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读这本书前,你就是打死我,我也不信我会和上个世纪初的两个女人产生共鸣
天冷了,已经作为妈妈的我也开始想念自己的母亲。最近看了一本八旬奶奶讲述她和妈妈的故事,有些苦难虽未曾经历,然而身而为女人,有些心境和悲欢是相通的。
秋园生在1914,之骅在1940,你我在1980或2000。无论时代如何去变,围绕在女性身上的生长、争议、困惑、挣扎却一直都在。
秋园曾经为了温饱,养活儿女,不惜四处要饭,为的只是活下去。子骅生完孩子就要伺候一家老小,更别说得到丈夫的疼惜。现今的女性虽然没有物质匮乏,但又何尝不是为了碎银二两奔波于职场、家庭、生育之间。
读这本书前,你就是打死我,我也不信我会和生在上个世纪初的两个女人产生如此强烈的共鸣。看到她们的困难,我会伤心。但更多时候我感动于她们相依为命的感情,书中有一段描写之骅去念大学,假期返校前尽力帮妈妈多干活的事情。
"之骅考取了岳阳工业学校。她既高兴又难过: 高兴是又有书读了,这是做梦也想不来的好事!难过的是接来家里诸事全要靠妈妈一个人撑着,不忍心啊!
报到前的半个月,之骅常常天不亮就起床,要么出工要么挖土,要么上山搞柴火,直做到月亮出来才回家......恨不得把家里的事全做完。"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念大学的时候,每次假期结束返校前也是尽力帮家里多干活,为妈妈准备很多柴火,这样妈妈每天做饭前不用再搬弄柴火。虽然是很小的事情,我也是以自己的力量在守护着妈妈和这个家。
当我读完这本书以后,我觉得我感受到了一点,任何时候我都不应该忘记自己是穷人家的孩子,从来都是,一直都是。以前贫穷留给我的胆小、自卑、懦弱,虽然拘束了我,但一定程度上也成就了现在的我。)
后来日子好起来,女儿之骅回娘家和母亲秋园告别时一遍一遍地和母亲讲:“不要想我,过几个月我又回来的。没有妈妈,我是不会回来的,因此,妈妈一定要好好活着。”母亲答应了,等一下又说:“有你在的日子,过得特别快,又要走了。”
(看到这里,真的禁不住泪流满面。我也是远嫁的女儿,这一生能看到妈妈的次数也是能数得过来的,真可谓见一次少一次。)
杨本芬老人的文笔,朴实又动人。从别人的母女感情里,总是能窥见外婆和母亲、自己和母亲,自己和女儿的情感。
和《关于女儿》一样,这又是关于母女感情的书。上周末刷完了杨本芬奶奶的三步曲-《秋园》、《浮木》和《我本芬芳》。
如果你闲来无事,也推荐你们看看,也许你也会看到外婆、妈妈和自己的影子。

哇咔咔007真棒
校验提示文案
达利163
校验提示文案
高白圆
校验提示文案
SnoWinnie
校验提示文案
就是购
校验提示文案
就是购
校验提示文案
SnoWinnie
校验提示文案
高白圆
校验提示文案
达利163
校验提示文案
哇咔咔007真棒
校验提示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