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有座中国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明朝的皇帝还特地颁旨保护它
泉州清净寺在20世纪90年代,被评为“中国十大名寺”中唯一入选的伊斯兰教清真寺,也是泉州市最重要的地标性建筑之一。在离开泉州之时,我把它作为泉州旅行的收官之站。
泉州清净寺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即公元1009年,当初建造时它的名字可不叫“清净寺”,而叫“圣友寺”。
从上图的宋元泉州伊斯兰教寺分布中可知,圣友寺创建于北宋,位于涂门街;清净寺创建于南宋,位于南门,但是在元代被损毁。
那为什么又会张冠李戴,把清净寺的名字套用在圣友寺之上呢?这其中有一段学术逸闻。
进门后的左侧,有一座祝圣亭,里面有两方石碑,一方是明代李光缙写的《重修清净寺碑记》,另一方为元代至正十年,即1350年吴鉴写的《重立清净寺碑》,这是中国清真寺内发现最早的汉文碑刻之一。
在碑文里有这样一句话,“宋绍兴元年,有纳只卜穆兹喜鲁丁者,自撒纳威从商舶来泉,创兹寺于泉州之南城。”
元末,由于色目人遭到屠戮,穆斯林四处流散。到了明朝重修清真寺时,人们根据碑文的记载,理所当然地认为,这座清真寺就是清净寺。
1911年有一个西班牙的神父叫做阿奈资,他把这段阿拉伯文翻译成了法语,厦门大学当时有个德国教授叫做艾锷风,又把法文翻译成了英文,最后史学家张星烺教授又从英文翻译成了中文,翻译如下:
“此寺为居留此邦回教徒的第一圣寺,最大为真,众所宗仰,故其名为圣友之寺,建于回教纪年400年。”
但这座清真寺是叫“圣友寺”还是“清净寺”,持不同观点的学者一直争论不休。
直到1957年,张星烺教授的学生吴文良先生经过多方考证,提出这两块石刻的内容都是对的,不过石碑是从南门的清净寺被搬到此处,所以这里本该叫“圣友寺”。
但清净寺这名字已经叫了几百年了,算了也别改了,将错就错吧。
最后,再来说说去清净寺参观,有几大特点是不容错过的。
1、门楼
泉州清净寺的大门楼具有传统的阿拉伯伊斯兰教建筑形式,用辉绿岩条石砌筑,分外、中、内三重,有着和中国古建筑的“藻井”相类似的石构图案,第一尖拱大门穹顶正中衔接外层,倒悬一朵雕刻精致的辉绿岩莲花。
门楼正额横嵌阿拉伯文浮雕石刻,主要的内容是“真主万能”。
门楼后墙上两行阿拉伯文石刻,则记载着清净寺的创建年代重修时间以及最早的名称。
2、祝圣亭
就是上文所说的两方石碑。
3、奉天坛
奉天坛是伊斯兰信徒做礼拜的地方,草坪上竖着几根立柱,现在已经没有了屋顶,据说是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地震中被损毁,除了屋顶之外,清净寺的宣礼塔也一同被毁。
在奉天坛的西墙上7个刻有古兰经的壁龛,叫做“米哈拉布墙”,阿拉伯的意思是礼拜朝向。穆斯林在做礼拜的时候,都要求朝向麦加,麦加位于中国的西方,因此中国所有的清真寺都朝向西方。
4、永乐敕谕碑
明永乐五年,即公元1407年,明成祖朱棣,颁布了“永乐敕谕碑”给泉州清真寺。主要的内容是强调国内的伊斯兰教徒和清真寺。那皇帝为什么要颁布这道敕谕呢?
这就要说回到14世纪末的时候,当时泉州地区发生战乱,伊斯兰教寺院荒废,穆斯林的朝拜长期受到影响。所以到了明代,皇帝就颁发政令来保护清真寺和穆斯林的安全。
同时还有学者认为,这道敕谕是配合郑和下西洋的重要保护措施。因为郑和本身就是穆斯林,他的船队中也有很多精通航行的穆斯林水手,这道敕谕保护了在中国的穆斯林信徒。
5、明善堂香炉
明隆庆元年(1567年)穆斯林在寺内西北角增建一间小礼拜殿,是砖木结构的闽南古民居特色的小三间建筑形式,泉州太守万灵湖题匾曰“明善堂”。
明善堂前,矗立着一座精雕的宋代“出水莲花”石香炉,原是奉天坛的旧物。香炉上部是一朵盛开的巨大莲花,花心中凹下一个大洞,以放置香料。伊斯兰教忌烧香祈祷,此炉是穆斯林举行礼拜焚烧檀香调节空气时用的。
6、展览厅
我是一个喜欢逛博物馆的妹子,所以推荐清净寺内的一座展览厅,它展示了清净寺的发展历史,伊斯兰的礼教习俗、发掘的文物等等。
展厅面积不大,但是内容详实,分为5个板块,讲述清净寺的前世今生。
泉州清净寺游览攻略:
地址:泉州市鲤城区涂门街108号
门票:3元
开放时间:8:00-17:00
交通:公交3、4、16路等,在关帝庙站下车,向西步行100米
作者声明本文无利益相关,欢迎值友理性交流,和谐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