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绒 || 含绒量≠绒子含量 文字游戏?
最近与朋友讨论了一个问题:
| 羽绒睡袋的羽绒参数,有些品牌标含绒量,也有些品牌标绒子含量;
| 有解释含绒量为朵绒在羽绒中所占的质量百分比,
绒子又包含:朵绒、未成熟绒、损伤绒、和类似绒等,这么说含绒量的值应该小于绒子含量的值。
| 到底是含绒量高还是绒子含量高?
| 如果只标其中一种数值,是否存在偷换概念,玩文字游戏?
首先,不管是标含绒量还是标绒子含量,标法都没有问题,很多检测机构出具的检测证明,明确标注这两个值;当然也有只标含绒量的。
从检测的数据可以看出,含绒量要比绒子含量高,应该是含绒量包含绒子含量的部分才对。一件羽绒产品的羽绒包含:绒子、绒丝、羽丝、毛片、杂质等。而绒子中又含朵绒、损伤绒、未成熟绒......
| 国标中,实际决定羽绒产品是否合格的是绒子含量这个参数
国标(GB/T 17685—2016)明确界定:
羽绒标称值为“绒子含量”大于或等于50%的称为羽绒,标称值为“绒子含量”小于50%的称为羽毛。
所以,你所认为或厂家宣传的羽绒产品,理论上“绒子含量”都不应低于50%。如果低于这个值,那应该叫羽毛产品。
同时,我们在一些产品的吊牌甚或检测报告中,也都有看到明确标明绒子含量。但是也有标含绒量的,甚至在检测报告中,含绒量、绒子含量都有标注。如上图一检测报告表,明确绒子含量90.5%,含绒量94%。
| 含绒量和绒子含量是什么关系?
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从数值上我们能看到含绒量的94%是包含其中90.5%的绒子含量的,其他大部分为绒丝,也就是从绒子上脱落的细长的丝。
绒子的性状并不是全稳定的,因加工、移动、使用,不可避免会出现绒子脱落绒丝的情况,于是就出现了含绒量>绒子含量的情况。但是脱落的必定是少数,这两个数值不会差别很大。
| 羽绒检测数据在有限范围内允许有误差
羽绒产品在使用、移动、检测的时候绒子本身是有绒丝脱落等损耗的,损耗会导致误差;
羽绒产品的检测是通过拆解成品,人工分拣的方式来分离进而测得数据的,人工必然会有误差;
所以,对于羽绒产品的各种参数标注,也是有允许的误差范围的。看下表:
| 有的人可能会质疑,是不是有厂家恶意混入大量的绒丝?
小编认为这种情况不会出现,因为绒丝来源于绒子。绒丝、绒子的成本是一样的贵。如果说掺杂羽丝倒是可以操作,羽丝十几几十块钱一公斤,这才有掺假的价值。但是,羽丝是属于那94%以外的部分,已经脱离了含绒量与绒子含量的范围。
另外,在产品吊牌中,标注含绒量而不标注绒子含量,也可能是考虑到用户认知的原因。对于一件羽绒产品,标称含绒量可能更便于大家理解,如果标称绒子含量那估计大部分人不知道什么意思。
| 商家在吊牌中标注产品参数,大多并不会直接标注检测数
实际操作中,标注含绒量,并不一定是标注实际检测含绒量的值,而是取一个最接近的行业标准下限去标。
如上图,检测含绒量81%,实际只标80%。即使绒有损耗,也在误差范围内。
应该还会有人问,如果标80%那就用80%的绒,是不是没上面这个81%绒的的好,没他厚道?
其实不然,标准只是约束大家遵循的一个规则而已;在这个标准内,就是合格的,实际多那百分之几,你也无法用身体感知到。
打个比方,上学;学校要求九点上课,你能说八点半到校的比踩点到校的学生就优秀吗?
一个学生的成绩是否优秀,并不仅是到校早和晚来决定的,还有他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等,综合能力优秀才是一个优秀的学生。
羽绒睡袋也一样,并不仅单纯以羽绒是标高还是标底来衡量一条睡袋的优劣,其中还有做工、面料、甚至产品的设计,版型等。综合表现,才是好产品应有的样子。
单就羽绒标准其实不同国家标准还是不一样的。这里就不赘述,以后再为大家详细介绍这部分内容。
| 总结
两种数值相差不大;含绒量和绒子含量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两种数据在羽绒检测中常见;标含绒量可以,标绒子含量也可以,
单标任何一个数据,并无玩文字游戏的意义,多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