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红内裤引发百万索赔:胖东来名誉权纠纷背后的舆论战
2024年2月,一场因一条红色内裤引发的消费纠纷,将河南零售企业胖东来推上舆论风口浪尖。拥有20余万粉丝的博主“两个小段”发布视频称,在胖东来购买的红色内裤存在严重掉色现象,穿着后导致皮肤过敏,并质疑商品质量。视频中展示的掉色痕迹和过敏症状迅速引发公众关注,相关话题登上热搜。

面对舆情,胖东来在事发当日启动应急机制,下架涉事品牌“富妮来”系列产品,成立专项调查小组,并派员工陪同博主就医检查。2月6日,胖东来公开承认客诉处理流程存在疏漏,向顾客致歉。2月14日,企业发布长达53页的调查报告,披露三家检测机构对涉事内裤的检测结果:色牢度等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过敏原因无法与产品建立直接因果关系。尽管检测结论为“合格商品”,胖东来仍依据内部《客诉处理标准》,向顾客支付500元投诉奖金,承诺承担相关医疗费用,同时对6名涉事员工作出免职或降级处理。

随着调查结果公布,事件焦点转向法律层面。胖东来认为,博主在未取得专业鉴定结论且医院无法证明过敏与产品存在因果关系的情况下,通过情绪化表述传播“商品质量有问题”等定性言论,导致其他零售商集体下架该品牌商品、工厂订单遭取消,严重损害企业商誉。4月5日,胖东来以名誉权侵权为由正式提起诉讼,索赔金额不低于100万元,目前案件已进入司法程序。

涉事博主于3月14日发布声明,否认“职业打假人”“恶意投诉”等指控,强调视频内容基于事实,但承认表达方式存在情绪化倾向,对占用公共资源表示歉意。其同时披露已就个人信息泄露、遭遇恐吓等情况向警方报案。该声明未直接回应诉讼争议,但提及后续将“依法追责”。
法律界人士指出,此案核心在于言论自由与商业信誉的边界认定。根据《民法典》,消费者有权对商品质量进行客观评价,但自媒体从业者因具备社会影响力,需承担更高核实义务。若司法机关认定博主存在“误导性陈述”,可能构成名誉侵权;反之,若判定为合理消费体验分享,企业高额索赔诉求或将面临挑战。
事件折射出新媒体时代消费维权的复杂性。胖东来在危机处理中既展现了快速响应、透明公开的企业担当,也暴露出面对自媒体舆情的应对短板。消费者权益保护与网络言论责任如何平衡,企业品牌维护与公众监督如何共存,成为值得持续探讨的议题。目前,司法机关的审理结果将成为界定类似事件走向的重要参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