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摄影哲学之我见:篇二
注:文中图片均为富士APS-C无反X-T1直出JPEG。
同上一篇文章一样,本文是以把摄影当做业余兴趣爱好为出发点(视频不在讨论范围内)。
篇一聊的更多的是技术层面的内容,篇二聊一些枯燥无味的东西吧。没有看过篇一的朋友可以到我的文章列表里找。
没有人关心你拍了什么。科技快速发展决定了现在拍张照片并不需要什么门槛,以前作为一个需要单独进行投资的兴趣好爱,现在仅仅通过通讯工具的附属功能就能实现。
人人都是内容的创造者和发布者,随着信息量的指数增长,大家都是抱着快消的心态在网上漫无目的的浏览,没有人去花时间欣赏或讨论你的“作品”。甚至人们讨论你新买的相机的兴趣都要比讨论你拍了什么内容来得浓厚,毕竟零学习成本的消费行为更符合这个浮躁社会的主旋律。
科技是把双刃剑,摄影的入门门槛降低了的同时,对摄影技术的要求也降低了。科技进步并没有什么不好,但是如果摄影里的测光、对焦、曝光都替我们做了,那留给我们摄影的乐趣还剩下哪些呢?简简单单的按快门吗?当然,对需要以摄影谋生的职业摄影师来说,能够更准确快速对焦的生产力工具意味着工作效率的提升。但是对普通爱好者呢?有些人可能会说那拍娃呢,我也有那么一俩次抱怨相机追焦不行,但是我很快发现陪伴的回忆远远比拍了不会再去翻看的照片重要,实在不想再因为调相机参数而错过了童言的妙语连珠,拿着相机拍孩子的比重也就很自然的锐减了90%。
基石
在这样的背景下,饱含对摄影的热情是非常重要的。有一台手机之外的记录图像信息的数码相机并不是界定你是否热爱摄影的一个标准,那只能说明消费能力。
阅读摄影教程才是正确的敲门砖,而不是确认该买哪个品牌的相机。如果不懂光圈、快门和ISO之间的关系,不懂何时点测光、何时平均测光,不懂侧光或逆光对拍摄的影响,不懂影响景深的要素,那买再高级的相机也无异于手机摄像头或是一堆高科技废塑料。
熟悉自己的相机同样重要,如果相机的设置都没有搞明白,就会像有小部分偏激的值友一样,即便用过富士无反也居然说出“富士的直出色彩会看腻”这种不符合事实逻辑的言论。
而对真正爱好摄影的人来说,相机应该更多做为一个工具来看待,而不是像关二爷一样去供奉。好比之前我在对比了Mamiya C系列双反和Rolleiflex双反后,说出相比较之下自己更喜欢前者的操控,后者的操控很别扭的言论,一个没有用过Rolleiflex双反(可能也没有用过Mamiya双反)的人用自己多年混迹论坛的渊博学识嘲讽了我的无知并抨击了我对Rolleiflex双反的亵渎。
在熟悉使用手头上工具的前提下,快门是成长最好的阶梯。现在按键盘比按快门要简单许多,去发表自己对摄影的高谈阔论,去引导小白用户购买自己摸都没有摸过的相机、镜头,去用丰富的理论指点甚至是轻蔑他人的摄影作品。很抱歉,这些对提高自身的摄影水平没有任何帮助。只有按快门才能帮助自己慢慢的总结和提高。
构图是为了正确的运用摄影表达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创新并不是不可以,但是要在大众认知的审美前提下。像张无忌那种圣火令秘笈以奇制胜的故事基本只存在于文学创作当中。
首先通过模仿去建立画面上的美感,然后再去尝试表达内容。下面这本书是目前我看到的摄影教程中个人认为最好的一本,它包含浅显的基础知识,同时又有进阶的创作引导。
建立自己的风格和表达自我
读到这可能有一部分人已经离开了,或者直接跳到评论区去真知灼见了。正如文章开头讲的,这篇文章会很生涩。如果不认同前面的看法,或者并没有熟习摄影基础知识、相机操作说明,继续读下去可能会出现阅读障碍。
在有了一段时间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摄影拍摄感受以后(仅仅做为不科学地参照,如果你2020年用数码相机拍的照片还没有我2020年文章列表里分享的胶片摄影的图片多的话,那可能你的实践部分还需要加强),很自然地就会想去建立自己的风格。
如果在按下快门的瞬间,对这个动作的原因浑然不知,或是先按下快门回去电脑上再细看,那多半是一张没有灵魂的图片,或是淹没在硬盘里的众多文件之一。
建立自己的风格和自我表达是相辅相成的一种关系,是一种对自我认知的思考,摄影这个爱好中什么吸引自己,通过摄影想要表达什么? 爱好摄影的目的是什么,和摄影要达到的终极目标又是什么?
而这种自我认知的过程必然始于模仿(除非你是天才),但又不应执迷于模仿。在模仿的过程中又必然存在着肯定和自我否定的不断循环。建立风格的过程是个不断树立自我又不断打破自我的过程。
所以建立自己的风格,并不一定是同一种类型的延续,它可以是循序渐进的,也可能是激进的。这个过程本身没有对错。最重要的是自己清晰的了解这个过程中接触到的不同的表达方式对目标的影响,而不是浑然不知。
尝试新鲜题材也许是这个过程中最简单和常见的一种方法,即不妥协已有风格,同时又能帮助自己借鉴甚至是融合。
而不妥协即有风格,保持态度鲜明,是检测你是否做好建立自己风格的准备的衡量标准之一。如果仍然在不断的自我矛盾当中,那么这应该算作是实践的一部分。实践是量,风格是质,脱离了量去谈质是天才的表现。
放慢脚步同样对建立自己风格有帮助,0.3秒的自动追焦不一定比你在原地多停留一秒更能更好的表达。
这篇的文字部分应该也就只有这么多了吧,我也在寻找自己风格的漫漫路上摸索前行,目前能分享的感受和心得也就只有这些。希望能对真正读进去并读懂的人有所帮助。为了尽可能降低对阅读体验的影响,还有好多无处安放的图片都堆在后面了。
篇一于19年11月19日发布,希望一年后我能有更多的内容分享出来。

我不太关注评论量,我有60多篇文章都是只有1,2个评论的。但也受不了不懂装懂的人指手画脚。张大妈手机app使用体验更好些,方便随时随地备份图片,缺点就是带水印。
应该发色影无忌啊 那里面你会得到大量的好评
我想,应该有一部分人是为了更好地记录吧。比如,我对手机拍出来的照片不满意,然后会发现,拿相机也一样,进而就想知道为什么,于是发现了快门速度、感光值、光圈,再接着就会去学习构图,等等。
其实专业摄影有两个部分,一个是偏商业的专业摄影,比如影楼摄影师,一个是创作型的专业摄影,比如摄影艺术家,当初看马格南社长的 这就是瑞士 影展也看不懂,但后来慢慢理解了。很多艺术的东西需要了解它的背景,创作者的意图和思考逻辑,才会明白它的优秀。
我其实觉得哪都一样,除非哪个平台下放权限给用户去屏蔽或删除某些人发言,但那只是从行为上对人做了约束,而不是思想上的进步。张大妈这么火,它就是主流社会的一个缩影,对多元化和异己的包容是一个社会成熟进步的标志,很显然我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希望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能把其他一些事情也重视起来。
zdm不是一个适合严肃写专栏的平台……看这些发言
相反,我很喜欢这种生活化的照片。
我的意思是说,生产力工具简陋的情况下,他必然要有所取舍,内容大于曝光,所以曝光不准也不是他压根不会或故意的。
他在The Decisive Moment里说了,按下快门的瞬间是复杂的,他更注重内容
布列松的很多作品曝光并不不准确,西湖边拍荷花的老法师熟悉各种曝光参数
你看不懂不代表所有人看不懂,这样的言辞只会显得自己狭隘和自我。那么喜欢摆出一副丁太升式高姿态,好歹也先来亮亮自己的水平。不喜欢看可以不看,没人拦着你点退出键。
能按照主流最火的街头摄影风格模仿成不符合大众审美,其实不需要啥相机的!左右其他人也看不懂,就说拿手机闭着眼拍的,逼格再高点儿睁着眼说是自己画的,别人还能高看您一眼!您喜欢就好,圈地自萌更好......
同富士玩家,我觉得拍的特别好。
我最早期的文章里可能有很多适合你看,符合大众审美的图(后面的胶片的文章里的图你就别看了,是在建立风格的过程中拍得你可能更看不懂>。这篇的图确实如果你看了觉得没用,可能是我确实拍的不好,也可能是恕我直言你还不太懂街头摄影,这都是附庸风雅按照主流最火的街头摄影风格模仿的。文字是我通过拍照总结出来的,脱离了摄影我的文字只剩下尖酸刻薄。
看见直出jpeg基本对照片就没啥期待了……文章拜读,不看那些没用的照片,观点挺好的,仅此而已。别难为自己和相机,放下相机拿起笔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想想你要是能左手端着,右手上弦,对焦,拍照,不用倒腾会儿左手,再倒腾会儿右手,要是脖子上挎了测光表,还能右手去测光,是不是更爽?Mamiya C系列左右侧都有对焦钮。
最近手持禄来3.5拍的起劲呢。觉得挺顺手的。加上外形拉风,经常引来老头搭讪
或者嫌找得麻烦,可以去看篇一
这篇主要是文字内容,文字有逼格就够了。高逼格的图片之前的文章里多得是,藏在众多低逼格的图片中。
接上。。。从你在这评论区的几条发言来看,抱歉这篇文章的内容不太适合你。这就好比幼儿园还没学1+1的小朋友跑到大学高等数学的教室里吞云吐雾一样。
拍的确实一般,照片水平撑不起文字的逼格
第一步,调出黑白滤镜。第二步,拍他
街头摄影哲学是字面翻译自street photography philosophy,这里的哲学并不是广义上描述价值观的那个哲学,而是从众心理和受众心理的角度讨论街头摄影的大众性和独立性。同样类比的还有大家经常谈到的尼康、佳能、宾得的色彩哲学,说的也不是你理解的那个哲学。一般有一定摄影常识基础的人都是知道这些常用语的
这应该属于文章最开始那部分“熟悉相机使用说明书”内容的解读
说的很有道理。单纯追求记录结果的,不应该属于热爱摄影算在我文章讨论的范畴里,那应该只是把摄影当作工具了。而兴趣爱好,爱是前提。
被咖啡店美女的眼眸惊艳到了
反正转黑白就完了。
我追求的仪式感更极端,已经手动胶片机,自冲洗自扫描了。
我更喜欢用相机拍照,起码端起相机、调整对焦点、测光、调整光圈快门等一系列动作,带有一种仪式感神秘加成,回到家还会整理一番保存到硬盘、云盘。而手机拍照失去的神秘加成,更多时候只会安静地躺在手机里,直到下次换手机。
你都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了,还不许别人扯几句?既然你喜欢恭维,那我整几句 你听好了“恩毒 德味老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