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陈越香”是普洱茶的原罪
过去的20年,是普洱茶行业飞速发展的20年,尽管其中经历过所谓的“崩盘”和“转型”,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普洱茶的市场规模和价格都发生了数量级的提升。但在这个看似“辉煌”的过程中,也一直存在着一些不同的声音,或反对,或诋毁,或敌视。
在很多人眼中,普洱茶的头上至少顶着“三宗罪”:
一、罪恶的“金融茶”
“金融茶”,在一部分人口中一直是“普洱茶”的代名词之一,而广州芳村,更被喻为“茶界华尔街”。2005年左右,在一批港台茶人的推动下,普洱茶的“越陈越香”理论被无数人奉为圭臬,谈茶必谈越陈越香。普洱茶也被誉为“能喝的古董”,一批人开始以此为由进行炒作,普洱茶成为了茶界最炙手可热的品类,不管懂茶和不懂茶的、喝茶和不喝茶的人们纷纷加入了“投资”普洱茶的大军中,而普洱茶,则赫然从一种饮料变身为一种“金融理财工具”。
(广州芳村南方茶叶市场)然后很快,飞速升高的价格裹挟着巨大的泡沫,在2007年的某一刻轰然破碎,史称“崩盘”,无数“投资人”血本无归甚至一夜返贫。但崩盘并未让“普洱茶金融化”彻底停止,在大益等品牌的操作下,直到今天,芳村茶叶市场依然是“金融茶”市场的重镇,当然,其中也不乏披着“金融茶”外衣的“诈P茶”,比如之前曾爆雷的“昌S茶”和最近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的“F茶”等。
“金融茶”,并非真正的“金融”,更不受证监、保监等监督管辖,顶多属于民间自发投资行为,安全规范性不受监管,风险较大,全靠从业者的自觉自律。“庄家”一旦跑路,往往会让很多投资者千金散尽,甚至负债累累,此罪一也。
二、存茶“天坑”
在普洱茶之前,我们一直默认茶叶都是有“保质期”的,但普洱茶的出现改变了这个认知。因为“越陈越香”的存在,普洱茶的包装上“保质期”一栏通常都会写“在符合储存条件下可长期保存”,也是从普洱茶开始,很多人养成了“囤茶”的习惯,以至于一不小心囤了一辈子都喝不完的茶。
光存茶还不算,你还得懂“仓储”。
在普洱茶界,素来有“好茶三要素:好原料、好工艺、好仓储缺一不可”的说法,更有理论说普洱茶出厂顶多只算半成品,买回家之后的仓储条件才是成就一款好茶不可或缺的因素。
(茶友的日常是“存茶”)此外,江湖上还有关于仓储的各种理论和流派,什么干仓、湿仓、港仓、大马仓、昆明仓、北方仓、科技仓、入仓、做仓、退仓……等等概念层出不穷,足以让一个入坑者懵逼。而存放多少年才是最佳呢?说法就无定数了,三五年者有之,十多二十年者有之,三五十年者亦有之,爷爷存茶孙子喝的说法更是由来已久……
普洱茶仓储理论的复杂性和转化效果的不确定性,让很多人陷入盲目囤茶又惴惴不安的困境,花了大把的钱结果可能存了一屋子垃圾茶,喝之无味,弃之可惜,多年后只能望茶兴叹,追悔莫及,此罪二也。
三、浮夸的“天价茶”
说到“天价茶”,十人中至少有八人会说是普洱茶或岩茶,然后才是小罐茶。
普洱茶是从哪一天开始成为知名“高价茶”的?恐怕没人能说得清了,但只要提到普洱茶,总会有不少人直接来一句:割韭菜的茶。
但了解普洱茶的都知道,所谓“天价茶”,在普洱茶中占比只是极少数:一种是被市场追捧的“号级茶”、“印级茶”等知名老茶,动辄几十上百万的拍卖价,普通人只能在新闻上听到;一种是被市场炒作的部分“金融茶”(如大益某些产品),能达到几万甚至几十万一件,但普通人也接触不到;再就是少数顶级山头的古树茶,如冰岛、老班章、曼松、薄荷塘等,也能达到几万元一公斤,流通多局限于少数发烧友群体。
图片上述几种“天价茶”,最夸张的当然是那些传说中的“号级茶”动辄几百甚至上千万的拍卖价,也是人们最为津津乐道的,作为普通人而言,价值上百万的一提茶,足够在一线城市换一套房子了,毫无疑问是“天价”,尽管这些茶并不能代表普洱茶的全部。
但几片茶叶动辄数百万元的拍卖价频频刷屏,让无数不了解普洱茶的人生出“茶比房贵”的印象,而普通人辛苦工作一个月的工资恐怕都喝不上一泡,偏离了“茶为国饮”的宗旨,此罪三也。
四、普洱茶的原罪
说到底,上述这“三宗罪”的根源还要归结到这四个字:越陈越香。
不论是“金融茶”的炒作狂潮,还是“百年老茶”的天价拍卖,以及“全民囤茶”的社会现象,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为了追求“越陈越香”,或者在越陈越香基础上的“越陈越贵”。
如果你是一个普洱茶爱好者,甚至即便不是爱好者,都肯定听过这样的说法:“普洱茶最大的特点就是越陈越香”,或者“越陈越香是普洱茶的核心价值审美之一”。
关于这种价值认知的起源,有人认为应该来自于更早时期(清末及民国)的南洋地区(东南亚及香港地区)。南洋地区是清末及民国时期云南普洱茶的重要销售区,而香港更是重要的中转站和集散地,有长期饮用普洱茶的生活习惯,据说当地人都更喜欢储存年份更久的普洱茶,因此便有“越老的普洱茶越好”的认知。
在国内大陆地区,“普洱茶越陈越香”的说法最早应该是中土畜云南茶叶公司在1990年出版的产品推广册子《茶的故乡——云南》一书中首次提到的:云南普洱茶具有越陈越香品质越好的特点,可以长期保存饮用……
《茶的故乡——云南》 中茶公司编著后来台湾人邓时海于2004年出版了名噪一时的《普洱茶》一书,在书中再次引出此概念,并进行着重强调,将其提升到很高的高度,对这一概念的普及起了决定性作用。
邓时海《普洱茶》中关于越陈越香的描述2000年左右之后,普洱茶回归大陆市场,后面随着邓氏《普洱茶》一书的发行,当时的从业者几乎人手一本,邓时海也被人尊为“普洱茶教父”。在这本书的影响下,“越陈越香”的说法开始被更多人接受,然后逐渐称为一种行业共识。在当时,“越陈越香”几乎等同于“越存越贵”,并借此催生出普洱茶的“金融属性”。
但“越陈越香”这四个字的背后隐藏着一个重要的前提,商家或市场推动者进行了刻意隐瞒,那就是“什么样的茶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才可以实现越陈越香”。
也就是前面所说的“好原料”与“好工艺”,再加上后期的“好仓储”。判断这“三个好”并不是一个普通的普洱茶消费者可以判断的,是否做的够好,更不是一个普通消费者可以决定的。
换句话说,作为一个普通消费者,如果你在市场上购买普洱茶去存放并期待他可以真正实现“越陈越香”,极大概率就是在“碰运气”:你要祈祷商家给你的介绍是真实的,原料是优质的,工艺是优秀的,同时还要能保证你后期的仓储是非常科学和安全的。
有人可能会说,我之前喝到过某个产区的茶在某个地区的仓库里存放十几年二十年的转化效果非常好,所以我就购买同样产区的茶在同一个地区存放20年,肯定可以转化成理想的效果,那大概是忘了老茶中也有一个“幸存者偏差”的存在。顶多可以说,理论上有可能,但更多的是不可控变量的存在会让你的存茶转化方向不可控。
五、对“越陈越香”祛魅
普洱茶的长期仓储是一个非常专业的事情,尤其是以“越陈越香”为目标的仓储。即便是同一款茶,不同的仓储条件也会带来后期风味转化的极大差异,而且普洱茶仓储的“聚集效应”非常重要,也就是一个茶仓中要有足够大的存茶量进行堆叠,才能实现有益菌群的富集效应,实现更加稳定的仓储转化环境,这样的要求只能由专业茶仓机构来完成,而期间存储转化失败的风险,也应该由商家来承担,而不是转嫁给个体消费者。
(广东某专业普洱茶仓库)就像威士忌或白兰地,酿好之后,在厂家的专业酒窖进行封存数年(一般10+或12+年),再分批出窖售卖,而消费者拿到手的,就是可以开盖即饮的“陈化完成品”。
那作为普通茶友,就不需要存茶了么?当然不是。作为茶友而言,存茶当然也是一种特别的乐趣,看着自己存的茶每年都发生一些变化,并逐年在口中呈现,那种变化带来的快感类似看着自己养的喵星人或汪星人逐年长大的感觉,也是很令人开心的。
但我们要知道,自己在家存放的茶叶,跟专业茶仓存放的茶叶,10年或20年后转化效果大概率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所以对我们普通茶友群体而言,即便日常存茶,存放的首要目标也是“不发霉,不变质”,而不是“转化成很牛逼的老茶”,转化的“越来越香”只能是次要目标。能实现更好,实现不了也没所谓。
(各位,请茶)如果想喝真正好的老茶了,就去找专业的仓储商家购买,买前试喝,好喝就买,不好喝就换一家,尽管比自己存可能在成本上贵一些,但至少可以确保买到手的都是自己认可的好品质,而不是纯纯“碰运气”。
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或许才是“存茶”这件事最好的选择,也是“越陈越香”这一价值能够真正体现的呈现方式。
但话说回来,普洱茶不止“越陈越香”这一单一审美,“一山一味”也是一种审美方向,而且鉴于原料、工艺及仓储条件的优劣不同,有年份的茶也未必很好,无年份或年份短的也不一定更差,高年份更不代表高品质,一切还要以最终口中呈现为准。
俗话说的好,垃圾茶即便精心存一百年,也依然还是垃圾茶。
理性存茶,科学喝茶,适量买茶,才能更好体验普洱茶的妙处,大家觉得呢?
如果觉得本文对您有用,欢迎关注我,更欢迎点赞、打赏、评论、收藏一气呵成!
另外,我新开通了个爱茶值友圈子“一山一味讲茶堂”,欢迎点击下方链接加入,并在圈子里积极发布自己的学茶、喝茶体会,与更多茶友一起交流。
作者声明本文无利益相关,欢迎值友理性交流,和谐讨论~
为啥我名字那么多数字
当然,也要看茶主,是台地茶压饼还是古树茶压饼,看其意愿,想对什么样的受众群体卖什么样的产品。。。
校验提示文案
萨林格尔之旗
校验提示文案
值友8130389234
校验提示文案
爱吃菠菜7
校验提示文案
小罐儿
校验提示文案
爱吃菠菜7
校验提示文案
值友8130389234
校验提示文案
萨林格尔之旗
校验提示文案
为啥我名字那么多数字
当然,也要看茶主,是台地茶压饼还是古树茶压饼,看其意愿,想对什么样的受众群体卖什么样的产品。。。
校验提示文案
小罐儿
校验提示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