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震撼记录:孩子成绩差、学得慢?10个孩子中就有1个患有“阅读障碍”!
本文经暖暖妈妈爱分享授权发布,原标题:央视震撼记录:孩子成绩差、学得慢?其实是10个孩子中就有1个患有这种“障碍”,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先给大家讲个故事。
有个孩子,他很聪明,表达力很强,他在2岁就会讲话了,而且一开口就能把一个故事讲得绘声绘色。他是全家的开心果,也是幼儿园的笑话和故事大王,小朋友们都喜欢他。
可是一上了小学,一切都变了。
同学们都会的字,他不会;同学们都能答的题,他答不上;同学们都能读出来的文章,他读不了。同学都考双百分,他考了65。
同学们开始说他“笨”,嘲笑他,在背后对他竖中指。爸爸妈妈也开始很着急,为什么啊?!这么聪明的一个孩子怎么一年级的学习都不会了呢?!
他也着急,可是他写啊,背啊,但好像怎么都记不住,那些字那些课文他怎么都读不明白。无论他怎么集中精神,那些字那些题就摆在那里,他无能为力。
慢慢的,他学不动,也不想学了。
是不是看起来像一部电影的前半部分?是不是后半部分这个孩子就突然逆袭了?!
可惜,并不是。
这是小男孩校校的故事,这是他真实的生活,现在的他仍然在为这个困惑斗争着。
知道校校的故事,是在我北师大影视传媒师兄的朋友圈里。
就在上个月CCTV-9纪录频道和央视频上线了纪录片《我不是笨小孩》。这部纪录片是张同道老师监制,师兄樊启鹏也是这部纪录片的导演之一。
这条朋友圈让我特别留意,不仅仅因为这是师兄的作品,还因为那句“有5%-10%的孩子面临着阅读障碍的困扰”。
我迫不及待地看了这部纪录片。
“在没有接触到学习的时候,他完全正常,非常可爱,和人沟通都非常好。上学一考试,全班下90的都没有,人家全是双百双百,他65!”
“孩子学习痛苦,我们教他也很痛苦,最痛苦的是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
“我问老师,她是不是笨啊?学习很费劲,真的是没有办法。老师说哪有笨的,就多努力吧!”
纪录片里记录了3个孩子和他们家庭的痛苦与困惑。
跟校校一样,在上学前,这几个孩子都是非常讨人喜欢的天使,聪明伶俐。
然而,在上学之后,他们无一例外地被贴上了“差生”、“不努力”、“笨蛋”的标签。而在他们背后,这样的故事还存在于数以千万计的家庭里。
到底什么是阅读障碍?
说实话,看到这个数据的时候我很惊讶。
5%-10%是非常高的比例,每10个孩子可能就有1个是阅读障碍。如果按暖暖学校每个班的平均人数来看,可能每一个班就有3、4个孩子有这样的困扰。
阅读障碍到底是什么,对孩子到底有什么影响?
因为纪录片带来的冲击和无数的问题,我专门去了一趟北师大纪录片中心,师兄也帮我请到了纪录片里的学术顾问李虹教授,来解决我心中的这些疑惑。
那天跟李虹教授以及纪录片的导演团队聊了整整一下午,这是我第一次了解这么多有关阅读障碍的知识和故事。
阅读障碍是学习障碍的一种,特指儿童拥有正常的智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和正常的学习动机,却不能在学龄阶段顺利地习得阅读技能。
跟我以前聊过的自闭症、多动症这样比较问题明显的情况不一样,阅读障碍几乎是“看不见”的。
李虹教授说,国内对“阅读障碍”的研究起步就比较晚,到现在不过三四十年,大众对“阅读障碍”的了解就更少了。
很多家长发现孩子平常生活里都聪明极了,沟通表达都没有问题,怎么一到学习就各种不行,家长也不知道到底哪里出了问题,所以孩子就只能被贴上“笨”或者“懒”的标签。
“阅读障碍”问题最初都表现在识字上。无论看多少遍,写多少遍,依然记不住,读不出,更写不对,他们可以绘声绘色地口头描述一件事情,但是却没有能力将它们变成文字。
因为识字困难,语文成绩很差;因为读不懂题,数学成绩不好,因为记不住单词,英语成绩也上不来。
时间一长,阅读和知识的积累都不够,后续的学习能力也就谈不上了。而他们长期的挫败感,也让他们对学习再无兴趣,时间长了,也就不愿学了。
但,这不是因为他们不用心,也不是不努力,“阅读障碍”是基因导致大脑功能的轻微失调,我们正常人看来很简单的事,他们就是做不到啊。
“有一件事,其实很遗憾。”
李虹教授告诉我说,汉语体系的“阅读障碍”有一些方法来帮助孩子减轻阅读落后问题,但是大陆地区还尚未有非常成熟的诊断与治疗康复体系,公众也对此知之甚少。
“这也是樊导和李导来找到我时,我一口就答应做顾问的原因。”
“对于我们做研究的人来说,科学研究的目的可以划分成四个层次,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
我知道目前家长最急迫的需求是“怎么办”,也就是“该怎么帮助这些有阅读障碍的孩子”的问题,但我们同时也要承认,目前我们的研究结果也还没有达到可以立刻服务大众的程度。
所以我希望通过这样的纪录片,能让更多人了解阅读障碍,更多人投身到这样的研究和实践中,尽早帮孩子们找到更有效的干预方法。”
“但我觉得在此之前,还有一件更重要、涉及面也更广的事,就是这些阅读障碍的孩子一直在被误解、被伤害。
阅读障碍问题跟其他功能性缺失的问题不一样,它不是致命的,也不是决定一生的,在现代科技的帮助以及多元环境的影响下,很多人即使有阅读障碍问题,也可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但孩子们遭受的那些嘲笑、辱骂和偏见,才是伤害孩子一生的事。
所以,我希望通过这个纪录片,让这些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孩子能被看见,被理解,被接纳,从而找到属于自己的内在成长与力量。”
那些有阅读障碍的孩子,都怎么样了?
李虹教授说的那段话,我在看纪录片的时候深有感触。
纪录片只有3集,每集也就40分钟左右,很短,但藏着校校、群晓、若汐3个孩子伤心的秘密。
五年级的校校非常地外向活泼,在上学之前就是家里的小开心果,他说话早,在幼儿园里就是小朋友们的故事大王。
可惜的是,校校现在饱受着多动症和阅读障碍的困扰。但即使这样,校校也能在继续保持着幽默和乐观。
可他心里没有伤痛吗?不是的。
3个孩子里,学习成绩最好的应该是群晓,他自律性非常强,学习很主动,要考试了,别人复习到8点,他就要复习到11点,他知道自己速度慢,总是付出更多的努力。
一年级的时候,群晓去北京八大处公园游玩,他主动提出要去拜佛,自己选择了智慧佛和幸运佛—他祈求智慧佛赐给他智慧,成绩好起来,不会被人嘲笑;祈求幸运佛能够守护他,驱走他身边坏运气。一个7岁的孩子,他都经历过什么呢?
镜头里唯一的一个女孩儿若汐,她的姐姐是个学霸,姐姐的奖状在家里到处都能看到。她一直期待有一张奖状,可她没有,从小到大都没有。
当姐姐的目标是当一名医生的时候,她在二年级语文考了38分。她不仅成绩不理想,在舞蹈班和钢琴课也不出众。
姐姐悄悄对着镜头说:“其实我就是靠小聪明,家里最努力的人是若汐。”
可怎么办呢?不是她不努力,是真的力不从心啊。
而站在他们身后的父母又是怎样的呢?
校校妈妈是不服输的白羊座,她相信滴水穿石,咬牙跟着学校的节奏,不停地给校校施压,作业经常写到深夜12点,清华毕业的姥姥也是校校周末的贴身家教。
但补短目前看来并没有有效地帮到孩子。校校逃避作业,逃避回家,家庭氛围经常陷入窒息,夫妻关系也曾紧张到了濒临崩溃的边缘。日子在焦虑和自我排解中循环往复。
但校校妈妈自我学习阅读障碍知识,带孩子参加各类干预和测评活动。她并不避讳谈论孩子的问题,主动和老师、其他家长介绍儿子的情况,几乎每周都为儿子组织社交活动,帮他营造更好的成长环境。
即便孩子出现叛逆,她依然给予孩子肯定,认为这是他自我意识的觉醒,叛逆能让孩子“活成自己而不是生活的奴隶”。
群晓妈妈为了选择一个能够更好接纳儿子的学校,毅然辞去北京的工作,跟着孩子去山西陪读,只能跟群晓的妹妹分开两地。
但在群晓就读两年后,却再次面临着学校停办,妈妈失业的困境。群晓选择跟学校游学,妈妈又不得不跟群晓分离。
若汐家每晚都上演作业大战,爸爸妈妈轮流上场辅导,耐心消磨殆尽,就难免情绪失控,大人吼叫,孩子无助地哭泣。长期的焦虑击垮了妈妈的身体,她得了一场重疾,家庭遭受双重打击。
但在姐姐的榜样和妈妈的陪伴下,若汐每一天都6点准时起床,日复一日的学习她本早应该掌握的字、词、句。由于每天的早起和阅读障碍的孩子本身的精力消耗比较大,若汐看起来总是很困。
我在网上也看到一些有关纪录片的评论。每个家庭的不同的教育方式都有人提出不同的意见。
但我想说的是,面对这样的困境,孩子难,为人父母也难啊。要放弃吗?不能呀,孩子只长大一次,并且总有一天需要自己独立去面对生活啊。
好在,每一集纪录片的最后,我看到了很多很多付出后的希望。
我看到校校喜欢相机,喜欢拍照,他对着镜头自信满满地说:“我觉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总有一天我能找到自己的优势。”
群晓跟着学校在游学,群晓妈妈说,群晓的阅读能力已经跟同龄人差不多了,一天能看一本大部头。
若汐在四年级的期末考试,语文考了78分。爸爸妈妈一起给她颁发了自制的奖状,盖上了最特别的印章。
在跟着纪录片落泪的时候,我同时也相信了,当有一些我们没办法破解的教育困局发生时,爱和接纳就是最好的钥匙,而我们的每一步的努力也都会有印记,希望也会跟着这些印记寻来。
假期我非常推荐大家都看看这部纪录片,一定会在每个细节里找到不同的感受。
大家在公众号后台回复“我不是笨小孩”就可以直接看到正片啦。

可惜没生在美国
讲了半天也没说该怎么办
幸存者偏差,而且即使有,你也不知道
人家头上不写我有病,但是去每个班最后几名的学生,去研究一下,一般会有的,只是他们自己,他们家长也不一定认识到。
是的,一般艺术类的美术,音乐,导演方面可能会更加擅长。
毒打可以改善的就不是障碍
打了十年LOL,每次都要买的装备今年才知道叫卢登的回响
可能是,我小时候也这样
我也差不多,只能强迫自己快速的看,但还是比别人慢。写字也慢。
我应该就有一定程度阅读障碍,看字都是一个一个看,以前上学跟同学一起看杂志,人家看完准备翻页,我还得多看10几秒。
有个很有趣的问题,人家拼音文字国家的阅读障碍并不是不认识字母,而是字母连在一起会搞不清前后,或者将形近的字母搞混。而不是想视频里那样看起来是一团乱麻
另外即使是非常严重的英语母语患者,对于学习汉字汉语并没有很大的困难。反而能做为一种改善手段。
我觉得本篇文章和文章里的说的影片是有所夸大的。
其实这个片子严重夸大了汉语使用者的阅读障碍现象。
他们是真的生病了,都是特别认真的孩子。
这个纪录片看完了,三个小孩和家长都很辛苦,每天都很努力还进步缓慢。特别是第二个孩子,特别要强,把所有时间都用在完成作业上,幸好的是在好转中。
我身边就有,有啥不相信的。
纯文字的教材现在也难找了吧
我家小孩现在2年纪了 还老是要写反字 镜像字 。不知道是不是也是有什么障碍。成绩30多名。
一般我们混合双打
那么我还是要问一下怎么一人分饰2角?
em……留意一下,图文结合是没问题的,纯文字会非常明显
2005年左右,在学校图书馆借到一本英文小百科,里面介绍了 读写困难症dyslexia,尤其高发与左撇子男性,里面的一些特征,我符合多数,也解答了我为啥语文英语的阅读始终搞不定的原因。不过书里介绍这样的人群在物理,几何,艺术方面天赋更好。
我也是
,英语单词好难记,反而能记图形的东西会轻松很多。
孩子们其实不懂那是什么意思,都是跟电视里学的,然后在学校里相互模仿,我们孩子班里女同学都这样,然后被老师罚抄课文。
秀儿 你坐下
那我可能是阅读无障碍,看书老是一目十行,想看慢点都停不下来
玩游戏的时候看说明,有没有障碍?
果然孩子还是健康正常就谢天谢地吧,谁也不好说能抽到这5%,又不仅仅是阅读障碍一个拦路虎。多动症躁动症阿斯什么的多了。教育局天天盯着老师们说课竞赛表演听课,不如多培训点这些,孩子发现得早,干预早,都能拯救一个家庭的人生。
打能治病?能生病吧。我爹就是个混蛋,结了婚就不上班了,省级单位多好的铁饭碗,和领导对骂完不去了。你知道90年代监理什么概念嘛,他去芜湖出差一次几个月别人家都是几万的拿钱,问他一分没有。在家歇着就打我,没有理由就是喝完酒就打我。全靠我妈和娘家人拉扯我长大。现在有的女孩不结婚,对的。我现在会莫名的焦虑,大夫说就这样了。吃药缓解不如自己想开。
看着就泪流满面,可怜天下父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