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的军史:盘点《灰猎犬号》中的武器装备
这是本人《电影中的军史:盘点》系列文章第七篇,感谢新老朋友来捧场,谢谢大家~
今天我们盘点的是一部上映不久的新片,在疫情当前的世界,电影业可以说受到的冲击相当严重,几乎整个2上半年都没有重量级的电影在院线上映,而电影的制作方们也在线上放映做出了一些探索,比如我国春节档期的《囧妈》就把放映权独家卖给了字节跳动,甭管引起了多少争议,也甭管电影有多烂,至少让影迷们坐在家里就看到了一部新电影。而今天我们盘点的这部《灰猎犬号》情况与《囧妈》有些相似,制片方也是把放映权独家卖给了苹果公司的在线流媒体服务APPLE TV+,于7月10日正式上线,算是给饥渴了半年的影迷们带来了一点小小的安慰。
这部《灰猎犬号》由索尼旗下的Stage 6电影公司牵头制作,由著名演员、两届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得主汤姆·汉克斯主演,是一部以二战中最旷日持久的战役——大西洋战役为背景的战争电影。电影根据英国军事作家C·S·福雷斯特的小说《好牧人》改编而成,虽然小说(当然也包括电影)里的人物、时间和参战舰艇都是虚构的,但作为前英国皇家空军军官的福雷斯特并没有无中生有的凭空想象,小说中发生的故事真实的发生在1939年到1945年大西洋上的每一天,这场历史上最著名的护航战和破交战也许不如正面战场那么受人关注,但其重要性和惨烈程度却有过之而无不及,毫不夸张的说盟军赢下了这场战役才最终赢下了整个欧洲。
下面我们跟随着电影的镜头来回顾下这段历史和其中出场的武器装备。
电影开场伴随着丘吉尔和罗斯福的演讲录音直入正题,船队和护航的“卡特琳娜”出场同时交代了时间地点。1942年2月,这个时间可以说是大西洋战役中盟军最困难的时期。一般来讲,从1939年10月13日德国U-47潜艇击沉英国“皇家橡树”号战列舰开始,大西洋战役就拉开了序幕。3万吨的“皇家橡树”号在自家锚地被击沉造成833人阵亡,而造成这一结果的只是40个人和一艘千吨级的潜艇。这一战果让希特勒大喜过望,不但亲自接见了U-47艇艇长君特·普里恩上尉,还从此之后把海军准将邓尼茨麾下的潜艇部队看成了能够“扼死”英国人的铁拳,不再限制潜艇部队的攻击目标和地域。由此开始,当时仅有46艘潜艇(能够远洋作战的22艘)的德国潜艇部队走上了飞速发展的道路。
在邓尼茨的推动和筹划下,德国潜艇部队迅速扩充并把“狼群”战术广泛运用在对付盟军运输船队上,从二战爆发到1941年底,盟军损失了超过750万吨的舰船,其中大多数都是被潜艇击沉的。42年美国正式参战以后,德国潜艇随之也开始对美国船只发起攻击,其活动范围也扩展到美国、加拿大的东海岸,“狼群”战术在这一年达到了高潮,有时一次出击都由20艘以上的潜艇组成大艇群,一艘潜艇发现商船队就立刻呼唤其他潜艇到场围猎,仅这一年盟军就损失了近800万吨舰船,已经超过了当年美英新造船吨位数。而《灰猎犬号》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最黑暗的时期。
电影中最先出场的这架飞机,是著名的PBY-5A水陆两用飞机,它是绰号为“卡特琳娜”的PBY系列水上飞机中的一种,而“卡特琳娜”可是二战时盟军海军航空兵中著名的“万金油”,运输、轰炸、巡逻、侦察、反潜、反舰、救援等各种任务它都能担得起来,被称为“能前往任何地点、能执行任何任务的海上军马”。
美国联合飞机公司(又译综合、团结)在1931年为美国海军研制了P2Y水上飞机并少量生产装备部队。1935年以P2Y为基础开发的P3Y水上飞机在美国海军新一代水上巡逻机招标中击败了道格拉斯公司的P3D,并正式被海军命名为PBY-1,36年开始生产并装备部队。此后在生产中不断进行改进,先后生产了PBY-2、PBY-3和PBY-4,到了PBY-4时二战已经爆发,英国为了应对战争需要购入了PBY-4并以加州名胜卡特琳娜岛命名飞机,此后这一绰号也被美国海军采用。
一直到此时,PBY都是一种纯水上飞机,没有起落架。到了PBY-5A时才开始安装可收放的起落架成为了一种水陆两栖飞机,并将一些早期生产的PBY也加装了起落架。直到此时,美国海军其实并没有大量采购PBY,飞机主要都卖给了英、加、荷、澳等国。在增大发动机功率,腰部安装自卫机枪的PBY-5A问世以后,美国海军也开始根据战争的需要大量采购并应用这种飞机。PBY-5A机长19.5米,高6.2米,翼展31.7米,空重9.5吨,陆地最大起飞重量16.1吨,水上最大起飞重量15.6吨,装备两台各为1200马力的发动机,最大速度314千米/小时,巡航速度201千米/小时,最大升限5500米,最大航程4030千米,最大滞空时间可达32小时以上。根据任务不同,机组人员8~10人。机上载有2挺12.7毫米机枪和3挺7.62毫米机枪,最大可装载1800千克的炸弹、深弹或者鱼雷。
虽然“卡特琳娜”看上去十分笨拙,机动性差,速度也很慢,但得益于它的大航程和长滞空时间,在二战中“卡特琳娜”系列飞机(主要是PBY-5A)应用在了从大西洋、太平洋到印度洋的各个海上战场,立下了赫赫功勋。1941年5月,一架租借给英国空军的美军“卡特琳娜”在大西洋发现了德国海军“俾斯麦”号战列舰并呼叫来了19艘英国海军战舰,最终围攻击沉了“俾斯麦”号;1942年6月的中途岛战役,最先发现日军航母编队的是一架海军陆战队的“卡特琳娜”,这是美军在这场战役中赢得先手的关键;在太平洋战场,“卡特琳娜”在执行搜救任务中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最著名的一次是1945年7月,执行运送原子弹任务后赶赴莱特湾途中的“印第安纳波利斯”号重巡洋舰被日本潜艇击沉,舰上近900名人员落水,直到三天后才被美军巡逻机发现,此时已经有很多人死于脱水和鲨鱼之口,接到呼叫第一个到达现场的是一架“卡特琳娜”,飞行员冒险降落海面,为了尽可能多救人甚至采取了把人绑在机翼上的办法,一趟就带回了56个人;在大西洋战场,据不完全统计“卡特琳娜”和其他巡逻机击沉了至少40艘以上的德国U艇,其中主要是“卡特琳娜”的功劳。正是由于43年以后航空反潜的大量运用,才逐渐遏制了德国“狼群”在大西洋的肆虐横行,使盟军最终赢下了大西洋战役。
PBY系列的最后一种改型是PBY-6A,主要是加装了搜索雷达,并且加强了装甲和自卫火力。
PBY系列总计生产了4000架以上,除了美国外,加拿大也获准生产,是迄今为止产量最大的水上飞机。除美国外,先后有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苏联、荷兰等20多个国家装备。它在美军中服役到了1957年,其他国家有些一直使用了70年代。
紧接着主角就出场了
为了写这篇文章,我专门去找了原著《好牧人》,这本书目前应该是没有中文译本也没有引进原版书,亚马逊上倒是找到了英文版的电子书,但售价竟然有80多块,作为穷人的我 只能跑到某国外网站找到了它的电子版,10几年前四级水平的本人断断续续啃了一点,也算是了解了一些《“灰猎犬”号》的背景知识。
“灰猎犬”这个名字在书中是不存在的,书中明确说明舰名是“基灵”号(Keeling),无线电呼号是“乔治”(书中男主舰长的名字)。护航舰队的4艘军舰其他3艘分别是:波兰驱逐舰“维克托”号,呼号“鹰”;英国军舰“詹姆斯”号(未指明舰种),呼号“哈利”;加拿大军舰“道奇”号(未指明舰种),呼号“迪基”。而在电影中似乎为了观众观影便利,并未像书中那样把舰名和呼号严格区别开,统一使用呼号来标明几艘护航舰,只是把似乎不够个性的“乔治”改为了“灰猎犬”。反正都是虚构的舰名和人物,以“××”号称呼它们也没什么问题,就连APPLE TV+提供的原生中文字幕中也将这几艘护航舰都称为“××”号。
接下来我们分别介绍下其原著中的“马汉”级驱逐舰和电影中的扮演者“弗莱彻”级驱逐舰。原著中的“基灵”号,明确写道属于“马汉”级驱逐舰,但未说明舷号。而史实中,“马汉”级共18艘驱逐舰中并没有叫“基灵”号的,舷号为DD-364~DD-381,而且这18艘驱逐舰全部在太平洋战区服役,从未在大西洋参过战。“马汉”级是美国为了应对日本海军在太平洋地区越来越大的威胁而在其前级“法拉古特”级基础上改进升级而来,在1935年-37年间先后进入美国海军服役,以著名的《海权论》作者、军事理论家阿尔弗雷德·马汉的名字命名,其中最后两艘因改动较大也被单分为“邓拉普”级。
“马汉”级基本尺寸为长104米,宽10.7米,吃水(最大)3.8米,标准排水量1500吨,满载排水量2100吨。装备两台总功率49000马力的蒸汽轮机,最大航速36.5节,续航6500海里(12000千米)/12节。装备有5门127毫米单装炮,艏部2门有半封闭装甲炮塔,而舯部和艉部3门则为为敞开式炮塔,最后两艘“邓普拉”级艏部2门炮改为全封闭装甲炮塔,这是美海军第一级采用全封闭炮塔的驱逐舰。其他还装备有3座四联装533毫米鱼雷发射管,4门M2 12.7毫米水冷机枪和舰艉的两条深水炸弹导轨。初始服役的时候是没有装备雷达的。
从以上基本配置可以看出,“马汉”级起初建造时是基于传统的对海作战思想,基本没有考虑航空兵对舰艇的威胁。所以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马汉”级立刻都接受了升级改装,撤除了1门主炮和4座机枪,加装了两座双联装博福斯40毫米高炮和六门20毫米厄利空高炮,后来甚至又进一步撤除了两座鱼雷发射管更换为两座博福斯,并且加装了防空雷达。
“马汉”级驱逐舰18艘中有7艘在太平洋战区与日军的作战中因为各种原因沉没,剩余幸存至战后的“马汉”级驱逐舰除两艘在46年比基尼环礁的核试验中炸沉外,其余都在47-48年间退役并拆解。电影中没有严格按照原著将“马汉”级驱逐舰作为“灰猎犬”号原型的原因,我个人觉得原因其一是“马汉”级已没有幸存实物,纯靠CG的话,有些镜头难度较大;其二最重要的原因是,虽然“马汉”级驱逐舰也算是二战中美海军的主力驱逐舰之一,但其舰型特征、技术特点以及装备数量都已无法代表二战驱逐舰的主流,在二战历史中的地位显然无法与剧组后来找来的“演员”——“弗莱彻”级驱逐舰相提并论。从万能的淘宝搜索结果就可见一斑,“马汉”级没有搜到一个相关的玩模,而“弗莱彻”级则搜出了好几页。
下面,我们就有请本文真正的主角儿,“灰猎犬”号的“扮演者”——“弗莱彻”级驱逐舰出场吧
“弗莱彻”级是二战美国海军最具代表性的驱逐舰,不仅速度快机动性强、装备精良火力强大,而且其最终建造数量也达到了惊人的175艘,是美海军历史上建造数量最多的同级舰,可以说是二战中美海军驱逐舰的绝对主力。1940年,二战已经在欧亚大陆全面爆发,此时尚未参战的美国已经感受到了战争的威胁,开始启动其庞大的战争机器。“弗莱彻”级驱逐舰就是在这时诞生的,当年7月美国国会批准了第一批24艘的订单,9月马上又追加了96艘的订单,此后又取消了其中7艘但追加了另6艘。41年初开始,“弗莱彻”级陆续在全国各个军、民用船厂开工建造。到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美海军又立刻追加了56艘的订单。
电影中的42年2月,实际上彼时“弗莱彻”级中第一个下水的“尼古拉斯”号才刚刚下水开始在船厂里舾装,到同年6月方才入役,而其首舰“弗莱彻”号还要稍晚一些,5月下水7月入役。所以,这也是电影中不符合史实的一个地方。而且“弗莱彻”级主要服役在太平洋战场,从我找到的资料看,几乎没有看到有“弗莱彻”级驱逐舰在大西洋作战的记载。而且虽然“弗莱彻”级的舷号分布在DD-445(“弗莱彻”号)到DD-804(“卢克斯”号)之间,但电影中DD-548这个舷号却是空缺的,据资料记载属于“弗莱彻”级中被取消建造且未命名的一艘。
“弗莱彻”级得名于其首舰“弗莱彻”号,以美国海军上将、一战时大西洋舰队司令弗兰克·弗莱德·弗莱彻的姓氏命名,他是我们更熟知的二战时指挥过中途岛战役的弗兰克·杰克·弗莱彻海军上将的叔叔,这对叔侄上将还都是荣誉勋章的获得者,这在美军历史上估计可是独此一家。按照美海军舰船命名规则,驱逐舰都以海军或海军陆战队的著名将领或英雄人物的名字命名。“弗莱彻”级舰长114.7米,宽12.1米,最大吃水6.9米,标准排水量2082吨,满载排水量2540吨(后期随着装备和人员的增加有所增大)。配备两台总功率60000马力的蒸汽轮机,最大航速可达38节以上,续航6500海里/15节。装备5门单装127毫米高平两用主炮,全部采用封闭式装甲炮塔,1门4联装28毫米高炮(俗称的“芝加哥钢琴”),4挺M2 12.7毫米水冷机枪,2座5联装533毫米鱼雷发射管,2条MK3深弹投放导轨和6座MK6深弹抛射器,标准备弹56枚。标准载员273人。
这张图能够较全面的看到该级舰的主要武器配备(DD-660“布拉德”号)
初建时的“弗莱彻”级从上述标准装备可以看出其防空火力并不强大,落后的“芝加哥钢琴”还只装备了1座,近程防空还得靠机枪,所以从42年7月开始,已建和新建的该级舰开始改装新型的40毫米博福斯高炮和20毫米厄利空高炮,不同舰配置略有不同,一般都有5座以上双联装的博福斯(后期还有4联装),6至10座单装或双联装厄利空。所以按照时间来看,电影中频频露脸的博福斯40炮其时还未在美军中亮相。
“弗莱彻”级的强大其实不仅在于其火力配备,让其领先其他各国特别是轴心国军舰的是它装备的电子设备。它是美海军第一级初始建造就安装有雷达的驱逐舰,装备有SC-1对空搜索雷达和SG对海搜索雷达。SC-1的平板天线安装在舰桥顶端的平台上,其对空最大探测距离120千米,测距精度90米,测角精度5度;而SG的天线则安装在主桅杆较高处,对大型舰船最大探测距离41千米,小型舰艇30千米,测距精度180米,测角精度2度。这两种雷达极大的增强了“弗莱彻”级的作战能力,特别是夜战和反潜的能力(这一点电影中有体现),对于当时需要经常浮出水面换气充电的潜艇来说,能够远距离发现它,可以让驱逐舰大致掌握其方位并估算相遇点。声纳方面,“弗莱彻”级在前部舰体底部的钢制保护罩内安装一部QC型舰壳声纳,这种声纳的最大探测距离2英里(约3.3千米),最大工作航速20~24节。这就是电影中舰长要求距离拦截点2英里的时候提醒他,并且将航速降到22节的原因。
此外,“弗莱彻”级还配备了MK-37火控系统,这是二战中最先进的舰载火控系统,其核心是一台福特MK1A型机械式弹道计算机,可以根据目标的航向、速度、方位、距离和本方的航向、航速等信息计算各炮位射击诸元来引导火炮射击。正是这些电子设备的综合运用,赋予了“弗莱彻”级执行各项任务的强大能力。
随着各种电子设备装上驱逐舰一级的舰艇,1943年6月美海军开始着手在驱逐舰上设立战情中心(CIC),其主要作用就是把来自雷达、声纳、目视瞭望、无线电通信等各个途径的情报信息汇总、归纳、计算、分析后,提供给舰长帮助其下达指挥作战的决策。电影中对“弗莱彻”级的战情中心进行了比较真实的描写(虽然时间仍然不对头),体现了战情中心这一战舰上最核心的部门对作战的至关重要性。
电影中扮演“灰猎犬”号的是“弗莱彻”级DD-661“基德”号驱逐舰,部分实景拍摄在这艘舰上完成,它是保存至今的四艘“弗莱彻”级驱逐舰之一,被安放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巴吞鲁日的密西西比河边的一个干船坞上,作为路易斯安那州二战退伍军人纪念馆的一部分。随着密西西比河的水位涨落,“基德”号每半年完全露出水面,每半年部分舰体没入水中。其余还保存的三艘分别是水牛城的DD-537“萨利文兄弟”号(《拯救大兵瑞恩》里曾提到过,五兄弟同在一艘巡洋舰上一起阵亡),波士顿的DD-793“卡森·杨”号和希腊的前DD-581“查莱特”号(二战后转售给希腊海军)。
“基德”号以美国海军少将伊萨克·基德的姓氏命名,他死于日军偷袭珍珠港时沉没的“亚利桑那”号战列舰上,其时他是美海军战列舰部队参谋长兼第一战列舰分队指挥官,日军空袭开始时他迅速赶到了自己的旗舰舰桥上,但没多久“亚利桑那”号就因为前弹药库殉爆沉没,他是二战中美海军第一位阵亡的将军,死后被追授了荣誉勋章。
“基德”号下水于1943年2月,同年4月正式入役,6月试航结束后在东海岸和加勒比地区参与一些护航任务,8月份“基德”号伴随“阿拉巴马”号和“南达科他”号战列舰赶往太平洋开始其对日作战生涯。先后参与了马绍尔群岛作战、莱特湾战役、占领菲律宾和冲绳登陆战役等各项战斗任务,1945年4月在冲绳被一架日军“神风”自杀飞机撞伤,造成38人死亡55人受伤,随后返回美国西海岸维修,错过了随美军攻入日本本土的机会。
1946年12月“基德”号除役并转入太平洋舰队预备役舰队。朝鲜战争爆发后,1951年3月“基德”号重新服役并被编入第77特遣舰队,随后抵达朝韩水域执行战斗任务。朝鲜战争结束后,“基德”号主要在西太平洋地区执行巡航和训练任务,曾多次在台湾海峡露面。1962年7月,“基德”号解除战备值勤状态。两年后正式除役,编入大西洋舰队预备役舰队,停泊在费城海军船厂。1982年5月被拖到巴吞鲁日改造为纪念馆,并恢复到45年8月时的武备状态。
其后美海军中还有两艘被命名为“基德”号的驱逐舰,一艘是“基德”级驱逐舰的首舰(舷号DDG-993)后来退役后被卖给中国台湾改名为“左营”号(舷号DDG-1803),目前仍在役;还有一艘是美军现役“阿利·伯克”级驱逐舰的第50号舰(舷号DDG-100),顺带一提,这艘舰曾经参与过《变形金刚2》的拍摄,电影中的主炮还被改成了电磁轨道炮YY了一把,一炮干掉了霸天虎的组合金刚。
说到“弗莱彻”级的作战经历,就必须要说到一个军迷熟知的名字——“阿利·伯克”,我们熟知的美海军现役唯一一级驱逐舰以他命名,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他被认为是美海军历史上最成功的驱逐舰指挥官,而这一荣誉和“弗莱彻”级密切相关。
1943年,当时身为海军上校的阿利·伯克担任绰号为“小海狸”的第23驱逐舰中队指挥官,这支中队由两支分队共8艘“弗莱彻”级驱逐舰(满编9艘,1艘缺编)组成:第45驱逐舰分队的DD-570“查尔斯·奥斯本”号、DD-571“克拉克斯顿”号、DD-572“戴森”号、DD-478“斯坦利”号和第46驱逐舰分队的DD-509“康沃思”号、DD-511“富特”号、DD-512“斯彭斯”号、DD-514“撒切尔”号。
1943年11月26日凌晨,为配合布干维尔岛登陆作战,在新爱尔兰岛附近的圣乔治角海域,“小海狸”中队的5艘驱逐舰奉命狙击一支同样由5艘驱逐舰组成的增援布干维尔岛后返回的日军舰队。美军借助自身性能优良的雷达在暗夜中首先发现日军舰队,3艘驱逐舰在5500米距离上扇形齐射15条鱼雷,日军舰队旗舰被当场炸沉,还有一艘受到重创。随后,美军驱逐舰机动躲避开日军舰队的鱼雷还击并集中火力打击受伤的那艘日军驱逐舰,很快就将其击沉。剩余的日舰无心恋战企图逃离战场,“小海狸”中队高速追击并利用雷达继续炮击对方,又击沉一艘日舰。这场被称为“圣乔治角海战”的战斗,美军驱逐舰在阿利·伯克的指挥下,利用自身的雷达优势和完美的战术取得了3比0的完胜,自身舰艇和人员未受到任何损失,被称作驱逐舰战史上的完美战例。“小海狸”中队在阿利·伯克治下前后不到半年时间就取得击沉日军1艘轻巡洋舰、9艘驱逐舰、1艘潜艇和数艘小型舰艇以及约30架飞机的战绩,成为唯一一支获得总统集体嘉奖的“弗莱彻”驱逐舰中队,伯克本人也获颁海军十字勋章。目前第23驱逐舰中队仍在美海军序列中,由4艘“阿利·伯克”级驱逐舰组成,配属于“尼米兹”号航母的第11航母战斗群。
阿利·伯克在二战后官至海军上将,并连任三届海军部长直到1962年退休。1989年9月,美海军最新型的导弹驱逐舰首舰DDG-51下水并被正式命名为“阿利·伯克”号,当时仍在世的伯克已是87岁高龄,这是美海军历史上第一次以仍在世的人来命名军舰,两年后“阿利·伯克”号入役时,他本人还亲自到场参加了入役仪式。
“弗莱彻”级作为二战中美海军自始至终的主力驱逐舰,几乎参与了太平洋战区的所有军事行动,立下了赫赫战功,虽然美国很快又发展了体型更大、火力更强的“萨姆纳”级和“基林”级,但它们服役都在44年初以后了,参战经历和战绩显然和“弗莱彻”级无法相比。175艘“弗莱彻”级驱逐舰几乎全部参加了二战的战斗,先后有19艘被日军击沉,6艘因为遭受重创被放弃修复,其余都幸存到了战后。46年以后大多数“弗莱彻”级退出现役被储备为预备役舰队,直到朝鲜战争爆发,又有39艘重新入役。在60到70年代,先后有52艘被转让给14个国家和地区,其余的则要么被作为靶舰击沉要么出售拆解。这其中转让给墨西哥的一艘一直服役到2001年,是最后一艘退役的“弗莱彻”级驱逐舰。
40年代储存在费城海军船厂的舰队,美国强大的工业实力可见一斑
电影中紧接着出场的是两艘英军驱逐舰
片中护航舰队除主角“灰猎犬”号外,其他三名配角戏份真的少的可怜,除了“鹰”号——唯一一艘损失的护航舰——有一个沉没前的长镜,“迪基”号的戏份稍微多了一点点外,其他就没什么镜头了,估计4000万美元的成本是造成这一情况的主因,毕竟本片成本的大头儿应该都花在CG制作上,少用点建模镜头可以省不少经费。
首先说下被U艇偷袭击沉的“鹰”号吧,这艘舷号为H34的驱逐舰在英军历史上是没有的,H34这个舷号属于一艘一战时服役的H级潜艇,这艘只有舷号没有名字、排水量只有500吨的小型潜艇一直服役到二战结束,在战史中也没有留下什么记录。那么这艘驱逐舰是哪里来的呢?是完全虚构的吗?其实并不完全是,它还是有一定来头的。
书中既然说“鹰”号是一艘波兰驱逐舰,那么我们搜寻一下历史。1935年波兰政府在英国订购了两艘驱逐舰,这两艘被称为“雷鸣”级的驱逐舰包括“雷鸣”号和“闪电”号,两舰基本同时在英国开工建造并在37年同年先后进入波兰海军服役,它们服役的时候也算是当时比较*级的驱逐舰了,满载排水量达到2400吨以上,拥有54000马力的动力使它们能达到39节的最大航速,是二战前吨位最大、速度最快的驱逐舰,超过了当时美、英主力驱逐舰“法拉古特”级和“部族”级。
从上图可以看出,电影中的“鹰”号确实是以“雷鸣”级驱逐舰来建模的,包括H34这个舷号也正是“雷鸣”级二号舰“闪电”号的舷号——这艘驱逐舰被保留做博物馆至今仍停泊在波兰格丁尼亚港,是目前世界上保留下来的最早的驱逐舰。
1939年8月30日,在德国入侵波兰前两天,面对大兵压境的形势,波兰政府为了保存实力,下令本国仅有的4艘驱逐舰中的3艘——两艘“雷鸣”级驱逐舰和另一艘驱逐舰“暴风”号经波罗的海撤往英国,三艘军舰躲过德国海军的明枪暗箭在英国海军的接应下顺利抵达英国,从此加入英国海军参与盟军在欧洲的各项军事行动。
1940年5月,两艘“雷鸣”级驱逐舰都参加了挪威战役,在战役中“雷鸣”号被一架德军He-111轰炸机投下的炸弹击中中部鱼雷发射管,殉爆的鱼雷将船炸成两截瞬间沉没,造成了59人死亡。而“闪电”号则取得了击落两架德国飞机的战果,当月晚些时候“闪电”号还参与了敦刻尔克撤退行动。
此后,“闪电”号一直在北大西洋和地中海执行各项护航和巡逻任务。41年12月它还接受了改装,将原本装备的7门120毫米主炮(1单装3双联装)更换为了8门102毫米高平两用主炮(4双联装),并加装了4门20毫米厄利空高炮。整个二战中“闪电”号的航程达到了14.6万海里,参与了83次护航任务,击沉U艇3艘,协助击沉军舰数艘,击落至少4架敌机,作为一艘驱逐舰来说这样的战绩还是很不错的。
45年到46年间,“闪电”号还和英国海军的“昂斯洛”号驱逐舰一起参与了一项名为“死光行动”的任务——销毁被盟军缴获的U艇,这批U艇总数为156艘,其中的116艘被英军拖到爱尔兰西北约100海里的海域予以凿沉或作为靶舰用炮击沉。不知道书和电影里用“闪电”号做角色是否与它这段担任“U艇刽子手”的历史有关,但想必当时参与行动的波兰水兵至少过了把瘾解了一点心头之恨吧。
战后,“闪电”号返回了波兰并继续在波兰海军服役。1976年,退役的“闪电”号在格丁尼亚作为博物馆舰保存至今。
想不到万能的TB真的有“闪电”号的相关模玩和周边,不知道是否与这艘军舰在《战舰世界》游戏中出现有关
接下来看电影中另外一艘英军驱逐舰“哈利”号,除了电影开场不久那个望远镜里模糊的身影外,唯一出现它的镜头它也只露出了半张脸
片中的“哈利”号舷号标明是F80,实际上F80这个舷号在二战英国海军的序列中属于一艘名为“伍尔维奇”号的驱逐舰支援舰,这是上世纪中叶之前存在的一种军用舰艇,主要伴随驱逐舰等小型舰艇执行远洋任务,为驱逐舰提供维护、维修以及部分补给。随着之后的驱逐舰吨位不断增大、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这种舰种就消失了。
那么这艘“哈利”号源出于哪里呢?通过对比英国海军二战前后服役的驱逐舰,我找到一级比较相近但也不完全一致的驱逐舰——“部族”级驱逐舰
上图可以看出,外形轮廓是基本相同的,而最明显的不同则是炮塔外形差异较大。更关键的是,翻阅“部族”级的历史,我们还能找到这一级驱逐舰与电影角色设置的联系。
“部族”级驱逐舰是英国于上世纪30年代下半叶到二战初期建造的一级驱逐舰,总共建造了27艘,其中16艘服役于英国海军,8艘服役于加拿大海军,3艘服役于澳大利亚海军,因都以世界各地部族的名字命名而称为“部族”级。“部族”级舰长115米,宽11.1米,标准吃水2.7米,标准排水量1850吨,满载排水量2520吨。配备两台总功率44000马力的蒸汽轮机,最大航速36节,续航力6600海里/15节。标准载员190人。装备4座8门双联装120毫米主炮炮塔,4门40毫米高炮,8挺12.7毫米机枪,1座4联装533毫米鱼雷发射管,1条深弹投放导轨和2座深弹投射器。
“部族”级作为二战中英国海军的主力驱逐舰,在战争中出勤率非常高,参与了众多军事行动,相应的战损率也很高,英海军的16艘在战争中损失了12艘,加拿大海军也损失了1艘,其余的“部族”级英军的都在49年前后出售拆解,加、澳海军的则服役到5、60年代才退役。而加拿大海军退役的一艘“海达人”号则是唯一被保留下来作为博物馆舰的“部族”级,正是这艘“海达人”号让我找到了“部族”级和这部电影设置的联系。
“海达人”号和前面讲过的“闪电”号是曾经的“同袍战友”,两舰在二战中同在英国皇家海军第10驱逐舰队服役,一起执行了不少战斗任务,一同幸存到战后继续在各自国家发挥余热,更幸运的是两舰在退役后还不约而同的都被保留下来成为博物馆舰。2006年7月,“闪电”号和“海达人”号还结成了“姊妹舰”,为此在“闪电”号上举办了一个小型仪式,两舰仍然健在的当年的参战老兵都有参加这个仪式。
到这里护航舰队中的最后一个角色也该出场了,这艘隶属于加拿大皇家海军的小型舰艇是片中出场第二多的护航舰队成员
其实这样的剧情设置是符合史实的,因为这种看起来又破又小又丑陋的船却正是当年大西洋护航中的主力——英国“花”级轻型护卫舰。“花”级是英国(包括在加拿大建造的)在二战中产量最大的军舰,先后建造了294艘。这种标准排水量不到1000吨的小型舰艇几乎就是为了护航反潜诞生的——以捕鲸船为蓝本改造而来,具有一定的远洋能力;最大航速16节,虽然看起来很弱鸡,但对付当时速度慢、机动性差的潜艇还是绰绰有余的;只有1门102毫米主炮和几挺机枪用来装点门面,主要武器是深弹,配有两条深弹导轨和两至三座深弹抛射器,起初备弹25枚,后来不断增加最多可达到80枚以上;配备有声纳,后期加装对海搜索雷达。
当时大西洋上商船队对护航的迫切要求使得英国人选择了这种颇具实用性和经济型的舰艇,其时定价不到5万英镑的“花”级在英国和加拿大的中小民用船厂大量建造,最快的时候不到25天就能下水一艘,极大了弥补了当时英国驱逐舰数量的不足,成为了大西洋护航的主力。取名“花”级是因为在英国海军中是以各种开花植物的名字来命名这一级军舰的。
片中“迪基”号从外形看应该属于40年后建造的改进型“花”级,主要不同是前桅从舰桥前方改到了舰桥和烟囱之间,舰桥由封闭式改为了开放式,为了应对大西洋中部的巨浪将首楼延长到了舰艇中部烟囱的位置,加装了一些20毫米炮,41年之后还开始安装对海搜索雷达。
从40年中开始到战争结束,绝大多数“花”级都在北大西洋执行护航任务,几乎每支船队中都有它的身影,据不完全统计整个战争中,“花”级击沉和参与击沉的德军U艇约为48艘,而其自身也损失了13艘(英国数据)。这种千吨级的小型舰艇居住条件十分恶劣,而且由于吨位小、耐波性差,可以想见当时的船员是在多么糟糕的条件下与波涛汹涌的大西洋上的嗜血“狼群”搏斗的,正是这些可敬船员和小艇们的浴血奋战奠定了战争不断走向胜利的基础。
电影中的“迪基”号舷号为K136,在史实中这个舷号属于加拿大海军的一艘“花”级轻型护卫舰——“舍维宁根”号,以加拿大魁北克省的一个地名命名。这艘船在加拿大本地建造,1941年加入加拿大皇家海军,主要就是执行加拿大近海沿岸的护航、巡逻任务以及往返于加英之间为各个商船队护航。
1944年11月25日,“舍维宁根”号在执行一次加拿大近海护航任务时失踪。经过3天的搜寻,救援人员在卡伯特海峡发现了该舰的残骸和6具遗体。直到德国投降后才在德国潜艇的日志中发现,“舍维宁根”号是于25日清晨被德国潜艇U-1228号用鱼雷击沉的,舰上91人全部宣告死亡。
说起来,“花”级与新中国还有一段历史渊源。上世纪50年代初,正处于初创时期的人民海军不仅缺舰少艇,而且当时国内薄弱的工业基础根本难以建造合适的军舰,海军只得千方百计的四处搜罗军舰的来源。当时“花”级已经大量从英国海军退役,很多被出售拆解或者是转做民用,海军派出的人员在中国香港买下了3艘转为商船的“花”级,其中的两艘:前英海军K03“天芥菜”号(曾在美军服役名为PG-63“惊奇”号)和K134“三叶草”号(又译“苜蓿”号)被加装火炮和电子设备后正式加入人民海军成为了“临沂”号(舷号214)和“开封”号(舷号213)护卫舰。这对姊妹舰在解放初期的人民海军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还双双参加了55年解放一江山岛的战役。“临沂”舰后来舷号改为524,一直服役到1979年方才退役。而“开封”舰则后来改装成为勘测船在海军服役到了80年代末退役。
说完了护航舰队成员,就该“群狼”们出场了。电影中先后出现了8艘U艇,一方面是为了观众辨识方便,最主要的是德军潜艇部队确实有在指挥塔画艇徽或者分队徽的习惯,电影中的8艘U艇指挥塔上都描绘了不同的艇徽,显得个性十足
这六艘U艇从外形看其实全部属于TYPE VII型潜艇,这是二战中德国建造最多的一型潜艇,电影中完全没有体现它们的艇号,所以对于观众来说只能通过艇徽来区别这几艘U艇。实际上电影中的艇徽都经过了“艺术”的夸张,现实中U艇一般不会把艇徽画的这么巨大——几乎占满了整个指挥塔侧面。下图是我从一本讲述U艇历史的书中找到的几个著名U艇的艇徽
这其中就能看到“扑克”和“恶魔”的来源——U107和U552,当然还有我后面会提到的U-96的“微笑锯鳐”,来看看真实的它们的样子
VII型潜艇是二战之前德国在II型潜艇的基础上参考了其他国家的潜艇设计建造的德国第一种具有远洋作战能力的潜艇,所以它成为了大西洋战役开始后德国主要建造和使用的潜艇,各型号先后建造了703艘,是历史上产量最大的潜艇型号。VII型潜艇包括A、B、C、C/41、C/42、D、F七种主要子型号,型号演进的主要变化是性能提升、发动机增强、航程增加和特殊用途。
其中A型是第一种生产型号,于1933年开始设计,35年开始建造了大约10艘。随后在36年开始,增大航程的B型开始建造,到40年共建造了24艘,击沉“皇家橡树”号战列舰拉开大西洋战役序幕的U-47便是一艘B型。
40年开始建造的C型是VII型潜艇的主力,也是整个德国潜艇部队的主力,整个二战过程中一直生产了大约568艘。电影中的U艇都是按照C型来建模的,毕竟二战中基本上德国“狼群”的每次行动都有VII C型潜艇的参与。实际上C型相比较B型改动并不大,主要是增加了一部主动声纳和一些机械上的小改动。
VII C型潜艇长67.1米,宽6.2米,水面排水量769吨,水下排水量871吨;装备两台最大总功率3200马力的柴油机,水面最大航速17.7节;两台最大总功率750马力的电动机,水下最大航速7.6节;水面最大航程8500海里/10节(15700千米),水下最大航程80海里/4节(150千米);最大工作深度230米,极限深度295米;定员44~52人。装备艏4艉1共5具(个别艇无艉管)533毫米鱼雷发射管,备弹14~16枚;88毫米甲板炮一门,备弹220发;20毫米机炮1~2门;另外还可携带数量不等的水雷。
VII C型可以说基本成为了二战时德国U艇的代表,而它中间最著名、战绩最好的代表就是那部史上最佳潜艇电影《从海底出击》(Das Boot)的“主角”——U-96艇
历史中的U-96是二战中战绩最好的VII C型潜艇,它在11次出击中共击沉各种船舰27艘合计18.1万吨,而实际上它的这一成绩只能排在整个U艇排行榜的10名开外,战绩最好的是一艘VII B型艇——U-48艇,它在13次出击中共击沉各种舰船52艘合计30.8万吨——一个惊人的数字。
当然了,U-96的著名不只是因为它的战绩。1941年一名名叫洛萨·布赫海姆的战地记者跟随U-96进行了一次巡航,记录下了当时艇上的生活和作战经历,1976年他把这次经历写成了一部纪实小说《U艇战争》并成为当时的畅销书。1981年这部小说被著名导演沃尔夫冈·彼得森拍成了电影《从海底出击》,一举享誉全球,也让U-96几乎成为了U艇的代表。
VII C型艇后来还发展了C/41型,变化不是很大,主要是舰体外壳采用了较新型的钢材,重量轻抗压强,使潜艇的最大潜深有所增加,共建造了91艘。目前世界上仅存的VII型潜艇U995就是一艘C/41型艇,保存在德国基尔以北的拉博海军纪念馆。而C/42型则继续增大增重,但并未真正投产就取消了。
VII D型艇主要是增加了水雷布放装置——在指挥塔的后部安装了五根垂直管道,成为一种专用的布雷潜艇,只生产了5艘。而VII F型则是VII型艇中最大个儿的,水下排水量达到近1200吨,它的用途是用来给其他U艇补充弹药——最多可装载39条鱼雷,但这个想法似乎并不成功,仅仅生产了4艘就停产了。
与VII型艇同时发展和建造的还有IX型艇,是建造数量仅次于VII艇的U艇,各种子型号共建造193艘,IX型比VII型更大,水下排水量达到1200吨左右,后期型号甚至达到1800吨。大吨位使IX型艇能达到最大近2万千米的航程(9900海里),主要执行到美国、加拿大东海岸进行攻击的任务,但相应的IX型艇的机动性和灵活性不足,所以不能完全替代VII型。
此后纳粹德国还研制过X型、XXI型、XXIII型等几种主要型号的潜艇,其中的XXI型艇被认为是拥有了真正现代潜艇特点的划时代型号,因为之前的潜艇主要以在水面航行为主,只有在发现目标或危险时才下潜航行。而从XXI型艇开始,由于通气管和闭循环发动机的引入,潜艇向以水下航行为主转变,从而大大降低自身被发现的几率,提高攻击发起的隐蔽性。然而,由于XXI型定型后技术上的缺陷较多、建造难度和成本太高,再加上战争也已接近尾声,仅仅建造了119艘,其中真正参加战斗巡航的只有两艘,这些潜艇在战后被各战胜国瓜分,成为各国柴电潜艇的研发模板。
据战后统计,纳粹德国在二战前和二战中共建造潜艇1188艘,战争中被击沉781艘,近3万名德国水兵在潜艇上丧生。
U艇在玩模界显然相当受欢迎,各式各样的玩模琳琅满目,毕竟U艇粉丝还是蛮多的,有个网站推荐一下,关于U艇的各种信息和资料相当齐全,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下
至此,电影中出场的双方角色就盘点完毕了,应该说电影本身短小精悍,从开始就直入正题进入激烈的战斗和对抗,到最后船队脱离危险区域结束,几乎没有什么铺垫和废话,可能一方面电影确实预算有限,另一方面本片也不是以剧情取胜的,过于戏剧化显然就会弱化纪实感。电影中护航舰队与U艇群的对抗,虽然有艺术的夸张和主角光环的存在,但还算是比较真实的还原了当时的情况。特别是开场那场击沉“闪电”艇的战斗,舰长精准的操船指令、战情中心准确的计算、舰上各火器和电子设备部门严密的配合,如实还原了当年护航军舰和潜艇之间对抗获得胜利的关键点。从结果来看,尽管看上去护航舰队击沉了几艘敌方潜艇,干掉了对方嚣张的“灰狼”,但“狼群”仍然在船队身上咬下了不少肉,至少6~8艘商船被击沉。其实片中舰长的一句话我觉得才是整个片子想要表达的主旨:击沉第一艘U艇后下属恭喜舰长,说我们又干掉了50个德国鬼子,舰长毫无欣喜之情的说到“那是50条人命”,是的,这就是战争,战争永远没有赢家!片子最后回顾整个持续近6年的大西洋战役,用两个数字继续呼应这句话,超过3500条船被击沉,72200人永远失去生命,这些当然包括了德、盟双方。虽然本片远远比不上《从海底出击》的立意深度和思想高度,但作为战争片绝对是合格的,毕竟一部合格的战争片永远应该是反对战争的。
全文完,谢谢各位的观看,觉得好就点个赞打赏下吧
进击的辣酱拌米饭
校验提示文案
hawx2
校验提示文案
王招招
校验提示文案
hnyans
校验提示文案
皮卡超人
校验提示文案
tonyarei
校验提示文案
3D玩乐家
校验提示文案
正版笑哥
校验提示文案
彪悍的猪
校验提示文案
张铁柱
校验提示文案
师Czahn老
校验提示文案
muscel
40毫米高炮在朝鲜战争联合国军大放异彩,专克人海
校验提示文案
太阳开花对我笑
校验提示文案
litonf1
校验提示文案
无星无雨
校验提示文案
高脑丝
校验提示文案
shiyu8105
没用过鱼雷,差评
校验提示文案
灰哀之雪
校验提示文案
stumc
校验提示文案
jeans1
校验提示文案
dadadejiu
校验提示文案
ttt1229
校验提示文案
heyguys555
校验提示文案
zhangf1001
校验提示文案
feifly
校验提示文案
不老刘v
校验提示文案
leonxo
校验提示文案
12厘米
校验提示文案
我对生产力三个字过敏
校验提示文案
东东东东东东z
校验提示文案
Dana_lclucia
校验提示文案
乐乐5257
校验提示文案
值友4156412043
校验提示文案
嘿呀123
校验提示文案
南风未起啊
校验提示文案
Penn023
校验提示文案
haojiemu
校验提示文案
云的彼岸
校验提示文案
你先洗我歇会儿
校验提示文案
williang
校验提示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