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电池从可拆到不可拆的变迁
曾几何时,可拆卸电池可是手机界的“宠儿”。功能机时代,诺基亚、摩托罗拉等品牌凭借标准化接口设计,让大家轻松实现“换电自由”。出门带上几块备用电池和万能充,哪怕长途旅行也不怕手机没电。那时,品胜、飞毛腿等第三方电池品牌更是火得一塌糊涂。

但苹果初代iPhone横空出世,掀起了一体化设计浪潮,不可拆卸电池逐渐成了行业标配。为啥手机厂商纷纷抛弃可拆卸电池呢?
从商业角度看,不可拆卸电池就像给手机设了个“淘汰定时器”。按照苹果标准,电池经历500次充电循环后,寿命降到80% ,差不多两年就得换一次。换电池既费钱又耗时,很多人干脆直接换手机,这可大大缩短了换机周期,让厂商赚得盆满钵满。

从设计角度来说,手机功能越来越复杂,对稳定性和内部空间利用率要求更高。可拆卸电池不仅要考虑电池仓设计,还得解决防水、防尘等难题。就像iPhone,拆机后得重新打防水胶,不然IP68性能就会下降,普通消费者哪有这专业操作能力?而且,不可拆卸电池能让手机更轻薄,比如小米2采用可拆卸电池,机身厚10.2mm,电池容量2000毫安;小米3用不可拆卸电池,厚度降到8.1mm,电池容量却高达3050毫安 。
如今,换电技术带着新希望卷土重来。2025年CES展会上,Swippitt的IPS技术两秒就能完成电池更换,着实惊艳。从环保角度看,标准化电池能循环利用,减少电子垃圾,欧盟的《新电池法》也在为它“撑腰”。要是换电模式普及,成本或许比快充还低,用户花小钱就能拥有长续航。

不过,换电技术想“称霸”还困难重重。最大的拦路虎就是电池规格不统一,手机品牌型号繁多,电池大小、形状、接口各不相同,换电站得准备五花八门的电池,成本高又麻烦。换电站建设成本也不低,还存在短路风险和隐私保护问题。
手机厂商放弃可拆卸电池有商业和设计等多方面考量,换电技术虽有潜力,但要改写游戏规则,还得先迈过重重难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