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JI MIC 无线麦克风 – TDS 深度体验
KT MARK: V
这是 TDS 音频体验频道的第一个无线麦克风产品体验内容,但是长期以来在知乎平台的置顶推荐文章中,一直存在着这一类别的产品以供推荐。在大多数的正经视频创作中,KT 的常用收音设备其实是固定在热靴口的枪式麦克风,我也陆续推荐过多个此类产品,但是这类设备其实在真正拍摄时非常地受限,体积、收音能力以及无法一套设备应对所有拍摄场景等都是实际存在的问题。所以有段时间我曾经试图使用过一些无线收发的麦克风产品,但这类产品也并非尽善尽美,要么价格昂贵,要么信号稳定性、设计等也或多或少存在些问题。那么对于我这种尽可能地要在各种单兵作战拍摄场景中使用,同时又想在录制播客和音频素材时能够快速开启工作流的人群,有没有足够靠谱的无线麦克风产品?在之前 TDS 数码频道对于 Action 2 进行体验的那段时间,我听到了 DJI MIC 的消息。尽管 DJI 此前从来没有制造过独立的麦克风产品,但是由于 Action 2 本身在收音层面做得令人满意,以及 DJI 一向喜欢设计各种套件的做法,所以 DJI MIC 的悄然发布并没有让我感到十分意外。在22年上半年,借由朋友的机会进行了完整、较长时间的功能体验,我决定给出值得推荐的评价。
那为什么直到23年初,我觉得才是时候在音频体验频道把它搬出来认真介绍一下呢?一方面,在发布一年之后,DJI MIC 对于早期底噪问题的解决使得产品品控已经稳定。另一方面,经由工作流的变化,我得以全面地使用它的各项功能,这样也好将内容更好地充实一下。可以这么说,它解决了同类产品的相当一些痛点,所以才成为同品类目前我的唯一推荐品。
其实早在 Action 2 与 Pocket 2 的体验过程中,我对于这两个产品模块化设计的理念就留下了很深的印象。Action 2 可以说是将触点系统的扩展性做得相当可用,而 Pocket 2 将各种配件全都集成在一个盒子的设计也给收纳提供了很高的便利性。DJI Mic 其实也延续了这两个产品的设计想法,所有的配件(除了防风毛衣)全都可以稳定地放置在充电盒中。DJI MIC 的充电盒其实类似于真无线耳机充电盒的想法,外部依靠 USB-C 口充电而内部所有连接均依靠各种金属触点。前面提到过,Action 2 其实就是玩触点通信的好手,所以接收器的设计中,也有这么一套触点系统。通过触点系统既可以让它方便地进行充电,也可以通过与不同配件的连接,实现固定和数据通信。盒内有 USB-C 和 Lightning 转接头,如此即可将接收端与各类手机连接实现视频拍摄时的外置收音。如果在传统的相机拍摄环境下使用,那么也可以连接弹簧夹固定在热靴口上便于监看和连接。自然,两个发射器端也存在着磁吸触电以实现供电。这种收纳充电形式实际上解决了无线麦克风系统的供电便利性问题,不再需要接收端和多个发射端分别找根线插上充了。至于续航方面也无需焦虑,每个发射器都有15.1小时的标称续航,且实时电量消耗情况在接收端的屏幕上有着清晰的显示,接收端本身有5小时续航。充电盒的完整充电时间为2小时40分钟,可以给接收器和两个发射器供电约1.8个完整周期。
信号方面我认为应该算是“解决痛点”的一个优势。之前在使用枪式麦克风时,为了收音效果也由于本身麦克风指向性的原因,其实拍摄距离不能太远,转而使用无线系统后其实在周围无线信号相对复杂的环境中也很难走远进行拍摄。对于单手握持自拍、收录环境声和人声的 vlogger 来说影响不大,对于“拍别人”这种场景下限制就会比较多。好在 DJI 产品的信号不用怎么担心,之前 DJI 的无人机产品在图传等方面的信号传输做得就相当不错,自然 DJI MIC 的信号也是同类产品中最好的那一档。官方宣称能够在无遮挡情况下实现250米内的稳定传输。那么在使用过程中我试过的最远距离是差不多在标准跑道的直道两端,一百多米的距离下中间时不时会有跑者路过,信号没有出现不稳定、丢包的问题。考虑到真去找个250米无遮挡的环境进行极限测试还挺不方便,在我实际测试的条件下有这个稳定性也已经足够出色了。由于 DJI MIC 的标准套装其实有两个发射器,在两个发射器都进行工作的情况下,实际上也能在这个距离内进行稳定的连接。
回到正常的拍摄环境中来,两路连接的便利性其实在采访录制以及面对面的播客录制中就显得颇为有用,在拍摄时可以非常方便地进行时间轴同步。至于播客场景,近期会发布的 RKTALLK 播客就使用了 DJI MIC 来录制我这一轨的人声,那么也可以在节目中听到与动圈麦克风录制条件下的声音质量对比。
在采访或者录 talking 等的拍摄环境中,麦克风的固定其实一直是个问题。对于领夹麦来说,往往布线是个问题;而现有的无线麦克风大多夹在领口会造成佩戴上的不美观。还记得 Action 2 上那个挂绳磁吸佩戴系统吗,DJI MIC 也有类似的设计,在基本的夹子结构表面贴有一枚磁力相当够用的磁铁,通过这个磁铁可以实现比夹持佩戴更美观、更自由的固定方式。当然在户外、冬天等衣物较多无需考虑扯衣领的影响时,发射器原有的夹子也足够耐用。发射器端可以脱离接收端自由进行控制,按钮手感扎实,且有非常明显的震动反馈。除此之外,发射器顶部也有常规的 3.5mm 音频口,可以额外插上符合标准的小蜜蜂领夹麦扩展使用。
说完发射器的设计,来看看接收器端。接收端在插好热靴固定座之后可以方便地进行实时的电平观察以及控制。这块屏幕并不算大,实际观感还不错,如果你熟悉 Action 系列和 Pocket 系列那个小屏幕的操作,那么 DJI MIC 你也可以很快上手。OLED 材质,亮度还不错,在室外是足够看得清的。对于类单反相机来说,它的观察位置刚好与军舰顶是平齐的,那么观察起来不需要废额外的功夫;而作为类旁轴微单的爱好者,它固定好之后也没有什么违和感。就面对镜头录 talking 这个实际应用场景来说,一边录一边能看到电平实时情况还是相当重要的,而录制时你去看着它的屏幕,其实也并不会给人以刻意感。
接收端在屏幕朝向拍摄者的状态下进行固定,左侧设计有音频口,正好大多数相机的音频输入口也在左侧,其实走线就相对方便。包装内自带了 3.5mm 对录线,相对要方便许多。耳机监听输出口的输出功率在32欧姆阻抗下为 22mW,这是个比手机直推平均水平略强而略不如大多数小尾巴的水准。在体验过程中,我尝试连接阻抗为70欧姆的森海塞尔 HD25(它本身也是 ENG 采集标准耳机)、16欧姆的索尼 MDR-EX800ST 监听耳塞、18欧姆的 NF Audio NM2 等中低阻抗耳机,均能够驱动至良好响度,至少作为单纯的监听工具是够用的。声音相比于录好的成品实际对比也没有加入什么染色。尽管如此,我还是建议不要去连接高阻抗耳机进行监听,安心用低阻耳机就是了。
其他方面的功能进行一下快速介绍吧。通过接收端的屏幕,你可以进行立体声/单声道录音的操控,也可以进行增益的调节,一级菜单中的 RX 增益功能用来负责控制接收器输出的总体增益,最高 +10dB。耳机监听增益也在一级菜单中可以找到。除此之外你还可以在二级菜单中找到对应两个发射器的 ±12dB TX 增益控制,从输入端源头解决问题。DJI MIC 的低切开启后默认是将 50Hz~150Hz 的频率进行削减,对于一些后期想要省步骤的用户来说是方便的。
录音方面最具特色的应该是安全音轨功能。在开启安全音轨之后,DJI MIC 会同时录制一条比原始设置下再低 6dB 的音轨,以此来防止出现录音过程中可能出现难以后期修复的爆音问题,虽然 -6dB 的音轨可能在默认响度以及质量上会不如正常这样去录。但在实际应用真出现问题时,能保一条不出问题的音轨简直可以说是能救了一个项目。所以安全音轨功能我个人认为可以说是非常解决痛点的。
前文提到发射器端可以脱离接收端自由进行控制,事实上,两个发射器都各自有着独立的 8GB 内置 EMMC 存储空间,可以实现14小时的无损内录,这里的“无损”指的是录制 48kHz/24Bit 的 Wave PCM 文件,不经过压缩。通过发射器上的 USB-C 口,你可以连接电脑或是移动设备进行快速导出。传输速度如图。
这样就相当于每一个发射器都可以单独当作一个全指向的录音笔使用,这在脱离影像录制的环境里就给了它更多的发挥空间,就像我提到的,把它当作主力的播客麦克风也完全没有问题。需要注意的是,在长时间录制时,每约30分钟,文件大小在 256MB 左右的时候,它会自动分割成两个独立文件,需要在后期剪辑时进行注意。
那么最核心的问题在于,它的收音质量到底怎么样。
在录制单声道音频时,DJI MIC 体现出了对于环境噪声较高的抑制能力,尽管作为全指向麦克风,它的收音范围是不像心形指向型那样指向明确,但是实际上的人声收音能力是在无线麦克风中处在绝对的第一梯队的。立体声录音的情况下,收音相对更加全面。通常来说,在大部分场景的使用中我还是更多地进行单声道录制,立体声录制更多地还是在收录环境声的时候使用。值得一提的是,DJI MIC 对于没有采访等的单人录制场景也有一收一发的套装,对于无多声道、多音轨录制需求的用户来说也降低了成本。
由于手上没有 Lightning 接口设备,我只着重对比了 USB-C 数字输出和模拟输出的效果。接收端通过 USB-C 转接头连接手机录制状态下底噪明显要小于模拟输出的状态。不过也要注意一点,更高质量的模拟音频线材引入的底噪也会相对小一些。我手上既有 3.5mm 接口输入的相机,也有通过已经淘汰的 2.5mm TRS 三极输入的相机,所以我也对比了不同的对录线造成的影响。说实话,包装内附送的 3.5mm TRS 对录线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DJI MIC 的模拟输出能力值得搭配更好的线缆。
总之,DJI MIC 的使用过程大体上令人满意,它基本上是在功能、续航、设计和收音能力上都没有什么短板的。信号的传输距离以及稳定性、作为录音笔使用的自由度、产品收纳与连接的设计以及安全音轨等功能的存在,可以说相当程度上在实际使用时都能解决原有设备的问题。另一方面,包括我在内的很多内容创作者手上也有大疆的其他设备,它与 Action 2、Action 3 等可以进行联动,作为大疆产品本身也更容易取得影视内容创作者的选择和认可,能够满足隐藏的品牌生态需求。目前来说,我觉得在固件优化已经成熟的状态下,它已经可以说是追求功能全面没有明显短板的无线麦克风用户的优选品了。
Written by KingTsui @TDS Studio
Originally released on Jan 2023
AUDIO, DIGITAL, RKTALLK & MORE, IT'S A TDS PRODUCTION.
深情寄他
校验提示文案
老式芭蕉
但 大疆又太激进了,那么点的触屏,对专业外设来说,绝不是最好的方案。
希望下代增加实体按钮和旋钮。
还有我要灰白色。
黑咕隆咚的小东西,视觉破坏,还易丟。
校验提示文案
时光未逝柚子香
校验提示文案
老式芭蕉
但 大疆又太激进了,那么点的触屏,对专业外设来说,绝不是最好的方案。
希望下代增加实体按钮和旋钮。
还有我要灰白色。
黑咕隆咚的小东西,视觉破坏,还易丟。
校验提示文案
深情寄他
校验提示文案
时光未逝柚子香
校验提示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