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科梅蒂作品展开幕:专注创造力根源 他不属于任何流派
图文来源:雅昌艺术
2021年4月7日,阿尔贝托·贾科梅蒂(Alberto Giacometti)作品展在路易威登北京Espace文化艺术空间开幕,此次展览属于路易威登基金会的“Hors-les-murs”(墙外)项目之一,路易威登基金会在东京、慕尼黑、威尼斯、北京、首尔和大阪等不同城市都设有文化空间,会根据不同城市的特色展出相应的馆藏作品。
展览现场
此次北京展览展出了路易威登基金会珍藏的八件贾科梅蒂雕塑杰作,包括:《杆子上的头像》(1947年)、《三个行走的男人》(1948年)、《趔趄的男人》(1950年)、《威尼斯女子III》(1956年)、《高挑的女人II》(1960年)和《男人头像(劳达尔I)》、《男人头像(劳达尔II)》、《男人头像(劳达尔III)》(1964-65年)。
贾科梅蒂于1901年10月10日出生在瑞士的博尔戈诺沃(Borgonovo)。因其父亲是画家,他年纪轻轻就接触了后印象派和象征主义。他于1919年毕业,离开学校后便前往日内瓦美术学院学习。1922年他移居法国,在巴黎的大茅屋艺术学院研习人体艺术,也与雕塑大师布德尔(Antoine Bourdelle)学习雕塑,并经常参观卢浮宫。他的创作使他趋近了后立体派——尤其是1926年的《俩口子》(The couple)和1927年的《匙形女子》(Spoon Woman)。后来他也加入超现实主义的团体中发展——1930年的《悬浮球》(Suspended Ball)雕塑,在巴黎皮埃尔画廊与米罗(Joan Miró)和阿普(Jean Arp)联展,这一作品也标志着他的重要转折点。
展览现场
1935年,他脱离了前卫艺术圈,开始全心致力于以真人模特为参照对象的创作方式。这次孤独的叛离使他不归属任何艺术流派,而是“孤注一掷地试图塑造人物头像”,并专注于创造力的根源。二次大战期间,他于1941年回到瑞士,遇到了他未来的妻子安尼蒂·阿尔姆(Annette Arm),她成为了他最喜欢的模特之一。
战后时期,他开始创作高挑瘦削的人物形象。到了1950年代,贾科梅蒂的声誉大为提高。于1956年,他代表法国参加了威尼斯双年展并展出《威尼斯女子》(Women of Venice),后来他于1962年获得了威尼斯双年展的雕塑类首奖。1965年最后一次离开巴黎之前,贾科梅蒂创作了摄影师埃利·劳达尔(Eli Lotar)的三个雕像,劳达尔成了他最后的一位模特。贾科梅蒂于1966年1月11日在科维尔州立医院辞世。
纪录片
此次展览虽然只展出了8件作品,但聚焦了艺术家1940年之后各个时期创作的节点,从中可以看到艺术家的转变以及关心的问题,尤其是展览现场还呈现了艺术家的纪录片,通过艺术家的采访可以让观众以更加直观的方式了解这位雕塑家的所思所想。
Alberto Giacometti 阿尔贝托·贾科梅蒂
Tete sur tige
《杆子上的头像》
1947年
铜和石膏
铸造厂不明(1952年造,无编号)
鸣谢路易威登基金会
Courtesy of the Fondation Louis Vuitton
比如《杆子上的头像》表达了艺术家因彼得·范・梅尔斯( Peter Van Meurs)猝死而内心深受悲痛之苦的经历。彼得是贾科梅蒂的旅伴,于1921年在蒂罗尔地区的一家小旅馆中去世,当时贾科梅蒂年仅二十岁。后来贾科梅蒂应好友阿尔伯特・斯基拉( Albert Siro)的要求,试图写一篇题为《梦、狮身人面像和T之死》( The Dream, the Sphinx and the Death of T)的文章,以抚平内心的创伤,该文刊登在1946年12月的《 ( Labyrinthe》报章上。
艺术家写道:“鼻子显得更为突,脸也变得凹陷,而那几乎动弹不得、张开的嘴巴微弱的呼吸着到了傍晚,当我试图画下这张时,突然好害怕他将会死去,我完全被这股突如其来的恐惧震慑住。这件事在我的生命中造成了一个无法弥补的灰暗空洞。一切都因此而改变了,那段旅程仍不断萦绕我脑海,挥之不去。“这场悲剧性死亡的创伤,使作品展现出一种“沉默呐喊”的张力,也成了艺术家接下来一生创作的基调。
贾科梅帮从1956年至1958年间针对《杆子上的头像》主题创作了一系列题为《杆子上的男人头》的作品。
Alberto Giacometti 阿尔贝托·贾科梅蒂
Trois hommes qui marchent
《三个行走的男人》
1948年
铜 深褐色铜锈
Alexis Rudier 造厂(1952年铸造)
71.1x40.1x4.5厘米
鸣谢路易威登基金会
Courtesy of the Fondation Louis Vuitton
作品《三个行走的男人》刻画了战后重建时期,在巴黎市动荡不安的氛围下,他们孤独人生的短暂交会。贾科梅蒂塑造出一个城市空间,三个人物在此相会,却无视彼此,且朝着看相反方向前进。将这些人物放在方形底座上俨然勾画出一幕场景,蕴含艺术家的雕塑作品之关键理念:将自己定位在空间中并予以描述。
1947至1951年间,贾科梅蒂雕塑了许多单独或成群行走的男人与女人形象。从1930年代开始,他就深受古代雕刻艺术的启发,开始以《行走的女人》为主题来诠释人物的动态,但这主题一到战后就成了主导创作。而且,艺术家很快就完全以男性人物取而代之,而女性塑像则变得严谨神圣、毫无动态感。行走”就像在隐喻艺术家的状态,他通过动态和激发创造力的游荡来探索世界。
从1950年起,贾科梅蒂开始创作由多个入物组成的较复杂群像,在同一台座上聚集许多人物形象,以创造拟人化的景观。
Alberto Giacometti 阿尔贝托·贾科梅蒂
Homme qui chavire
《趔趄的男人》
1950年
着色铜
Alexis Rudier 铸造厂(1951年铸造,5/6版)
591x26.5x27.5厘米
鸣谢路易威登基金会
Courtesy of the Fondation Louis Vuitton
《趔趄的男人》那摇摇欲坠的孱弱形体诠释了“生命脆弱的感觉,他们似乎需要巨大无比的能量オ站得起来”(贾科梅蒂,1969年)。正因这软弱不堪的形象,使这件雕塑成为艺术家的创作中最能以独特力度来阐释人类悲慘境况的作品之一。
这失去平衡的形体上,每个元素都充分表达出人类无法逃避的命运之暴力:弯曲的双腿,长的手臂弯伸成弧形,掩饰不住那股无力感,而男人的头部也略向后倾仰。根据法国诗人兼艺评家伊夫·博纳富瓦( Yves Bonnefoy)的说法,这个创作可能是受到艺术家在1940年代所遭受的意外事故的启发,因为他已经在1947年勾画的素描中描绘过这形体。这段漫长的成熟过程帮助雕塑家将他想表现的这种晕眩感更推而广之。在六个铸造版本中这是唯一用绘色“增强”的版本,影射了埃及的彩色塑,使得作品显出永恒不朽的意味。
此为贾科梅蒂返回巴黎后的创作,细腻入微的雕塑反映出处于平衡状态的短暂时刻,如人类处于稳定或崩溃的一线间。
Alberto Giacometti 阿尔贝托·贾科梅蒂
Femme de Venise III
《威尼斯女子III》
1956年
铜 铜锈
Suss 铸造厂(1957年铸造,第2/6版)
118.7x17.9x35.2厘米
鸣谢路易威登基金会
Courtesy of the Fondation Louis Vuitton
贾科梅蒂参加1956年威尼斯双年展时,展出了一系列六件作品,《威尼斯女子III》为其中一件,并因而得名。这些作品最初是用石膏浇铸。柔软粘土上所留下的指纹,在液体石膏的作用下,增强了本雕塑形体中有机生命特质。1957年,贾科梅蒂的好友法国作家让·热内( Jeon Genet)将这些人物描述为“在绝对的静止中不断的来回移动”,同时也创造“(他们的)无限空间”。
贾科梅蒂的《站立的女人》与他的《行走的男人》相呼应。这些人物经历了各式各样的变化:有时是孤立一人,有时是群聚在一个想象的空间中。然而,女性裸体大多是正面向前,静止不动的。人物的双脚通常被焊接为一,牢牢地固定在地面上;顺着身体垂下的手似乎消失了,并在过度细长的四肢仿佛脱离身体的间,爆发出创造力的偶然与奇妙。
这些没有背景、没有身份的人物被简化到只利下他们最根本的形态特征,以最普遍的形式来象征着人性。
Alberto Giacometti 阿尔贝托·贾科梅蒂
Grande Femme II
《高挑的女人II》
1960年
铜 深褐色铜锈
Suss 铸造厂(1961年铸造,1/6版)
277x29x572厘米
鸣谢路易威登基金会
Courtesy of the Fondation Louis Vuitton
艺术家于1960年所创作的《高挑人物》系列是继1956年《威尼斯女子》之后,贾科梅蒂敬献女性裸体的最后一件雕塑。在威尼斯以石膏像展出的《高挑的女人II》是艺术家所创造过最大型的雕塑作品。如喇叭状扩大的臀部、超纤瘦的细腰和紧紧靠拢的双腿,让人联想起艺术家于1926-27年所创的《匙形女子》(Femme cuilere [Spoon Woman])。向前倾斜的底座増强了人物向上的气势,而整体轮的侵蚀感,以及增大的双脚则改变了雕像与空间的关系。神圣尊严的她展现出追求永恒的力量。
本作品是应美国建筑师戈登·邦沙夫特( Gordon Bunshaft)的要求,为美国纽约大通曼哈顿银行大楼前的广场而创作。贾科梅蒂提议创作“一个站立的女人”、"一个行走的男人”和“一个棒子上的头像”分别代表了他近几年的三个主要创作主题,将雕塑直接装置在地面上,以便观众在人物间自由走动,使雕像之间的空间更灵活,也使群像融入四周的坏境中。
Alberto Giacometti 阿尔贝托·贾科梅蒂
Tete d'homme( Lotar. I)
《男人头像(劳达尔I)》
1964-1965年左右
铜
Susse 铸造厂(1976年铸造)
258x29.5x14.4厘米
Tete d'homme( LotarII》
《男人头像(劳达尔II)
1964-1965年左右
铜
Susse 铸造厂(1969年铸造,1/8版)
578x372x25厘米
Tete d'homme( Lotar. III)
《男人头像(劳达尔 III)
1965年左右
铜
Susse 铸造厂
(1968年铸造,艺术家试版作品I/II)
655×282x355厘米
鸣谢路易威登基金会
Courtesy of the Fondation Louis Vuitton
贾科梅蒂直至1959年オ决定不再赋予他的摸特固定不变的确立造型。他认为必须综合许多画像后オ能赋予一个人物形象最为完整的整体感知。贾科梅蒂在巴黎的蒙帕纳斯区结识了罗马尼亚前卫摄影师埃利·劳达尔( Eli Lotar),此人成了他最偏爱的模特之一。劳达尔也是贾科梅蒂最后一系列雕塑的模特。《男人头像(劳达尔I)》是三件中最小的一件塑像,只塑造了头部和肩膀部位,紧凑丰富端正向前,并栩栩如生的展现出自信。
《男人头像(劳达尔II)是胸像,比《男人头像(劳达尔I)》高出32厘米,头像犹如从一堆不经琢的粗糙材质中挺然而出,但右肩消失了,左耳也不见了,眼睛露出苦恼的神情,身体宛若冰消般瓦解了。《男人头像(劳达尔 III)是艺术家生前最后创作的雕塑之一,塑像的身体消瘦不堪,不成比例的长手无力地垂下,与炯炯有神的目光成了鲜明对比;听天由命的态度、沉默的等待、迷惘的眼神,使本作品充满怀旧之情,反映出渐行渐远的漂泊人生。
这三件头像与胸像的人物都是庄重的正面向前姿态,双手紧扣膝盖,令人联想起埃及跪坐祭司的姿势。
当劳达尔不为贾科梅蒂摆姿势当模特时,他便拍摄艺术家在工作室中创作的情景,因此为艺术家的创作留下了难得的见证,因为其中很多作品已消失无踪。
据悉,此次展览将展至2021年9月26日。
![](https://res.smzdm.com/pc/pc_shequ/dist/img/the-end.png)
fantasykx
校验提示文案
fantasykx
校验提示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