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形军队:游击战的历史》——剑与盾之间的博弈
马克思·布特的《隐形的军队:游击战的历史》一书,详细记录了几千年来非传统军事冲突的历史。作者追溯了游击战争和恐怖主义从古代到现代的发展历程,结合历史上的典型战例和代表人物,对游击战的演变进行了精彩的分析和梳理。此外,本书还对恐怖主义的演变过程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游击战,从字面意思来看,是指小规模的战争,通常采取“打了就跑”的战术。游击战的历史贯穿整个世界战争史,几乎每个国家都经历过游击战的洗礼。据研究显示,在20世纪90年代,各内战战场上的死亡人数中,超过90%是由非常规战争引起的,这足以见得游击战的普遍程度。在中国,我们最熟悉的游击战例子是匈奴对汉王朝的侵扰。尽管汉王朝的正规军强大且征战多年,花费了大量岁入,但并未能彻底消除匈奴人的威胁,甚至不得不采用“赐予”礼物的方式来安抚他们。
善于齐射的匈奴骑兵游击战经常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战果。这是因为相对于正规军来说,游击队组织精干,没有庞大的指挥机构,行动灵活快速,熟悉周围环境和得到平民的支持,没有“套路”的战斗方式往往会让墨守成规的正规军措手不及。如果再加上己方正规军或外部势力的支持,游击战甚至可能对整个战争的胜利起到关键性作用。老牌的军事强国无一没有吃过游击战的苦头,如英国和苏联在阿富汗,美国和法国在越南。
让英国、苏联和美国大为头痛的阿富汗游击队丛林斗士:越南游击队然而,游击战并不是百试百灵的灵丹妙药,更不是一种特别有效的战争方式,而是一种弱者对抗强者的无奈之举。随着民主思想和公众舆论的大发展,国家的反游击战的持久性被削弱,游击组织的成功率有所提高,但历史上仅靠游击战方式而达成既定目标的国家和团体屈指可数。有剑就有盾,随着游击战的普遍展开,反游击战的策略也应运而生。人口中心反游击战理论是其中之一。这个策略的核心思想是要赢得民众的支持,通过控制人口来打击游击队的后方基地。这种策略强调在占领区与民众保持接触,通过宣传和教育等手段来影响和控制民众的思想和行为。成功运用这个策略的例子包括20世纪90年代的北爱尔兰独立和20世纪美军在伊拉克的行动。
恐怖主义的起源无从调查,但是迄今所知,在古代开展恐怖行动并取得最大成功的团体是伊斯兰世界的阿萨辛派。该组织通过派出刺客去刺杀敌视他们的其他教派名流来达到制造恐慌的目的。恐怖主义和游击战在某些方面存在相似之处,但它们的目标和方法却截然不同。恐怖主义一般的目的是通过极端手段来制造恐慌和混乱,往往将平民作为目标,从而达成某种政治或意识形态目的;而游击战则主要以军事单位作为目标,是通过灵活的战术和巧妙的作战方式来击败敌人。作为反游击战策略的“人口中心论”也是应对恐怖主义的有效方式。值得我们反思的是,如果极少数的恐怖分子掌握 了核武器和生化武器,将会对无辜的平民造成了灾难性后果,这是任何一个国家无法承受的。因此,如何应对恐怖主义是国际社会共同努力的目标。
阿萨辛派刺客本书的作者马克思·布特,曾经作为一名军事历史学者和研究员,对游击战的历史和实践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探讨。他对于游击战的兴趣始于他在美国陆军学院(西点军校)学习期间,当时他开始接触和研究反叛乱战争的历史和理论。为了写作本书,他查用了大量的书籍和档案,并亲身前往伊拉克、以色列、菲律宾、哥伦比亚等一些爆发非常规军事冲突的地区,亲身经历一些军事行动,为本书增添了一些真实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