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席地而坐》——每个人的心里,都坐着一头大象
你们可以去任何地方,到了就发现,没什么不一样。我告诉你最好的状况,是你现在在这里;你离开了这个地方,你想那里一定比这儿好;但是你不能去,你不去才能解决好这的问题。
胡波明白这个道理,但还是不愿意留下来解决这里的问题,选择自杀。
他的处女作,也就成了他的遗作——
《大象席地而坐》
当作品的创作者或者角色在现实生活中出现意外的时候,往往会赋予作品传奇性,这种传奇性,会对受众造成干扰,我们会有意无意的将作品和意外建立联系,导致在对作品做出评价的时候,很难保持客观。
简单说,对人或事的喜恶会投射到作品上,呈现出与之一致的对作品的喜恶。
所以很多人把《大象席地而坐》当作胡波的挽歌来看,也有的人,视自杀为懦弱,认为《大象席地而坐》是一个重度文青的无能狂怒。
那么,尽可能的摒除干扰,《大象席地而坐》是怎样一部作品呢?
我认为,它讲了生活中的挣扎与挣脱。
电影一开始,就点题了:
满洲里动物园,有一只大象,它他妈整天就坐那,可能有人老拿叉子扎它,也可能它就喜欢坐那。然后好多人就跑过去抱着栏杆看,有人要扔什么吃的过去,它也不理。
一个非常规现象,观众和角色一样好奇——这头大象为什么要一直坐在那?
剧情逐步展开,观众跟随角色一同寻找答案。
一共有四个主人公,他们甚至都不是社会的边缘人,而是家庭的边缘人,在一地鸡毛的家庭生活中苦苦挣扎。
男主于成,一个地头蛇,睡了朋友的女人且不以为意。另一边,父母将几乎全部的爱投注到“废物”弟弟身上,喜欢的女人也对他了无兴致,他也是别人不以为意的人。
学生韦布,从父亲的咒骂中开始一天的生活,家人对他完全没有信任,购物卡没了怀疑他,钱不见了怀疑他,就连家里的臭味,都是他导致的!家人对他的态度,充满恶意。
学生黄玲,韦布的同学,漂亮早熟,和母亲组成单亲家庭,本应该抱团取暖的两个人,却互相嫌弃,她指责母亲不知道打理家务,母亲告诫她和人乱搞不要怀孕。
老头王金,和女儿女婿外孙女住在一起,房子太小,他成了阳台上的住客,尽管房子本来就是他自己的。这还不够,孩子们天天说服他住进养老院,迫不及待的想将他拒之门外……
四个人,四个冷漠的家庭,构筑成电影整体悲凉的基调。
这一群人,在这种悲凉之中苦苦挣扎,试图和窘迫的现实一较高下,但当意外降临在每个人身上的时候,他们从挣扎走向了挣脱,向往彼处,和此处划清界限。
于成的好友跳楼,韦布为朋友出头误杀了于成的弟弟,黄玲和教导处副主任东窗事发被原配追上门,而陪伴王金的那条狗也死于恶犬之口。
好像这个熟悉的地方发生的一切,都对自己非常不友好,于是他们不约而同的要出去看看。
去哪里?看什么?
去满洲里,看那头席地而坐的大象。
我们也应该能够明白,大象在这部电影里,是一个符号,是一个出走的理由,也是模糊理想的代名词。
他们踏上征程,向满洲里进发。中途休息的时候,大巴的大灯刺破苍茫的黑夜,所有人沐浴在那一抹灯光之中,聊天、抽烟、踢鸡毛毽。无声的热闹,仿佛真的和过去一刀两断,群山深处,传来大象的嘶鸣!
《大象席地而坐》很漫长,234分钟,浩浩荡荡。同时又很简单,平铺直叙的讲述了4个不同年龄段的人所面临的困境。
和很多人一样,在初看电影的时候,我总觉得胡波把家庭描绘的太冷了,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家都想要挣脱的话,他还能去什么地方呢?
后来细想,发现他吐槽的不是家庭,而是我们的生活。
于成不仅不被父母待见,喜欢的女孩也对他若即若离;韦布被父亲厌恶,也被好友欺骗,被霸凌;眼见东窗事发,副主任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前途,立马赶黄玲走;王金的狗被恶犬咬死,去讨公道的时候却被反咬一口……
这一切对于生活悲剧性的吐槽,借着副主任的口挑明了说:
这个地方的人怎么都这么坏啊,你好好的走在路上,就有人跳出来想要搞死你!
胡波没有做任何回避,直截了当的告诉你,生活就是这么遭,就是一坨狗屎,就是无情的锤你。
我不知道对此感同身受的人有多少,而我始终认为,生活中的诗意,远远少于它的不堪。
但胡波在改编《大象席地而坐》的时候,也尽可能的照顾到了观众的情绪,尽管他自己,可能是一个纯粹的悲观主义者。
在小说原著中,去看大象的只有于成一个人,他看见了那头大象,那头大象之所以一直坐着,是因为它断了一条后腿,于成看后发笑,结果被大象一脚踩死了。
这是一个充满讽刺的悲剧结局——令人向往的大象,自己却因为残疾而失去行动的自由,被禁锢在大地上,而它的追随者,最后却死在它的脚下!
如果电影保留这个结局,估计观众看了得自闭。
所以在改编中,开放性结局留下了悬念,大象一直没有出现,大家对于神秘的向往也就没有消失,生活,也还有盼头。
结局之外,剧情中也填充了一些温情的细节。
比如韦布出事之后,嫌弃他的父亲也住着拐杖着急忙慌的找他,欺骗他的朋友最后也挺身而出;黄玲的母亲面对被找上门的原配,死挡在门外护着女儿;孤独的王金,也有外孙女陪伴。
而受枪伤不能前往满洲里的于成,也坦诚的面对自己造成的悲剧,实现了对自我的救赎。
所有人的生活都有不堪,但没有一个人主动放弃生活,《大象席地而坐》不是彻底的悲剧,也不是文青的控诉,它展示的就是我们在生活中的苦苦挣扎,以及挣扎间隙的偶尔挣脱——所有人去看大象,和我们面对工作、生活中的压力,某个瞬间想出去浪一圈没什么不同。
胡波在生活中或许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作品原著可能也贯彻了这种悲观,但《大象席地而坐》这部电影,却有大量的温情细节去冲淡这种悲观。这和我文章一开始所强调的一样,我们在看电影的时候,应该摒除电影之外众多元素的干扰,不要作先入为主的判断,回归电影本身去做分析。
此外,《大象席地而坐》在制作上也颇为成熟。
很多天才导演,从处女作就能看到其才华,比如诺兰的处女作《追随》,结构精巧,调度有序,悬念自然。创作者最难的是找到自己的风格,诺兰一开始就确立了风格。
胡波当然无法比肩诺兰,但他如果能够坚持下去的话,应该会是一个不错的导演。
《大象席地而坐》非常漫长,这样漫长的叙事很难让人忍受,所以需要冲突来强化观众的好奇。
这部电影冲突的切入恰到好处。比如在一开始,就是逼仄空间内漫长的对话,马上要劝退观众的时候,跳楼事件发生了;韦布和朋友之间关于校园霸凌的对话,也颇为枯燥,结果朋友拿出一把枪;黄玲的故事线都快被人忽略的时候,她和副主任的秘密曝光了……
所有推进剧情上升的戏剧性事件,都能够在观众快要失去耐心的时候出现,而且非常自然,对于整体节奏的拿捏,很稳。
镜头语言也很清楚。所有消极的力量,一开始都隐藏在黑暗中,只闻其声,不见其人。比如韦布的父亲、于成的父母、王金的女儿女婿、黄玲的母亲和副主任,都是通过声音出场的。仿佛主人公被一种无形的力量笼罩着、支配着,完美匹配故事的基调。
摇晃的镜头,灰暗的色调,稀疏的对白,贯穿始终,让电影的调性始终保持一致,这也是它的亮点。
令人质疑的还是它的剪辑,这也是胡波和王小帅发生冲突的地方。
大量长镜头、空镜,对剧情帮助有限,却大大延长了电影的时长,延缓了整体节奏。尤其是人物动不动沉默不语搁那呆住,或许导演有自己想表达的东西,比如困惑、踌躇之类,但这个实在太令观众着急了。
文艺片可以舒缓,可以不慌不忙,但不能肆无忌惮试探观众的底线,毕竟文艺片,也是要接受市场考验的!
所以我能理解王小帅的盛怒,说到底,钱是人家花的。这也凸显出在电影制作中几乎每一步作品都需要面临的问题,即商业化和艺术性的兼顾。
当然,这是另一个大话题了,还是说回电影。
《大象席地而坐》无论从完成度还是故事性来说,都算是一部好作品,没有刻意的煽情,没有花里胡哨的炫技,甚至刻意回避了令人血脉贲张的暴力和情欲,非常克制。克制的同时,它也充满野心——我们会发现,它关注到了很多我们当下正在发生的问题,比如年轻人的房贷压力、校园霸凌、孩子的教育问题、老人的赡养问题、以及两代人价值观的割裂……
关注了很多,却没有贪心的试图一个个去深入回答,胡波很清楚,电影回答不了所有问题,电影的基本功能,还是展示。
他用这些问题,构筑了一个大环境,然后去展示这个环境下每个人的生活,每个人从挣扎到被一头大象唤起念想的过程。
尽管大象始终没有出现,但我们都清楚,大象一直坐在我们心里,它时常沉默,偶尔咆哮——
在我们自己快要倒下无力发声的时候,引领着我们去挣脱、去前行。
我是文刀,每周不定期推荐好书和电影,如果您感兴趣的话,不妨点个关注呀
作者声明本文无利益相关,欢迎值友理性交流,和谐讨论~

我服行么
校验提示文案
bg4xwm
据说此片有个7小时的完整版,可惜没看到过,但是也没什么兴趣看,一个导演可以有自己的观点和表达的方式,但是一定要看清对象,导演文化修养和艺术素质肯定高于一般的普罗大众,但是你不能以为你的受众面都和你一个高度,此片就是典型的我要说说很多但是更多要靠你们观众自己体会,电影永远明喻比暗喻要来的直接和打动人,一个手指绕着手绢的人骂出别人母亲什么的时候,也永远比不上吐沫横飞跺脚大骂各种器官来的情真意切,电影唯一亮点就是发掘了两位男演员小彭和出彩的章宇,那时候两人还默默无闻。
校验提示文案
CoreyYama
校验提示文案
夜奔西板坡
校验提示文案
工院副教授
校验提示文案
工院副教授
校验提示文案
我服行么
校验提示文案
夜奔西板坡
校验提示文案
CoreyYama
校验提示文案
bg4xwm
据说此片有个7小时的完整版,可惜没看到过,但是也没什么兴趣看,一个导演可以有自己的观点和表达的方式,但是一定要看清对象,导演文化修养和艺术素质肯定高于一般的普罗大众,但是你不能以为你的受众面都和你一个高度,此片就是典型的我要说说很多但是更多要靠你们观众自己体会,电影永远明喻比暗喻要来的直接和打动人,一个手指绕着手绢的人骂出别人母亲什么的时候,也永远比不上吐沫横飞跺脚大骂各种器官来的情真意切,电影唯一亮点就是发掘了两位男演员小彭和出彩的章宇,那时候两人还默默无闻。
校验提示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