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给一本书打差评,大学生成“失足青年”,不得不写公开道歉信
你们看完电影和书,有没有在豆瓣上打过差评?
网购的东西,不合心意,质量差时有没有打过差评?
我个人很少打差评,因为我这人有点烂好人,总想着大家都不容易,每每手下留情。
但是假如今天有人告诉我:“你不可以打差评,否则后果很严重。”时,那我可能连好评都不想打了。
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
如果不允许打一星两星,那么四星五星也就没有了意义。然而这种事,毕竟还是发生了。
最近某大学生自己掏钱买了一本书,名字叫《休战》,读完他发现可读性比较差,就打了个2星,写了这么一段评价:机翻痕迹严重,糟蹋了原作者的作品,还是老话,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希望出版社至少找西语科班出身的译者翻译这些名家。
这个大学生自己是读西班牙语专业的,可能还看过原作,如此点评一点也不过分。这里解释一下“机翻”,就是机器翻译的意思,现在的AI翻译已经很牛了,机器翻译的东西,读懂是完全没问题的,但是文学性就不能奢求了。
这个孩子说机翻痕迹重,可能就是这个意思。好的翻译讲究信、达、雅,机翻至少能做到“信”,也就是忠于原著。译者韩某的水平,估计和机器差不多,也就只能做到“信”而已。
科班出身的大学生,给这本书打了个低分,完全可以理解。这部原作可能是他心目中的白月光,翻译得“七窍通了六窍”,会让其他读者质疑原作者的水平。
话又说回来,即便读者不是西语科班出身,只因心血来潮,买了本书,一读之下,大失所望:翻译太直白了,词词对应,以至于不符合中文阅读习惯,读了半天,看了个寂寞,也完全有权给书打个差评,说一句:这翻译水平不行,跟机翻似的。
没成想这一个差评,可捅了马蜂窝了。
先是作者手捧玻璃心,发帖说:你可以说我翻得不好,但是你不能说我机翻,你这是人身攻击,嘤嘤嘤,我太受伤了。
接着又有译者的朋友,《世界文学》编辑汪某,站出来说:韩某我认识,她绝不是用机翻来赚钱的人。
到此为止都还是网上打打口水战,文人的老花头了,不足为奇。
奇的是又冒出一个杨某,不但人肉出了评论者的身份,而且一封举报信写给了当事大学生高某的导师。
太长不看,总结一下举报信的大意:你学生污蔑我朋友啦!你们老师就是这么教学生的?为了拯救“失足青年”,你必须让学生在豆瓣上公开给我朋友道歉!
然后这孩子就真的删掉了评论,留下这么一个《致歉声明》。
这份《致歉声明》,让网友大为不忿,纷纷自发给书打起了一星。译者大概做梦也没想到《休战》会给她翻译成了《引战》。
事情闹大后,前面为译者韩某站台的《世界文学》编辑汪某,为了“以示清白”还专门贴了自己和大学生高某的导师的聊天记录:
大意就是学生导师服软,找汪某从中调停。但是汪某表示“某不舒服,不想理你。”
堂堂导师,为何如此放低身段?
主要还是《世界文学》这个杂志不是一般的牛,可以决定学术期刊能不能发表。得罪了他家编辑,今后这孩子在翻译圈就混不下去了。老师如果不出头,做主让学生道歉,说不得他的其他学生也要被穿小鞋,那这个代价就太大了。
整个事件,都透着那么一股荒谬。
好比你网购了一件东西,发现质量低劣,打了个差评。结果店主不但打电话来骂你,还人肉到你的工作单位,联系到你领导的甲方,转告你领导,必须公开给店家道歉。
领导本来不想管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但是一想到得罪了甲方,以后还要不要订单啦?只好挥泪斩马谡,丢了你这小卒子,让你在道歉和走人之间做一个选择。
网友都说这是学阀抱团,是学术圈乱象。这当然是一个因素,但是大家有没有发现,近来党同伐异的趋势越演越烈,这和身份、圈子不完全相关,这是一个固定的思维模式。
这种思维背后的逻辑就是:你不可以和我(以及我的朋友)意见不同,你不可以反对我(以及我的朋友),如果你不能站在我(以及我的朋友)这边,那你最好滚一边去,自动消失,永远不要让我(以及我的朋友)看见。
这种逻辑可能和当前流行的信息茧房以及各种算法有关,软件们已经进化得特别智能,只推送人们喜欢的内容和观点,以至于让人产生一种错觉,我的想法代表了大多数,凡是和我想法相悖的,都是少数派,都不可理喻。
信息茧房,让人变得越来越膨胀。
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某人喜欢养猫,软件就一直给他推送和猫相关的内容,让他觉得养宠就应该要养猫。偶然在路上被他瞧见一个遛狗的,他一概斜目视之,认为对方不正常,甚至无端举报人家。
就像这个译者的两个朋友,周围都是奉承他们的,以及和他们一派的学者,当他们陡然之间遇到一个敢给“自己人”打差评的圈内人,就一口咬定对方是“失足青年”,要求对方师长对其“严加管教”。
这是何等地自大。
这种“唯我独尊”的思维模式,已经发展成了一种新型“碰瓷”:不管对方和自己有没有关系,有没有伤害到自己,只要让自己觉得不爽,就要想办法把对方干掉。
比如广受男性差评的杨笠,之前就被举报过好多次了。某些男士觉得受到了冒犯,反唇相讥,还抵制杨笠代言的英特尔品牌,这也就罢了,那是你的自由。但是人家去代言卫生巾,也招你们,惹你们了?
非要宝洁把杨笠撤下来,这就属于看不惯你,不管你做的事和我有没有关系,我就是要代表月经消灭你。
再比如《吐槽大会》,不过是对篮球吐槽得狠了一点,撕掉了某些人的遮羞布,就一整期节目被咔嚓掉,以至于后一期吐槽显得如此索然无味。
对某些人来说,无论让他不开心的东西能让别人多开心,都没有存在的必要,消失掉就好了。
现在,这种可怕的思维正在悄无声息地向各个领域蔓延。
我们不能再保持缄默了!
如果一个小小的豆瓣差评都容不下,那以后电影不好看,游戏不好玩的时候,还让不让人说话了?
记着犹太人纪念碑上那句话:当他们抓犹太人的时候,我没吭声,他们抓天主教时,我依然没吭声,有一天他们来抓我的时候,已经没有人能再为我发声了!

没办法,足协太牛了,抓了一批还有一批,这不是新疆棉的事大家都在怼耐克
你不去永远都不会知道那里面是个什么样子
举报了,夹带私货
打差评,你这偷换概念玩得可以啊,一码事是一码事,你为杨狸站台什么意思?倒打一耙?这货吃男女对立饭,还不能抵制?
其实就是学阀圈子相互包庇混饭吃嘛,对戳破这种事的人用关系人脉去坚决打压,维护学阀的利益,该收拾收拾了
和写论文要求必须引用“权威”观点是一个路数,迂腐。
就事论事 夹带私货过分了
戾气越来越重
这种先例开了,就和当年的“不是你撞的你为什么扶”一样开了个最坏的先例。以后估计没有以后了
现在这个时期,最好沉默是金,言多必失。
是不是机翻痕迹严重,看书的人也不是傻的,
好的,这就去买书打差评
当你真的很丑,别人说你丑的时候,你才会伤心,你要长的好看会理会这些?
有位核电站工作人员,写了篇科普解释日本核电站废水排放的文章,因为没有反对排放,被人举报投诉删帖,理由是与主流意见相左,呵呵
这种关键位置人员这么做真的恶心
就像小孩打架,找人帮忙就不对了
我上学的时候,学过一篇课文《怀疑与学问》,让我印象深刻,作者是顾颉刚,如果一个时代容不得批评和怀疑,还有什么进步的空间呢
保证言论自由,不过言论自由的后果不保证。
1/翻译质量见仁见智,韩烨“呕心沥血”的《休战》新版比不上以前旧版,很多句子也不符合中文习惯,读不通。2/读者有给差评的权利.3/高晗不是唯一的差评,《休战》译者韩烨、权势者汪天艾、杨君宁算准了霸凌一个西语专业在校生容易得手,才侮辱举报打压普通读者。4/还有人以“情绪化打分是在败坏豆瓣的道德”来贬低一星正义小天使转移注意力。抱歉!因读者一个差评就举报追杀到学校逼迫其道歉的上位霸凌者们才是道德败坏!
纸媒这些年生意每况愈下, 搞得行业某些人有点变态了
有些报纸 如果不摊派 还能生存下去吗?但是正是因为它是靠摊派生存的 所以也就不鸟读者 你们爱看不看 钱交上来就行
只能默默的给你点个赞
这是我看到值得买最好的一篇文章
据说说杨某2月已离职
反正吧 是真的见识过博士博士后教授副教授人品学品不咋地...不是那种客座教授是真的全职...专业上怎么样咱也不懂,只是看这些人吧,也不花时间做研究,研究全是本科生研究生做,每天就是翻着花儿的想法子赚钱。你说学生打下手,自己搞核心问题,这是对的,医生上台手术也得有人递刀不是...我信各行各业都有好好工作的人,很值得佩服。但我不会因为身份职业就顺其自然觉得他们应该怎么样。很多人读书就是为了钱,读够了可以赚钱了那还继续读书干嘛,这种人很多。所以更佩服那些能一直专研的人,不管是不是科班,也佩服能好好干自己事情的人,不管什么职业。顺便说一句,我不喜欢老师这个群体和公务员这个群体其实不是他们有什么问题,而是这两个职业里面特别是老一批次的,习惯了以我为尊,年轻一波倒是正常了。希望大家最后都能其实就是社会分工不同,人格上,没有高低贵贱。
我看见上面说“社科院《世界文学》”,这杂志至少现阶段,不是读者养的
死缓变无期,而刑法最高期限是25年.....
某些文人最是要面子的
其实就是个狐假虎威的小人物。凭着老师的名头和编辑身份作威作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