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了,手机外放都嫌吵,干嘛还要单买音响?
对于音响系统,很多人的概念可能还停留在数十年以前,那是音响确实风靡一时,甚至在我们父辈年轻时,几乎每家结婚时都会配一套音响。
现在除了台式电脑以外,几乎所有的电子设备都有内置扬声器,可以保证独立发声,看似好像确实是没有必要再外接一个音箱了。
那么现在大家都为什么买音箱呢?手机、平板、笔记本、电视,他们内置的音箱,和外接音箱又有什么不同呢?
1.音响之前有多火?
大约100年以前,黑胶唱片作为人类第一个记录声音的载体被发明,那时候,播放唱片的还是留声机,就是很多民国时期背景的影视作品里那个大喇叭。
虽然现在黑胶唱片再次兴起,在音频圈内受到很多人的追捧,但它确实是最古老的声音载体。
在我们绝大多数人的印象中,音乐早期的物理形式是磁带,随后是光盘。相对于磁带而言,光盘+CD/DVD的音质、画质和容量都要更好,只要维护得当,质量和使用寿命也会更长。
说到“光盘”大家可能比较陌生,但是如果说“专辑”大家就比较熟悉了。即使是在数字音乐时代的今天,对于很多乐迷来说,实体专辑还是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现在光驱少了,实体专辑可能更多在于收藏价值。但在CD机、DVD的时代,光盘可是最高质量的数据储存形式,搭配着老式的音响系统,成为了烹起音响发烧热度的第一道火焰。
在那个年代,娱乐确实是相对匮乏的,音响作为较为先进的音频科技,受到了不少小康家庭的喜爱,音响系统将科学技术与音乐艺术完美结合,再加上模块化的零部件提升了丰富的可玩性,给器械爱好者们带来了全新的感官体验。
2.冲击和低谷
在智能手机来临之前,随着国内电子技术水平逐渐提高,随身听、mp3等微型音乐播放器兴起,掀起了入耳式听音的热潮。
当然,习惯用音响听歌、有条件用音响听歌的人,很难接受长期用耳机来“平替”,但是廉价实惠的耳机本身瞄准的,也不是那帮音响发烧友。
然而,现代的超级都市,聚集了周边省市绝大多数的人流,拥挤程度远超八九十年代。在寸土寸金的北上广深,拥有一个能够独立听歌的空间成为了比较奢望的一件事。
墙体薄、邻居近,电视声音开大点都担心被投诉,再加之生活压力大,情绪状态不好,对音乐的渴求和依赖空前庞大。
毕竟对人类而言,音乐不仅仅是一个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情绪的吟诵,一段记忆的鸣唱,是在人海漂泊流浪时,唯一的避风港。
听歌需求的紧迫和听音环境的逼仄,造就了音响的没落和耳机的辉煌。
但是归根结底,耳机就像席卷新兴城市的速食快餐,忙不过来只能对付一口,真要正经来顿好的,谁吃那个呀。
除了需求和外部条件的变化,娱乐产业的发展也为音响行业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电视节目、电脑游戏、现场活动、外出旅游……娱乐的多样化和便捷化,让大家很快就能找到情绪释放的途径,排解压力、消解情绪也花了大量的个人时间……
所以,我们没有时间潜下心来,去培养一个爱好。
尤其难以负担前期学习的枯燥。
音响系统的模块化成就了一代人的乐趣,也被更廉价、更便捷的乐趣所取代。
3.音响市场的新生
模块化、对空间有需求的大型音响系统或许难以步入每家每户,但是一体化、低功率的小型音响,未尝不能寻到一线生机。
就我们熟知的智能音箱,作为家庭物联网的控制中枢,已经在电子宠物的道路上走了很远。
除了电子宠物以外,现在的蓝牙音箱也和“礼品”紧密相连。
尤其像“男友生日礼物清单”“父亲节科技感礼物”这些内容里,蓝牙音箱和剃须刀基本是必不缺席的品类了。
音响最后的出路,也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细糠、正经吃顿好的——家庭影院。稍微了解过的可能知道,家庭影院不仅设备价格高昂,对装潢的要求也很高。
但如果只是在家看看综艺、听歌追剧看电影,平替的选项还是相当丰富的。
小到几百块,大到上万元,只要有兴趣,基本都能找到自己对应的品类和目标。
还是以我们黄砖为例,哪怕只是追个剧,连上音箱看,那体验感完全不是直接外放和头戴耳机能比的。
毕竟影视作品不仅是平面的视觉,完整的空间感是靠声音来塑造的,而音箱是真的可以给你呈现出同样的空间。
而利用黄砖两台串联,仅仅不到800元,就能初步解决家庭影视听音的问题。
术业有专攻,几百块钱的小音箱,就能释放出远超电视扬声器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