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美食之馓子
清明时节的油锅里,总翻滚着金黄的馓子。面丝在热油中舒展,如春蚕吐丝,似柳枝抽芽,转眼便炸作蓬松酥脆的一把。
北方人叫它"馓子",江南人唤作"油面筋",实则同出一源。精白面揉成团,抹上香油,反复抻拉成细丝,绕作环状。老师傅的手腕一抖,面丝便在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恰似清明时节的雨丝。入油锅的瞬间,面丝忽地膨胀开来,像是被注入了生命。
旧时馓子是祭祖必备。供桌上的青团旁,总要摆上一盘金灿灿的馓子,说是让先人尝尝人间的烟火气。如今街头巷尾的早点摊上,馓子与豆浆作伴,成了寻常百姓的晨课。咬一口,簌簌落下的碎屑里,竟也藏着几分古意。
最妙的吃法是将馓子掰碎,泡在热豆浆里。酥脆遇上绵软,像极了清明时节的天气——昨日还春光明媚,今朝便细雨霏霏。这滋味,既是对逝者的追念,亦是对生者的慰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