甚至会感觉比较上相,比实地好看。
开箱时是在晚上,台灯下,果XSmax拍照。
Insta360的包装信息比较大,紧凑型的盒子有一股很浓郁的苹果风。所以让我误解了是上下盖的设计,傻乎乎地在哪抠了好久。
节约时间,4倍速开箱全程。
官方参数:
Insta360 GO 最高可拍摄 2720×2720 25fps 的视频和 3720×3720 的照片,可以通过控制应用输出 1080P 25fps 的视频和 2560×2560、2560×1440 以及 1440×2560 三个规格的照片。机身支持 Hyperlapse 运动延时、固定延时,以及 100fps 的慢动作拍摄这集几个运动相机里面常见的功能。
作为视频小白的我,之前在OSMO+身上走了不少弯路,比如拍摄的素材全是4k的,但实际发现根本用不上,像素颗粒感很重,噪点非常明显。文件质量大概是个什么概念呢?大约是每30秒1个G!
这在后期剪辑时非常不便。而Insta360 GO的导出质量已经基本够我的日常使用
普通模式:2720x2720@25fps(机内)/1080@25fps (APP导出)
间隔录像:2720x2720@25fps(机内)/1080@25fps (APP导出)
定位延时:3040x3040@30fps(机内)/1080@30fps (APP导出)
移动延时:2720x2720@30fps(机内)/1080@30fps (APP导出)
慢动作模式:1600x900@100fps (机内) /1600x900@25fps (APP导出)
话不多说,上一个Insta360 GO拍摄的日常展览v-log
拍这个视频时,我用配套的小夹子将Insta360 GO夹在了帽子上。不过帽子要反戴。这个视频通过自带的APP剪辑。对专业要求不高的话,可以很快速地保证一定质量地输出内容。还是很值得玩的。
Insta360 GO有个不大不小的痛点:连接手机的时候,必须把手机的套子摘下。我虽然不爱(给手机)戴套,但毕竟是首款万元机XS MAX。每次取套插拔真的很不方便。希望官方能开发个弹性连接器,或延长线什么的,解决这个痛点。
最后总结一下
别去纠结什么设备,重要的是把你的生活过得精彩,保有一颗热情的心。小相机的设计是为了短视频拍摄,希望大家能够养成日常随时随地创作的习惯,特别是胸前第一视角能够解放双手,可以有很多的创意视角。
第一次写原创,甚是词穷。拜拜~
![](https://res.smzdm.com/pc/pc_shequ/dist/img/the-end.png)
斯馬特喪哥
校验提示文案
Mondrian
校验提示文案
Mondrian
校验提示文案
斯馬特喪哥
校验提示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