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漫画人物到经典符号,「小丑」都经历了什么?
近些年,在西方的政治集会上,有一种示威者的打扮愈发常见——
在智利
在英国装扮成小丑的示威者
小丑(Joker)这个角色,想必许多人不陌生,他是美国DC漫画人物,是蝙蝠侠的宿敌。
DC今年的新漫画《三个小丑》封面,一经推出即销量登顶
自1940年诞生,经过多部作品的塑造,这个行事古怪、心狠手辣的角色,如今是美国漫画最知名、最具魅力的反派形象之一。
不过,一个虚拟反派人物,独具魅力、喜闻乐见也就罢了;但作为相当暴戾反常的杀人犯角色,小丑却频频被“cosplay”,且将其符号用于现实中的政治诉求。
事实上,小丑的政治意味早从数十年前就已彰显,只是随着数十年来时代与政治风向的变迁,观众对其感知越发强烈。
从“纸片人”,到现实世界里用于示威的形象,小丑都经历了些什么?而在ACG领域有着千千万万的反派,为什么他却能“脱颖而出”,成为政治诉求的象征?
小丑也是许多meme(网络迷因)的素材
今次,笔者就试图浅析作为政治符号的小丑,其形象的变迁之路。
注:本文所讨论的小丑,仅限于DC漫画的“小丑”角色,而非职业行当或喜剧形象(例如麦当劳叔叔),因其在政治示威中呈现为一个明确的人格符号。至于“小丑恐惧”等话题也不在本文探讨范围之内。
首先……小丑是谁?
1939年,漫画家鲍勃·凯恩(Bob Kane)和比尔·芬格(Bill Finger)在国家联合出版公司(National Allied Publications)旗下刊物《侦探漫画》(Detective Comics)第27期,创作出蝙蝠侠这一角色。
奇装异服蒙面打击罪犯、惨兮兮的背景故事加上真实而阴暗的都市基调,蝙蝠侠很快大受欢迎。甚至《侦探漫画》的首字母缩写“DC”后来也变成公司的名字。
第二年,国家联合出版公司决定给韦恩老爷开启个人连载《蝙蝠侠》。
蝙蝠侠的创造者:鲍勃·凯恩与比尔·芬格
主流美漫里,为了故事刺激与销售可持续,超级英雄总要有个各方面匹敌、长期抗衡的“专属对手”:正如美国队长与红骷髅、蜘蛛侠与章鱼博士。
小丑在《蝙蝠侠》第1期登场,就带着这个任务:他和蝙蝠侠同样没有超能力,也同样身手矫健、手段高明、心思缜密;
但相比于上流出身、坚守原则的老爷,小丑人如其名——他疯癫爱搞怪,擅长用“笑声毒气”,杀人抢钱不眨眼。
1940年4月25日的《蝙蝠侠》第1期,由比尔·芬格、鲍勃·凯恩和杰瑞·罗宾逊(Jerry Robinson)共同创作
小丑和蝙蝠侠,就像硬币两面。早期小丑的“疯癫”,呈现于他“滑稽但阴森”的作案手段,给制服坏人的情节增加难度、制造看点,衬托蝙蝠侠足智多谋的硬汉侦探形象。
等时间推移到80年代,美漫行业进入“黑暗时期”(又称现代时期),在这一时期,创作者们开始在超英题材中加入更多现实方面的思考。小丑内涵进一步丰富。
是蒙面义警的另一面
所有超级英雄里,蝙蝠侠的背景设定似乎比其他英雄都更“黑暗”、“现实”。
因而当80年代超英题材转型,《蝙蝠侠:致命玩笑》(Batman The Killing Joke)和《黑暗骑士归来》(The Dark Knight Returns)成为这时期重要的作品。蝙蝠侠所代表的故事大变样,与他搭配的小丑也是自然。
《蝙蝠侠:致命玩笑》
1988年,英国人阿兰·摩尔(Alan Moore,也是《守望者》《V字仇杀队》的编剧)编剧的短篇《蝙蝠侠:致命玩笑》,彻底奠定了小丑后世的漫画形象与精神内核:只要经历足够糟糕的一天,人人都可以成为小丑。
这部作品围绕蝙蝠侠与小丑两人之间的关系。重述小丑的背景故事为一个失意的喜剧演员,为供养怀孕的妻子受人指使犯罪,却在遇到蝙蝠侠时不幸掉入硫酸池,接着严重毁容、失去妻子,成为狂笑不止的“小丑”。
他袭击警察局长戈登,虐待他的女儿芭芭拉致残,借此来让戈登体会到恐惧与绝望,验证小丑的一套理论:面对人生悲剧之后选择以恶意报复世界,是所谓“人之常情”。
最后经过一番恶战,代表“文明世界”的蝙蝠侠与戈登,成功抵挡住小丑的侵扰将他制服,而小丑,仍把这一切当作玩笑、狂笑不止……
意味深长的九宫格分镜
通过重写小丑的起源故事,阿兰·摩尔点出:是个人的悲剧性过往,造就了如今疯狂报复社会的小丑。(在2019年的《小丑》电影里,这也是最让人共情的部分)所以,他才执着于伤害蝙蝠侠与戈登,试图将那份悲剧与无力感强加于他人。
值得一提的是,蝙蝠侠也拥有悲惨的起源。与小丑看似形成对应的他,却始终守住了原则,保持正派作风。似乎故事的主旨是“选择”,如何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决定各自成为什么样的人。
小丑跌进硫酸池
另一部重要的作品,是1986年的《蝙蝠侠:黑暗骑士归来》,设定于平行宇宙的80年代反乌托邦社会(也许是对80年代里根政府的反映?),是一部中年布鲁斯以铁腕治罪犯、同体制彻底决裂、与政府乃至超人干架的成人爽漫。
《黑暗骑士归来》一举打开所谓“图像小说”局面,令漫画走进北美书店、受主流关注。它也是诺兰《黑暗骑士》三部曲与扎克·施耐德《蝙蝠侠大战超人》的主要灵感来源
编剧弗兰克·米勒(Frank Miller,也是《罪恶都市》《斯巴达300》作者)擅长描绘内心挣扎做派粗粝的主角,在系列历史上,《黑暗骑士》里蝙蝠侠的作风都堪称极端。
他攻 击警 察、使用枪支,在全国大停电时组织崇拜自己的罪犯暴力维持哥谭秩序。也只有在一个犯罪猖獗、行将崩溃的哥谭市里,愤怒出格的蝙蝠侠才得以成立。
对过去数十年来熟稔并喜爱这个角色的读者来说,这是种释放和浪漫;而在无法接受这种设定的人看来,这样的蝙蝠侠痴迷于控制与秩序,无异于“法西斯”“暴君”。
第四幕同超人大战的名场景,蝙蝠侠有一种自我毁灭的悲壮感
全书分四幕,小丑主要出现在第三幕,他被蝙蝠侠的复出所吸引、实施犯罪计划、与蝙蝠侠战斗,最后于行将失败时自杀,为世人制造蝙蝠侠杀人的假象。
米勒这部漫画里借电视评论提到:蝙蝠侠-小丑是共生的一对,一方消失,另一方也会收手。这种私人的关系,给小丑的故事增添更多戏剧性。
“他们会为此(杀我)而杀了你……而且他们永远不会知道……你其实没这个勇气。”
是体制的暗影
真正将小丑推向大众的,恐怕还是要从2008年诺兰导演的《黑暗骑士》(The Dark Knight)说起。
在《黑暗骑士》,除上文提到的“蝙蝠侠-小丑”二元对立在故事中延续,小丑本身开始具有模糊的政治色彩,“行动”之外,有更多“表达”。
小丑后来还在1966和1989的《蝙蝠侠》电影里出现,恺撒·罗摩洛(左五)、杰克·尼克尔森(左二)饰演的小丑无疑出彩,但并未跳出漫画中的框架,对现实政治也无太多指涉
诺兰的小丑有“漫画式”的夸张:极致的邪恶、没有逻辑和理性的动机、不被他人理解。但在诺兰的制作笔记中,他也说目标是把他打造成一个“具有现实感”的反派。的确,每句癫狂的“Why So Serious”之下,他都有一套相当完备的计划。
譬如用假消息害死女主击垮哈维·丹特、利用假身份手下制造袭击、给邮轮安排遥控炸弹,这些都是相当有头脑的人才能构想出的计划
审视《黑暗骑士》主角蝙蝠侠的政治动机,会发现他回归了都市义务警员的经典形象,以法律的名义用非法的行动惩罚罪犯。靠强大的内心约束自己,在随时失去警察信任的边缘游走。
蝙蝠侠相信作为百万富翁,当一个装备精良的蒙面义警可以让社会变得更好。但他不负责解决社会问题、不推动社会变革,只处理社会衍生的、警方无力约束的犯罪行为;因此,有学者将蝙蝠侠故事呈现的政治理念称为一种“叛逆的新保守主义”。
也正因如此,讽刺蝙蝠侠这些矛盾之处的小丑才有趣。哲学家齐泽克(Žižek)称他为全片唯一“掌握真理的人”,明白让社会各阶层和平相处的基础是权宜、谎言和压迫。
小丑不仅嘲笑蝙蝠侠的价值观,甚至对哈维·丹特、对整个哥谭的警察、对两艘船上数千个人也这样做,玩弄整个社会彼此信赖的基础,进行拷问人性的社会实验。
事实上,希斯莱杰本人在演绎的时候也主动要求更多“无政府主义”
《黑暗骑士》扩展了《致命玩笑》中“人人可以成为小丑”的概念,通过一步步腐化光明骑士哈维丹特将他变成“双面人”,令他明白文明社会的可笑之处;把观众体会到的矛盾焦点从普通超英片/警匪片里的正邪对抗,转移到反思“个人道德准则的虚伪可笑”,再再延申到作品中“整个社会体制的虚伪可笑”。
有趣的是,此片上映之后,其中许多角色在现实世界很快就有了具体被指涉的对象。
2008年7月,小说作家、右翼名嘴安德鲁·克拉万(Andrew Klavan)在《华尔街日报》发表了一篇文章,把蝙蝠侠与时任总统乔治·布什画上等号:
这篇文章认为,蝙蝠侠和布什同样,用非凡的坚韧与道德品质,守护了千万美国公民免受罪犯/恐怖分子伤害,隐藏民众/社会无法承受的真相,选择自己面对承受黑暗与道德的复杂性。把简单“傻白甜”的逻辑留给民众/社会。真正的英雄,就是这样在阴影与骂声中承受一切,默默于黑暗中同邪恶抗争。
他们眼中的蝙蝠侠:是一个在糟透世界里参透一切丑恶,然而内心强大、道德完美的“超人”,致力于维护自己所处世界的正义;他们觉得这样的蝙蝠侠,与发动反恐战争、推行社会保守政策的小布什有着相似之处。
有趣的是,等到09年,民主党的奥巴马即将上台。有人把奥巴马P成小丑的妆容,称其为会毁灭美国社会的“社 会 主义”恐怖分子。
这个形象迅速在反对者当中传播,变成他们常见的标识
是惨淡的人生
2019年,华纳(DC东家)破天荒,整出一部《小丑》单体电影,讲述一个反派的起源故事,托德·菲利普斯导演、杰昆·菲尼克斯主演,可以说是首次如此细腻地诠释一个反派人物的精神世界。
这部片也是很厉害,在国外取得了票房/口碑双丰收,更成为第一部获得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的超级英雄类型电影。
《小丑》里没有出现蝙蝠侠。通过讲小丑的悲惨起源,电影首次描摹出令小丑在周遭(母亲、同事、路人、医生、体制)的恶意与漠视影响下,一个“有迹可循”的反派诞生之路。通过一桩桩悲惨的遭遇,把他打造成一个可以理解甚至同情的小丑,将这个人物弧光愈发合理化。
在结尾,更将小丑自身的经历升华为一场社会运动的导火线,揭示了一个以底层群众为主角的“暗线”。
这一次,影片聚焦反派个体的成长,不带任何“正面人物”的光环,反而让我们更能透过小丑的故事,看出过去数十年来,塑造“蝙蝠侠反派”的内在逻辑和矛盾:
首先,我们很容易找到蝙蝠侠和小丑结果上的共同点:他们都有着自发的暴力行动与达成目标的决心。
但是在起源故事上,他们的同与不同又耐人寻味,同样遭遇人生悲剧,但蝙蝠侠与小丑随后路径的区别,又仅仅是像《致命玩笑》所说,因为“遭遇悲剧后如何选择人生态度”,仅仅是一念之差的选择吗?
个体的选择背后,是基于社会身份的一整套活法。
蝙蝠侠固然遭遇悲剧。经过震惊和悲痛,他开始怀疑现有体制的有效性;悲剧发生后,他作为百万富翁之子也仍然受到社会所接纳。所以成年后他所做的选择,是利用自己在体制内的优势特权,净化社会中额外派生的邪恶。
但小丑不同,除却失去爱人,他的肉体也遭受痛苦;他极度贫穷,作为喜剧演员的自尊价值也被社会否定。
像在《致命玩笑》里,固然是犯罪集团的戕害让他掉进硫酸池,但小丑遭遇这些悲剧之后,他又哪来的重新做人、被亲友宽恕、受社会接纳的机会呢。
蝙蝠侠与小丑的区别,不仅仅是道德与天性;他们是人格的两面,更是社会身份的两面。
疯狂的犯罪风格,好似先前悲惨遭遇的应激反应,两者是如此般配,正如美漫名编剧科特·布席克(Kurt Busiek)所说:
“虽然小丑残忍病态,但他其实从来都有其‘人性’的一面。在成为小丑之前,他竭力活出风采,却无人认可他的价值。
而当他被生活的悲剧弄得伤痕累累,他开始寄希望于用犯罪的方式展现自己的幽默感,向生活证明自己的价值——成为明星。”
在1988年的《蝙蝠侠:家庭之死》(Batman:A Death in the Family)里,小丑甚至短暂成为伊朗驻联合国大使
结语
数十年历史的漫画,为小丑奠定了形象与人格的基础;新世纪以来的电影发挥其大众媒介的影响力,在《黑暗骑士》和《小丑》里,为小丑这个角色做了政治上的“加法”。(至少从结果上看是这样)
从表象上看,小丑有着极端无政府主义般的疯狂行径,挑战文明社会的伦理底线;
但或许根本上,小丑,才是那个被越过底线的人。
小丑是社会不公与个人悲剧致使的创伤反应后果,是蝙蝠侠及(其所代表的)资本主义统治者遗漏或无暇顾及的“他者”。
西方越发激烈的运动游行,从把小丑当作海报标牌,到让自己成为小丑,甚至于诉诸暴力。亦是平凡人对自身社会弱势群体的认知。他们不想再遵照既得利益者的规则行事,渴望以制造混乱的方式发出声音。
10年前,有人嘲笑当权者是小丑;10年后,有人却渴望成为小丑摧毁权力。
正如DC影业前监制、美漫名编剧杰夫·琼斯(Geoff Johns)所说:
“小丑不只是一个人,他是一个想法、一场噩梦、或一个影子,一个总会归来的存在。”
本文经公众号 动画学术趴授权发布,原标题:从漫画人物到政治符号,「小丑」都经历了什么?,作者:Pel,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https://res.smzdm.com/pc/pc_shequ/dist/img/the-end.png)
我住的城市经常下雪
校验提示文案
来栖晓
校验提示文案
值友7686934802
校验提示文案
无夫小受
校验提示文案
值友7781664215
校验提示文案
lamkatung
校验提示文案
蜷川新右卫门
校验提示文案
我要三三三三
校验提示文案
我要三三三三
校验提示文案
蜷川新右卫门
校验提示文案
lamkatung
校验提示文案
值友7781664215
校验提示文案
无夫小受
校验提示文案
值友7686934802
校验提示文案
来栖晓
校验提示文案
我住的城市经常下雪
校验提示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