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猜想,或许H.D.、塞耶斯、哈里森、鲍尔以及伍尔夫自己,她们在这里寻找的正是伍尔夫敦促女性作家去追求的:既是字面意义、也是象征意义上的一间独属于自己的房间;一种她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爱、去生活、去工作、去写作的家庭生活。
出发去罗素广场地铁站之前,我又看了眼H.D.的阳台,伍尔夫这篇一流的文章或许能帮助我理解这些女性在这里生活的肌理,那些她们反抗的偏见、抓住的机会。
我逛了一会儿,想从浓密的树篱间找到空隙,好从中瞥一眼花园,忽然想起弗吉尼亚·伍尔夫那句著名的宣言:“女人要想写作,得有钱,还得有间属于自己的房间。”
在某些时候栖身在这个布卢姆斯伯里不为人知的角落,是否有什么更本质的东西,将她们联结在一起呢?后来有一次,我发现自己就在广场附近,就绕道过去。
梅克伦堡广场对她们有着一些无法抵抗的吸引力?表面看来,她们拥有迥异的性格,为不同的关切占据心力,沿着偶有交叠但总体全然不同的人生轨迹前行。
我迫切想知道是什么吸引了这些女性,她们在这些庄严的高楼中过着怎样的生活,她们在怎样的环境下写下这些充满力量的小说、诗歌、回忆录或历史作品(她们在作品中常常写到这座广场)?她们地址簿上同样的地名纯粹是一个巧合吗?
我久久凝视着窗帘,想象着近百年前发生在不远处的对话。回家后,我读着这座神秘广场的相关信息和那一长串曾在这里居住的著名人士的名单,惊讶地发现,在相近的时间内,竟有那么多杰出的女性作家选择将这里作为家园——有些名字我虽没听说过,但和那些更为知名的作家相比毫不逊色,她们的生平一样跌宕起伏,她们的作品听上去一样引人入胜
从出生以来,我一直在伦敦生活,但在2013年某个夏夜机缘巧合步入这里之前,我从未听说过梅克伦堡广场。墙上挂着一块纪念H.D.的蓝色牌匾(这也是广场今日对本书中五位作家唯一的纪念),久受岁月侵蚀,上方的窗帘拉得严严实实
她们在广场的生活展现了那些试图发出声音的女性在个人生活、职业领域曾遭遇过以及日后仍将面对的困境。
在梅克伦堡广场,她们每一个人都致力于打造一种可以让自身才能得到发挥的生活方式,寻找可以支持她全心工作、无须为家务琐事分心的亲密关系。
她们都认同长期以来迫使女性居于从属地位的社会体系虚幻而极不稳定:她们以写作和生活方式试图为女性打破界限,为女性重塑全新的叙述方式。
对所有人而言,在广场度过的时间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对她们有着重大的影响。
H.D.和塞耶斯在这里生活时,正处于探索职业发展的起步阶段;伍尔夫和哈里森则在此度过了人生末尾一程;鲍尔在这里生活了近20年之久,塞耶斯和伍尔夫则都只在这里生活了一年。
这五位女性中有一两位彼此相识,剩下的也多通过共同的兴趣、朋友甚至是爱人而彼此联结,但她们在梅克伦堡广场生活的时间并不重叠,并不是一个布卢姆斯伯里文学团体。
1922年至1940年,历史学家艾琳·鲍尔住在广场20号,她在此召开社会主义者集会,绘制反法西斯的未来图景,为英国广播公司撰写关于和平主义的广播稿,在家中厨房举行欢闹的聚会。
1926年至1928年,古典学、人类学先驱简·艾伦·哈里森在广场资助一家俄语语言文学杂志社,与不同的流亡知识分子共事。
H.D.在这里开启了日后将耗尽毕生心血的自传体小说系列;而塞耶斯也正是在此写下人生中第一本侦探小说,创造出诙谐的彼得·温西爵爷这一形象。
H.D.后来突然离开广场,前往康沃尔郡寻求新的开始。三年后,1921年,多萝西·利·塞耶斯就住在H.D.曾经住过的屋子。
希尔达·杜利特尔,笔名H.D.,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住在广场44号。就在她的丈夫理查德·阿尔丁顿在法国参加战斗时,她正于家中宴请劳伦斯和他的妻子弗里达。
她不知道的是,早在23年前,就在同样的地方,另一位作家,看着齐柏林飞艇空袭将她书架上的书震落,也问过同样的问题。
请选择举报理由 垃圾广告! 低俗色情! 人身攻击! 疑似水军评论! 其他有害!
最少输入10个字
我猜想,或许H.D.、塞耶斯、哈里森、鲍尔以及伍尔夫自己,她们在这里寻找的正是伍尔夫敦促女性作家去追求的:既是字面意义、也是象征意义上的一间独属于自己的房间;一种她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爱、去生活、去工作、去写作的家庭生活。
出发去罗素广场地铁站之前,我又看了眼H.D.的阳台,伍尔夫这篇一流的文章或许能帮助我理解这些女性在这里生活的肌理,那些她们反抗的偏见、抓住的机会。
我逛了一会儿,想从浓密的树篱间找到空隙,好从中瞥一眼花园,忽然想起弗吉尼亚·伍尔夫那句著名的宣言:“女人要想写作,得有钱,还得有间属于自己的房间。”
在某些时候栖身在这个布卢姆斯伯里不为人知的角落,是否有什么更本质的东西,将她们联结在一起呢?后来有一次,我发现自己就在广场附近,就绕道过去。
梅克伦堡广场对她们有着一些无法抵抗的吸引力?表面看来,她们拥有迥异的性格,为不同的关切占据心力,沿着偶有交叠但总体全然不同的人生轨迹前行。
我迫切想知道是什么吸引了这些女性,她们在这些庄严的高楼中过着怎样的生活,她们在怎样的环境下写下这些充满力量的小说、诗歌、回忆录或历史作品(她们在作品中常常写到这座广场)?她们地址簿上同样的地名纯粹是一个巧合吗?
我久久凝视着窗帘,想象着近百年前发生在不远处的对话。回家后,我读着这座神秘广场的相关信息和那一长串曾在这里居住的著名人士的名单,惊讶地发现,在相近的时间内,竟有那么多杰出的女性作家选择将这里作为家园——有些名字我虽没听说过,但和那些更为知名的作家相比毫不逊色,她们的生平一样跌宕起伏,她们的作品听上去一样引人入胜
从出生以来,我一直在伦敦生活,但在2013年某个夏夜机缘巧合步入这里之前,我从未听说过梅克伦堡广场。墙上挂着一块纪念H.D.的蓝色牌匾(这也是广场今日对本书中五位作家唯一的纪念),久受岁月侵蚀,上方的窗帘拉得严严实实
她们在广场的生活展现了那些试图发出声音的女性在个人生活、职业领域曾遭遇过以及日后仍将面对的困境。
在梅克伦堡广场,她们每一个人都致力于打造一种可以让自身才能得到发挥的生活方式,寻找可以支持她全心工作、无须为家务琐事分心的亲密关系。
她们都认同长期以来迫使女性居于从属地位的社会体系虚幻而极不稳定:她们以写作和生活方式试图为女性打破界限,为女性重塑全新的叙述方式。
对所有人而言,在广场度过的时间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对她们有着重大的影响。
H.D.和塞耶斯在这里生活时,正处于探索职业发展的起步阶段;伍尔夫和哈里森则在此度过了人生末尾一程;鲍尔在这里生活了近20年之久,塞耶斯和伍尔夫则都只在这里生活了一年。
这五位女性中有一两位彼此相识,剩下的也多通过共同的兴趣、朋友甚至是爱人而彼此联结,但她们在梅克伦堡广场生活的时间并不重叠,并不是一个布卢姆斯伯里文学团体。
1922年至1940年,历史学家艾琳·鲍尔住在广场20号,她在此召开社会主义者集会,绘制反法西斯的未来图景,为英国广播公司撰写关于和平主义的广播稿,在家中厨房举行欢闹的聚会。
1926年至1928年,古典学、人类学先驱简·艾伦·哈里森在广场资助一家俄语语言文学杂志社,与不同的流亡知识分子共事。
H.D.在这里开启了日后将耗尽毕生心血的自传体小说系列;而塞耶斯也正是在此写下人生中第一本侦探小说,创造出诙谐的彼得·温西爵爷这一形象。
H.D.后来突然离开广场,前往康沃尔郡寻求新的开始。三年后,1921年,多萝西·利·塞耶斯就住在H.D.曾经住过的屋子。
希尔达·杜利特尔,笔名H.D.,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住在广场44号。就在她的丈夫理查德·阿尔丁顿在法国参加战斗时,她正于家中宴请劳伦斯和他的妻子弗里达。
她不知道的是,早在23年前,就在同样的地方,另一位作家,看着齐柏林飞艇空袭将她书架上的书震落,也问过同样的问题。
请选择举报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