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 2024,花给孩子的「钱」都去哪了?
有一说一,自从豆丁上小学后,尤其是小学中高年级后,花在她们俩身上的钱不能说“微乎其微”,那也是“少之又少”。对比小红书上说的“一线中产阶层把收入的20%花在孩子教育上”。
对不起,我拖后腿了。
为啥?韭菜当久了,也是有觉悟的。
一、必要支出
1、教育费用
有些钱是不得不花的。比如每个月的饭费,每学期开始前的书本费。
这些费用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天19块钱的饭费,有些家长嫌贵,还有些家长对比京城其他小学的餐食标准,嫌弃没有早上的加餐、午餐的酸奶,认为没有其他小学菜品丰盛。
对此,我向来认为只要食物卫生、味道尚可,就行。
听孩子说,这学期“和校长一起午餐”轮到了她们班,她们特别欢迎校长来,因为校长来的那天菜会特别精致。同样的土豆烧牛肉,哎,这牛肉瘦肉多肥肉少,土豆也烧得软糯入味。
2、生活费用
包括饮食、住宿、日常用品,等等。这些费用确保了孩子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是维持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础。
我家豆丁从小就被收拾得干干净净儿,立立正正的。这社会“先敬罗裳后敬人”,至少要保证孩子每季度有二套合身的衣服,再有一套稍微正式点、出门见客的衣服,就齐活儿了。
不要相信老人说的“穿着舒服就行”。孩子们也是有鄙视链的,让孩子大大方方的前提是孩子不能“有穷相”。
我个人意见,买牌子。在收入水平内,买中等偏上的品牌服装。
像豆丁秋冬天穿的最多的牌子是reima,芬兰的一个儿童运动休闲品牌,很小众。以为没人能看出来,结果有次送娃上学直接被同学家长当面夸。当然,以我家的收入水平,原价买多少有点肉疼,打折价囤货是王道。
3、健康医疗
包括医疗保险。
鉴于豆丁在公立学校读书,体检和疫苗接种都是免费的。
疾病治疗的话,北京有“一老一小”医疗保险,是针对北京市特定年龄段人群推出的一项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当年豆丁早产进保温箱,两个人八天保温箱共花费四万,“一老一小”报销后个人负担一万。北京行政区域内各类学校在读的在册学生,包括幼儿园,每人每年375元。
前几年,被麻麻群里孩子被猫抓狗咬,以及肺炎进重症监护室的事例吓得不轻。给豆丁加了一个可以去私立医院打进口免疫球蛋白的意外伤害险。今年把医疗险和寿险也配齐了。
二、非必要但有益的支出
1、兴趣培养
包括音乐、舞蹈、绘画、体育课外兴趣班。虽然这些支出并非必须,但是它们可以为孩子提供额外的成长机会和体验。
实话实说,豆丁现如今的兴趣班已经快砍没了。最重要的原因是她们没兴趣,砸钱连个水响都听不到,那就算了吧。
意外地是,今年豆丁对合唱有了兴趣。起因是她俩被招进了校合唱团,虽然几轮筛选后她们最终被淘汰。好在,对歌唱的兴趣留下来了。
周末同学生日会,豆丁合唱一曲,博得满堂彩,这就够了。
在现场,寿星佬和其他乐队小伙伴拉了小提琴合奏,汇报演出级别的。
有一位同学家长说出了我的心声。她说,不指望孩子拿音乐当专业,我们也知道孩子没天赋走不了那么远。但是有这样一个音乐特长,你就可以在未来某一天心情郁闷时自己来上一曲,抒发情绪;你也可以在学校老师问“谁能来个节目”时,举手参与其中,而不是仅仅做一个“在台下鼓掌的人”。
2、旅游与拓展
不算不知道,2024年豆丁去了河南郑州、江苏扬州,还去了澳大利亚东南岸的一众城市。
读完卷首,行万里路。没指望孩子记住所有,只希望拓宽他们的视野,增长见识。当你见过大海后,就不会被家门口的小池塘为难住脚步。
搞笑的是,孩子在科学课堂上分享吃袋鼠肉的经历,引发了同学们关于“袋鼠属于保护动物吗”的大讨论。
语文单元作文中关于“印象深刻的一次日出/日落”中,姐姐选择写在澳大利亚赫维湾赶夜路的那天日落。
你看,走过的每一步都算数。
满足孩子基本生活和教育需求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和综合素质。那些收割韭菜的过度消费和不必要的奢侈品购买,咱们就能免则免吧。
家长为孩子花钱,量力而出,理性思考才是基本盘。
作者声明本文无利益相关,欢迎值友理性交流,和谐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