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三条 篇五:跨越百年却只做一把指甲锉_吉田锉刀
【写作说明】:上一篇花了不少心思写的燕三条 篇四:外山刃物 我从这里开始理解日本的匠人,意外的反响不好。貌似大家并不太喜欢这样光是看到图片和文字却无法购买的感觉,这次试着做一丢丢改变,把枯燥的文字和买买买结合起来发,购买链接请见文末。上一篇的外山刃物用100年时间专做各类剪铗已经让我感动,但是这次要说的吉田锉刀却同样用了百余年时光,却只做一把指甲锉,更是让我叹为观止。
我也不知道这样的内容大家是否喜欢,如果有什么好的想法,或者其他希望了解的侧面,也请留言评论,我会根据情况增添内容。
第一次看到这个系列的童鞋可能有点迷茫,其他关于燕三条的内容如下,欢迎复习。
日本好物 篇一:户外活动料理决不妥协。TSBBQ+藤次郎、燕三条品质的3把户外料理刀具
上一篇文末也提到了,这次来聊聊一个让人“难以置信”的百年“企业”-吉田锉刀。
认真做好一件事/Do one thing and do it well
这两年在国内甚至日本都很火的一个词便是“匠人”,在前面几篇内容中我也反复提到,也有朋友留言问到到底什么是匠人,我通过维基,通过搜索,通过统括自己的理解,最后发现都没有办法很好的简明扼要的阐述到底什么才是“匠人”,怎么样的精神才算是“匠人精神”。所以,我决定将我所看到的这些或多或少能够代表我心中对“匠人”二字的理解的人或企业展现出来。
有些东西,或许我们随手取用,却从来未曾细看,更不曾去想过在我们的每一个购买行为背后,这些器物又都经历过什么?那些造物的人又都是些什么样的人?刚来到燕三条看到“为器物注入生命”这句话,始终不得要领,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观察的仔细,慢慢开始理解到这其间的奥秘了。
指甲锉,相信每个人不论形式,一定多多少少都有使用过。从材质、形态上大概可以有如下这些种类。
类似于这样的物件,对于大众来说,都是理所当然的存在,极少极少有人会在偶尔拿起使用的时候思考这把小小的指甲锉背后的故事。
或许这样的文字不讨喜,但我还是首先很学术的说说锉刀的历史。
锉,英文:File;历史上可考的的锉刀大约是公元前2000年左右在希腊的青铜制锉刀了。到了公元前1300年在埃及开始出现铜制锉刀,其后在公元前700年开始有铁质锉刀。
锉刀几乎是人类开始使用刀具以来便开始使用的工具之一。从石器时代开始,到后来的冶炼技术诞生后各种材质的锉刀应运而生。
随着产业的发展,锉刀开始在世界范围内流通,15世纪初期德国纽伦堡便开始出现了“锉刀匠人”,17世纪英国成为了全世界最大的锉刀出口国。其后便在法国、瑞士、美国、日本等过开始了各自的生产。
再说说锉刀在日本的历史进程,目前可考的大概是在冈山县的隋庵古坟中出土的公元5世纪后期的产物。其后在奈良时代的宫城县东山遗迹也有发现。
最初的锉刀生产源于农闲时的锻造副业,逐渐作为家庭作坊的工业形式开始发展。明治后半期开始出现目立机、大正初期目立机出现电动化,并开发出了压延机,使得锉刀可以量产。直到二战前夕,大阪、燕三条、东京逐渐开始形成了锉刀产业生产集团。但是随着战争对产业的冲击,战后行业整体迅速衰退,最终只在广岛和燕三条留存了屈指可数的几家持续至今。
历史课下课
回到今天介绍的位于燕三条的吉田锉刀(YOSHIDAYASURI),创立于明治时代后期(约1900年左右),刚开始仅仅制造针对工业使用的金属锉刀。大约在昭和30年(1955年)开始转型制造指甲锉。其后在昭和40年(1970年)以当时的社长吉田仙七的名字为名设立吉田仙七爪锉制作所。说一句,在金属加工圣地的燕三条120年,秉持代代传承的技术和传统专心制造一把锉刀,应不为过。
说道制作所,大一些的有日立制作所(重庆轻轨技术提供方)这样动辄几万,十几万员工的超大体量公司,小到今天介绍的吉田锉刀制作所,包含社长在内一共三名员工,工作时他们是社长、雇员、财务;下班后他们是爸爸、妈妈和儿子。
在和他们接触聊天的过程中,那种平和和无欲无求的感觉目前我依然有很多的不解。听小东家介绍,曾几何时整个家族扑在锉刀制造上,不同的宗家负责不同的工序,除了原料外购以外,每一道工序又大家族中不同宗家进行分工合作。后来随着后代的成长这种体制开始崩塌,目前仅剩他们一家三口还在持续不断的制造这广为日本国民爱用的指甲锉。
去到他家拜访的时候,入口处非常不显眼的悬挂了招牌,让我好是一顿找。进入以后起初只是一种到了寻常日本人家的感觉,随着建筑的延伸,来到后间便见到了他们父子的工作间,作业设备略有冗余,仔细询问才得知,这样的目立机已经停产几十年,现在想要大规模的维修几乎不可能,所以出现问题只能是从既有的机器上拆卸零件下来自行维修。也因此,对共同工作了几十年的这些老伙伴倍加珍惜。
说道一柄毫不起眼的指甲锉中含有哪些技术要点,以及哪些地方是匠人手艺的体现的时候,老社长不仅非常羞涩起来,连说没有什么值得与人称道的内容,后来还是少东家介绍才知道,虽然目立机只需要将锉刀的母片放入以后脚踩开关即可,但是设备上的刀刃安装,深浅调节,以及控制刀刃击打的速度从而调节锉面质感的整个工序却都是无法用言语描述,需要长年和这台设备共事,熟悉了它的每一个脾气、性格以后才能调节到最好。
为了制造锉面,需要用利刃在锉刀的母片上一下下的击打,所以刀刃的使用寿命并不长,这就又到了匠人技发光发热的地方了,每天会不停的在设备前击打母片,然后取下利刃开始研磨。研磨的火候程度就全凭匠人的手感了。
然后眼光落到商品,这里包括我在内都一个超级大文号在脑袋里,这么一个120年的家庭作坊型企业,他们的产品,说到底,就只有以下这4把不同的指甲锉。他们确实如何维持的呢?难怪说日本已经进入低欲望社会。
锉面上的三个不同方向的目立带来的极致柔顺却又恰到好处的修甲体验
另外,要说说黑色的款式。指甲锉的材质是不锈钢,乍一看这黑乎乎的样子,应该第一反应都是喷上的黑漆吧,但拿到实物的时候却完全看不出有喷涂的样子,细问下来才知道里面大有玄机。
经过一番学习,原来这个黑色利用的是一种叫做不锈钢的氧化发色的技术。原理上来说就是通过改变不锈钢表面的氧化皮膜的厚度而制作出利用折射光原理的发色技术。
虽然我知道这种纯技术上的解释,很不得人气,但是话都到嘴边了,让我说完。
在不锈钢的表面,覆盖着一层以铬元素(Cr)为主要成分的透明氧化皮膜。按照万分之一毫米的单位改变这层透明皮膜的厚度,则可以影响光的折射,从而在不锈钢表面形成美丽的发色现象。浅显易懂如下图。
虽然都是黑色,但听说区别在于涂装是在不锈钢表面另行附着一层油漆,而氧化发色只是利用了不锈钢表面本身的皮膜。所以,长久的使用也不用担心会有掉色的情况出现。
关于不锈钢美甲锉的优势
在目前疫情尚不稳定的局势下,这类物件的消毒也变得很有必要。特别是在美甲店消费的童鞋,想象如果是锉过不知道什么人的指甲的锉刀直接用在自己的指尖多少有些膈应,美甲小姐姐能当面喷晒酒精消毒这个程序就变得很有意义了。至少,在日本是这样滴。
还有一点,相对于人类的指甲,不锈钢的硬度几乎是绝对的。所以,和其他材质的特性比较,纸质消耗快,玻璃如果不小心使用容易破损,相比而言,一次购买,一生享受有没有。高兴了,还可以传给后人有没有。哈哈哈哈。
一不小心又说了这么多,燕三条这个地方在我一个文科男的眼中就像一座满是宝贝的荒岛,每挖掘一次便会有新的发现。不知道大家是否喜欢,反正我是乐在其中。
这次除了干巴巴的介绍以外,试着直接将商品购买链接贴出,希望对于有购买冲动的童鞋有点帮助。

“得加钱”———润哥
文科生就是会对这些东西感动,对于我们理科生来说,加个不修毛刺的高强度合金配合液压机就搞定了。还用得着这样废话
可能天皇休假了5年?
可能是吧,你一说我想起来了,粉刺那个圈圈也好用
本人现在也确实对所谓日本这种工匠精神一辈子搓一根牙签,四代人学蒸一锅米饭之类,不否认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值得学习,但真没必要当作情怀了……200买个这玩意?我家用了20多年的777依旧能秒它,可惜是个韩国货
砂纸它不香么?
重工业可能不太准确,可能说大国重器准确些?前阵有点火的盾构机应该不能只靠你说人力便宜,漠视环保劳动法吧?万吨液压机也不成吧?山里天眼,海下蛟龙,天上嫦娥,空中神舟。中国制造还达不到世界顶先,但也在方方面面逐步突破,不断追求提升质量这不假吧?各行各业辛苦工作,被你当成
一语概括,是不是不太合适?
看
另外,我说的重工业也比较狭隘了,建议有机会看看中国一重二重出产的东西,其它我是没见过,但我所说的重工业就是那种东西。
可以正确认识不足,但也不必
看完感觉你是打算给我施放幻术?#狗头
天猫上那个百年铁锅的日本品牌,发现三代目是个中国演员。
然而旗舰机大部分用的还是索尼的高端摄像头,国产加油!
全程用机器压的,就是用手操作机器而已,这也叫工匠精神?这也算手工业?我看连多多上的小作坊都不如吧,人家都全自动化了
客气了,你说美甲套装里的针是挤粉刺的吧
离我的生活太远了,不过有就好
这样倒是用过,而且有更好替代品,我这种耳洞易痒星人开发各种掏耳朵的东西,比较好用的指甲套装里的有个针,尾巴有个小圆圈,一刮就行,很干净,还有水性笔帽上那个夹子,圆润一点的拆下来,又长 ,又圆润,又有角度。但都不是太方便
虽然我用不上,但还是谢谢分享经验
不 他不能想大规模生产 否则就会被中国制造教做人 只能走情怀路线
老罗:“喵喵喵?谁在说我?”
这个可能差不多,日本手机好像也没啥了吧
这东西要论性价比我完全认同,但要说已经超越小日本的,我还是保留自己的看法,就说比肩我都觉得有点过于自信
壮汉用手搅拌蛋糕的纪录片我好像有印象,确实是值得钦佩的,因为壮汉都肌肉发达,那个纪录片的编号我一会去找找,真的是不错的片子!
盾构机,东风快递,高铁,天眼,量子计算机,风洞。
你居然可以发视频!
看到评论放心了
国产手机品质世界一流
真聪明,其实做假酒利润更高,这个不行
看了大部分的评论,都是这种片面的想法,想嗨,就吃自嗨锅!
贪心了啊,十分之一都能大挣。
一看价格打扰了。
中国也有父子相传的工匠精神!沈飞一家三代在一个单位工作上新闻,当年黎明厂为了超额完成任务多拿奖金让子女进去帮忙生产
(后来连续几年没能向空军交付一架质量合格的飞机,一台能稳定运行的发动机都没有。>
武汉这前几年曾经有个七八十老太太摆摊卖自己手工做的刷子上过新闻,还是有很多人照顾她生意的,觉得那个手工的好。。。。我是觉得挺贵的。
有些东西是不想弄 懒得麻烦。比如中性笔的笔珠,之前吹日本掌握这个技术,上了新闻后,几个月后搞出了 便宜好用。现在日本那几个小厂日子不好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