匹妥布替尼 vs. 伊布替尼:新一代BTK抑制剂的优势与挑战
本文对比匹妥布替尼(Pirtobrutinib)与伊布替尼(Ibrutinib)在B细胞恶性肿瘤中的疗效、安全性及耐药性处理。结果显示,匹妥布替尼在BTK抑制剂耐药患者中实现62.9%的ORR,而伊布替尼耐药后患者预后显著恶化,为新一代BTK抑制剂的研发提供方向。

疗效对比:新一代BTK抑制剂的突破
1. 匹妥布替尼
BRUIN研究:在既往接受BTK抑制剂的复发/难治性MCL患者中,ORR达56.7%,中位PFS 7.4个月,中位OS 23.5个月。
JZNJ研究:中国人群中ORR 62.9%,中位PFS 6.8个月,12个月OS率61.9%。
2. 伊布替尼
RESONATE研究:在既往未接受治疗的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患者中,ORR 92%,CR率34%,中位PFS未达到(随访88.5个月)。
耐药后疗效:在BTK抑制剂耐药MCL患者中,ORR约40%-50%,中位PFS 4-6个月。
安全性对比:新一代药物的优势
1. 匹妥布替尼
AE发生率:BRUIN研究中≥3级AE 15%,仅3%患者因AE停药。
特殊人群:在TP53突变、高Ki67指数等高危患者中仍有效。
2. 伊布替尼
常见AE:出血(19%)、房颤(8%)、高血压(15%)。
耐药后选择:约30%患者因C481S突变对伊布替尼耐药。
匹妥布替尼通过非共价结合机制为BTK抑制剂耐药患者提供新选择,其疗效与安全性数据优于传统BTK抑制剂。
作者声明本文无利益相关,欢迎值友理性交流,和谐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