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爆中国,这部片不该受冷落!
看《新神榜:哪吒重生》,让我想起香港学者李照兴的一本书名“潮爆中国”。
燃爆炸裂、土洋共生、今古杂糅,但依然中国。
比如电影中我印象比较深的猴王的形象,脸上戴着一个色彩斑斓的面具,周围猴子一头黄毛向着四方直直地裂开。面具很明显有着传统戏曲脸谱的元素,但上方的护目镜和下方的两根通气管道却彰显着某种机械时代的异质元素。面具金色的铜质,乃至猴子整个工作坊内的金属质感,营造出隆重的硬核气质。
这绝不是一个拖泥带水的电影。追光动画将那个神话主人公哪吒置于3000年后的世界,变身一个穿着皮衣在机车上风驰电掣的拽酷少年。而他所身处的是一个兼具古代感和未来主义的魔幻都市,在这里,各种奇幻的视觉元素彼此冲撞,汇成一种很独特的朋克动画风格。
我起先猜想,选择这样一种风格,是否和导演的留学背景,以及他对西方文化的体认有关,但导演回应并非如此,创作首先源自对经典的传承。
正如将发生在北宋的白蛇传说放置于500年前的唐朝,这一次追光动画又让“封神榜”里的人物穿上了现代装束。
这是一个大胆的跨越,也是极冒险的创作冲浪。
不是因为朋克而朋克,而是因为这一次他们的主人公哪吒,骨子里天生朋克。
借此,他们希望打造一种更不一样的国潮。
导演赵霁接受幕味儿的独家专访,以下摘录十条问答——
这部片子开启于2016年。
创作《白蛇:缘起》因为我们小时候看《新白娘子传奇》,看徐克导演的《青蛇》,而《新神榜:哪吒重生》则因为看《哪吒闹海》,只不过我们想以全新的视角,来呈现这个人物。
我小时候对哪吒这个小英雄印象非常深刻,1979版的动画《哪吒闹海》里,这个形象是如此的鲜活。
哪吒闹海 (1979)
但要重塑这个角色,就要对这个人物形象进行提炼和定位。怎样总结这个人物的性格?我们思来想去,觉得如果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朋克”。
哪吒可以说是我们传统中最具有朋克精神的一个神话人物了。那么,有没有可能把他放到一个全新的环境中去放大这种特质?
另外,我们传统中这么多的神仙妖怪,都号称长生不老。如果他们都活到了一个近现代的世界里,会发生怎样有趣的故事?这些最初的想法慢慢成型。
不论哪个版本的哪吒,包括大热的《哪吒之魔童降世》,身上的符号性都非常清晰。他们都非常叛逆,有着很强烈的个性,而这正是“朋克”这个词的根本要义。
“朋克”这个概念并不主流。但我们并不是因为朋克文化很火,才要做这部电影;也不是说因为国外火了,我就要做一个国内的版本。而是朋克的精神内核,正好契合了我们这个主人公的核心特质。
《哪吒之魔童降世》
朋克的衍生种类非常多,比如蒸汽朋克、赛博朋克,以及废土等,但我们希望基于自己的故事,做出自己独特的朋克类型。
我们提炼中国城市里共有的一些朋克元素,也去上海采风。在上海的街巷里,时时可见一些晾衣杆等暴露在屋外,类似这样凌乱的、与这个摩登大都市不甚相符的细节。
而朋克视觉元素中很重要的正是拼凑和矛盾。
我们希望自己采集拼贴起的作品,包含东西方的符号,让传统的、复古的、中式文化的审美,和西方文化的审美形成一种视觉对冲。
我们最终把视觉背景做成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的感觉,因为那时候的上海本身就包含着强烈的东西文化冲突。
在这个城市背景里,阶级矛盾、贫富差距又非常森严,这也是朋克文化非常明显的特点。
而我们主人公偏偏要打破这样的壁垒森严。
所有人都觉得世界本就是如此,在他看来,世界却绝不该如此。
所谓的朋克精神,不光是嘴上说的,而是一种内心的外化。
男主角李云祥是一个酷爱机车的当代年轻人。如何让观众接受这样一个截然不同的形象就是哪吒?我们一开始并不确定,直到引入元神的形象。
元神的形象来自于1979的经典版本。那个头上扎着两个小揪揪的小孩形象,是中国观众普遍接受的视觉形象,到了我们的版本里也不能丢掉。
李云祥首先是一个普通人,然后才是一个转世的哪吒。他和原本的哪吒从性格到形象都截然不同。身后时隐时现的元神是哪吒能力的象征,这样一个身份到了一个全新的年轻人身上,产生新的火花。
然后不论是79版的故事和我们的故事都是脱胎于《封神演义》的故事。不管是三太子敖丙和哪吒的关系,哪吒和老龙王的战斗等,都在原作故事里有记述。我们的电影里说“生生世世一遍遍地轮回”,大概意思是那样的故事还会一遍遍地发生,只是人变了,时代和环境变了。
在这一次的轮回里,李云祥面对“我是谁”的经典命题。但他最后说,我是谁,不需你来定义。我会做给你看,我会坚定地做自己。
当初创作《白蛇:缘起》的时候,我们希望将小白打造成一个中国古典美女。创造这个角色的时候我们翻阅了大量的古典美女画作,发现一个共通点是,丹凤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
《白蛇:缘起》
到了这一部,李云祥虽然是一个现代年轻人,但毕竟也有着哪吒的身份,我们希望这个角色既有现代感,同时又不失传统的美感,所以自然而然想到了丹凤眼这个元素。
但不是所有的角色都是丹凤眼,你去看龙王三太子敖丙的眼睛,就和李云祥完全不一样。我们在做这些角色的时候也有意识地做差异化,希望能够把每个人的特点做出来。
相较于许多其他的动画电影作品,卡通片,它们很多头身比非常夸张,我们的头身比更接近真实人物状态。选择了这样一条路径,我们的人物形象就不能做得差异巨大,否则会很不真实很不舒服。但是我们尽量在外貌细节上呈现出差异性。
李云祥的盔甲,大家一看说是钢铁侠,其实你仔细看一下那个造型,是非常中式的古典盔甲。
这个版本的父子关系不是哪吒和李靖,而是李云祥和他普通的父亲。
我想呈现东方很普遍的父子关系。我发现身边的朋友,只要是男生,一聊到和父亲的关系,似乎都是没太多话可说,有一些隔阂感。包括我自己在内。但后来我和女生交流这事,发现父女之间似乎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
东方式的父子,即便内心对彼此特别在意,见着面也会各种不理解,互相有些对冲。
我的理解,父子平时似乎没有那么多的情感表露,只是在某些点上会爆发出来。李云祥在父亲活着的时候没有叫一声“爸”,但在父亲走的那一刻,真情在一瞬间流露,才叫了出来。
我希望在不多的篇幅里,呈现一些东方式父子内敛的情绪表达。
两个主要的女性角色一个是性感御姐,一个是青梅竹马的小妹妹。
但其实这片子的重点不在于情感,我们想建立一个大的世界观,打造一部爽片。
李云祥是非常特殊的人物,是这个系列的开端。这部片子承载着很多人物的现代出场,还要讲一个本身可以成立的复仇故事。所以很多的东西点到为止,我们也铺下了不少线头,希望后续可以展开。
孙悟空也是很朋克的神话人物。
我在前期翻阅资料时,发现孙悟空和哪吒都是女娲补天石,都有着暴烈的属性,他们还是亲戚呢。也正是一点很大地激发了我对这个作品的创作热情。
孙悟空取经之后,受封为“斗战胜佛”,其实就是被收编在天庭的秩序之内。但试想,以他那种个性,会习惯那样的生活吗?
关于猴子的那个面具,你可以理解为一种朋克式的设计。但另一方面,也是这个猴子比较懒,他甚至懒得变成人形。偶尔装装别人放放烟雾弹,也是他顽皮的一面。总之他也喜欢自由自在的生活。
那尊大佛,确实有参考悬空寺、乐山大佛的形象,虽然佛本身并不像,但在海边山崖上,观众联想到也是很自然。
电影中,这里原本想修建的是一个镇海寺,大概在五百年前就有人打造,但没造完,所以一旁有施工痕迹,但经久失修。因为东海缺水,这里又有能储水的面包树,所以后来改造成了海边医院。
然后很多的动作场面发生在这里,我们想营造的是一种强烈的中国感、视觉冲击的形象。
《白蛇2:青蛇劫起》在制作之中,今年就能见面。
杨戬做了一年多了。这部《新神榜:哪吒重生》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希望观众能接受这样一种全新的可能性。
中国动画电影很年轻,国漫才刚刚起步。美国皮克斯有接近30年的历史,迪斯尼甚至超过100年了。我们追光动画公司才7年,希望能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1.哪吒重生是一个很传统的,独属于中华民族的故事。直到今天我们也会为它热血沸腾
2.简化了哪吒闹海的隐喻,更简单直白
3.剧本太直男了,起点爽文风格,导致第二点不怎么突出
4.第一点的破题之处在于墓前那一段和李云祥之后战前与哪吒元神的对话(虽然只是李云祥单方面bb
5.原来打的十分,但就追光这起手王炸双连的操作我觉得新神榜第一部能直接封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