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润暴跌30%!保时捷搬出燃油车救市,却遭中国新势力围剿
保时捷2024年财报的发布,揭开了这家豪车巨头近十年来最严峻的危机。净利润同比暴跌30.3%至36亿欧元,中国市场销量更是跌回十年前水平,这些数字不仅暴露出转型期的阵痛,更折射出传统豪华品牌在新时代浪潮中的集体焦虑。

中国市场曾是保时捷的"现金奶牛",如今却成为最大拖累。全年5.69万辆的交付量,较巅峰期近乎腰斩,市场份额从30%断崖式下滑至18.3%。这种溃败不仅源于国产电动车军团的价格冲击——蔚来ET9、极氪001等车型以三分之一售价提供相近性能,更反映出保时捷对市场变化的迟钝应对。当中国车企在800V高压平台、智能座舱等领域快速迭代时,Taycan仍维持着高达两倍竞品的定价,CEO奥博穆"重视利润而非销量"的表态,在销量崩塌面前显得尤为苍白。

战略层面的摇摆加剧了危机。曾经高调宣布"2030年电动车占比超80%"的规划,如今调整为燃油、混动、纯电三线并行的保守策略。复刻经典911车型、推出限量版燃油车的"情怀牌",暴露了创新乏力的窘境。中国Z世代消费者对智能化体验的追求,与保时捷坚守的"机械驾驶乐趣"形成鲜明对比,社交媒体上"花200万买不能自动泊车的车"的吐槽,直指品牌价值主张与时代需求的错位。

成本削减的"组合拳"更显被动。裁员3900人、关闭中国近三分之一门店的决策,虽能暂时缓解财务压力,却动摇了经销商体系的根基。2024年经销商因库存积压集体"逼宫"的阴影尚未消散,渠道收缩带来的服务体验降级,可能进一步削弱豪华品牌赖以生存的稀缺性光环。研发投入转向燃油车升级与快速充电技术的双线作战,则让本就吃紧的资源分配雪上加霜。
这场战略回调本质上是与全球减碳趋势的对赌。尽管欧盟暂缓2035年燃油车禁令,中国新能源渗透率突破40%的现实,让燃油车的情怀溢价日渐式微。保时捷将中期利润率目标从19%下调至15%-17%,北美市场重登销量榜首的短期胜利,难以掩盖电动化进程落后带来的长期隐忧。当小米SU7等新势力开始蚕食百万级市场,保时捷引以为傲的品牌溢价正遭遇前所未有的解构危机。

财报数据背后,是传统豪车转型困境的缩影:既要维护燃油车利润基本盘,又要在智能化赛道追赶本土新贵;既要应对地缘政治带来的供应链波动,又要在全球市场维持高端定位。保时捷的挣扎证明,在汽车产业百年变局中,没有哪个品牌能靠历史荣光永立潮头。当技术平权打破性能壁垒,消费者终将用钱包投票——究竟是为车标支付百万溢价,还是为科技创新买单,这个问题的答案正在重塑全球汽车版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