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00K都能打12900K了?13700K评测
前言
▲一个月前,Intel的第13代酷睿正式发售。从纸面上看,蓝厂这回算是把牙膏管给挤爆了。13代相比12代,在能效核心数量翻倍、L2缓存暴增的同时,频率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不过,13代的工艺制程,与12代和11代移动端一样,都是“intel7”,即intel 10nm+++;性能核心架构的名字虽然从Golden Cove变成了Raptor Cove,但是除了缓存容量提升之外没有什么大的变动,同时能效核心和12代一样,名字都是Gracemont。那这么说,13代酷睿的牙膏到底是挤了“一”点点,还是“亿”点点呢?这篇文章就来带大家一探究竟。
▲13代和12代同定位CPU之间的核心规格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即使说薄纱会看的很爽,但那样对比其实没什么太大的意义。我们手上有一颗i7-13700K和一颗i9-12900K,这两颗CPU的核心规格恰好相同,并且i7的价格接受的人会多一些,所以我们本期视频就来对比一下新i7和老i9,看看暴揍老大哥的场面会不会出现。
简单介绍一下测试平台。主板是来自ROG的Z790 Hero,它配备了20+1相的供电规格,搭配振华1000W LEAEDX电源,对付13700K简直不要太轻松。内存我们使用的是七彩虹的CVN捍卫者系列,频率6000,时序CL36。显卡就随手掏了一块3070Ti,普普通通亮机卡,跑1080p游戏不造成瓶颈就行。散热则是我们的老朋友——配备了九把3000转猫头鹰工业扇的1080冷排分体水。
理论测试
▲我们进入实测环节,首先是常规的理论性能测试。在第一个项目,也就是CinebenchR23中,新i7就直接给老i9来了个下马威。13700K多核分数攀过了3w分、单核分数也超过了2k分,相比12900K分别提升了10%和8%。
▲在压力较小的CPUZ测试中,出现的也是相似的结果,137的多核、单核分数相比129,提升幅度都超过了9%。
生产力测试
▲接下来是两套真实世界生产力的测试。首先是测试专业工业软件性能的SPECworkstation。在18个CPU项目中,137的表现相当喜人,平均提升幅度达到了10%。在最后一个测试项目“SRMP”中,新i7提升幅度高达21%,把老大哥按在地上打了属于是。
▲在测试多媒体制作性能的PugetBenchAdobe四件套中,137相比129的提升幅度都超过了6%,在AdobeEffect中,这一差距更是被拉开到了将近10%。在压榨整颗CPU所有核心的生产力使用场景来说,更高的频率和更多的核心,造就了实打实的性能提升。
如果不给权重的粗略求一个平均数,依就我们的实测数据来看,13700K的生产力水平,要比12900K多出8.69%。
游戏测试
▲频率和缓存容量的提升,理论上对单核负载较重的游戏性能,也有着较大的帮助。这一点我们在3DMark理论测试中得到了应证:在FireStrikeUltra和TimeSpyExtreme,这两个分别测试DX11和DX12的项目中,137的物理得分相比129提升了8%和10%。
▲好家伙,那实际游戏性能是不是要起飞了?emm,其实得看情况。单机3A游戏方面,我们选取了赛博朋克2077和刺客信条奥德赛作为测试项目,前者是典型的GPU重负载、后者由于D加密损耗了不少CPU性能。然而,两款游戏无论是平均帧还是1%Low帧,两颗U的表现不能说是一模一样吧,只能说是完全一致。
▲网游方面,CSGO的结果让我心一凉,13700K的游戏性能不会真的一点都没提升吧?好在,137在LOL上打了个漂亮的胜仗,平均帧和1%Low帧分别提升了12.6%和11%。
▲这一领先的势头保持到了沙盒游戏中:文明6回合时长测试中,137的平均时长比129快了2秒多,大约是10%;都市天际线的平均帧虽然只提升了6.5%,但Low1%帧的提升幅度达到了夸张的32%。
小结一下,现在高画质、高GPU负载的3A单机大作、包括一些优化爆炸好的网游,CPU的性能提升难以改变什么游戏体验;不过,如果你是一个重度的沙盒游戏爱好者,那么频率和缓存的提升,能够带来肉眼可见的帧数的提升以及回合时长的缩减。
热耗比&能耗比
▲首先我们进行一轮烤鸡,12900K单烤平均温度71.3℃、平均功耗219.2W;13700K平均温度73.9℃、平均功耗214.3W。13700K虽然烤鸡功耗更低一些,但是在大核频率高出0.4Ghz、小核频率高出0.3Ghz、实际工作电压高出0.11v的情况下,烤鸡时的每瓦温度的确是要比12900K高出5.6%的。
▲不过,如果我们以更接近真实生产力工况的CinebenchR23多核跑分时记录到的数据计算热耗比,那13700K的每瓦温度相比129只高出了1%,可以视作为误差了。
▲如果我们再把多核跑分的成绩带进去,就能发现新i7的每瓦性能,其实是要比老i9高出4.1%的。热耗比没怎么变,但是能耗比却提升了,这种情况只有一个答案,那就是英特尔肯定对它们的10nm工艺进行过了进一步的打磨。
IPC性能
▲那工艺制程打磨了,IPC性能也没有提升呢?在比较大核IPC的性能提升幅度时,我们将两颗U的小核全关、大核全开并限制频率在4.5Ghz,进行了Cinebench的单核跑分。1675和1671的结果告诉我们,Raptor Cove的IPC性能和上代的Golden Cove完全持平。
▲我们没法直接测得小核IPC的性能提升幅度,所以这次我们就以单大核4.5Ghz+全小核3.5Ghz跑Cinebench全核,然后再用这个分数,减去刚才跑出来的大核全开4.5Ghz的单核得分,计算出129和137各自小核全核3.5Ghz的分数。虽然说有些误差,但还是能有一些参考价值的。通过这样的计算,我们能够发现,13代酷睿小核IPC的性能其实是有提升的,并且幅度还真不小,达到了5.3%。或许是得益于翻倍的L2缓存吧,这意味着生产力其实也能从缓存的扩容中获益的。
超频
▲最后,我们手动将这颗体质分为87分的i7-13700K小超了一下,最高5.7/4.5成功过测,电压1.425,Loadline7。此时Cinebench的分数来到了33173分,温度和功耗已经纷纷突破了100℃和300W。12代那边,我们曾经最高将特挑体质的12900KS超到过5.3/4.2,温度和功耗也同样卡在了100℃和300W。或许100℃和300W已经是正常操作下intel10nm工艺制程的极限了吧。
总结
总结一下。虽然说13代酷睿的性能核心和能效核心的架构,相比12代都没有发生什么变化,导致大小核IPC的性能提升比较有限。不过,英特尔通过对“intel7”工艺的持续打磨,使得13代酷睿其相比12代,在能耗比的表现上有着不小幅度的提升。缓存、频率的加码以及核心的堆砌,让新i7在生产力和游戏的两个方面,都成功实现了对老大哥的压制。
▲并且,由于Z790芯片组相比Z690的变化幅度不大、再加上13代酷睿全线兼容D4内存,这无论是对新攒机还是升级的用户来说都是一个好消息,毕竟绝大部分人,都还是不愿意为高昂的主板和D5内存买单的。
无论是绝对性能还是市场兼容性,作为intel10nm工艺末代产品的13代酷睿,还是交出了一份相当不错的答卷的。当然,英特尔自己也知道,如果继续“打磨”下去,难免又会闹出11代酷睿桌面端那样的笑话。所以,从14代酷睿开始,英特尔就要转向intel 7nm制程,也就是所谓的“Intel4”工艺了。 好啊!打起来!打得越狠越好啊,毕竟最后得益的,其实还是我们这些普通消费者啊。

橙味汽水
校验提示文案
东流十三
校验提示文案
阿密AMIZCMI
校验提示文案
rayoneer
校验提示文案
啥都没有
校验提示文案
抓捕狐犬的雄猫
校验提示文案
风去心依旧
校验提示文案
清清木子
校验提示文案
清清木子
校验提示文案
风去心依旧
校验提示文案
抓捕狐犬的雄猫
校验提示文案
阿密AMIZCMI
校验提示文案
啥都没有
校验提示文案
rayoneer
校验提示文案
东流十三
校验提示文案
橙味汽水
校验提示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