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专家成了砖家?《从广场到岗位》分享
大家好,我是爱读书爱分享的九节狼。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陈思和先生的《从广场到岗位》。
1.书籍介绍
《从广场到岗位》是陈思和先生最新的思想回忆录,在书中,陈思和先生将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定义为三个方面:
1.庙堂,古往今来的大儒向往居庙堂之高,振臂一呼而百应,用庙堂的力量去推广自己的学问,但也容易导致党争,比如李唐时期的牛李之争,宋朝的新旧党之争,以及明末的东林党之乱;
牛李党争是晚唐时期以牛增儒为首的牛党,与以李德裕、郑覃为首的李宗闵李党之间的一场斗争。这场斗争始于唐宪宗时期,直到唐宣宗时期才正式完成。这场斗争持续了近40年,最终以牛党的胜利而告终。这也使唐文宗感叹:去河北贼易,去朝中朋党难”。
2.广场,这是新文化运动以来,知识分子走出书房,在广场发声的重要象征,知识分子也容易迷恋这种舆论带来的快感;
3.岗位,老老实实的做学问,老老实实的做好本职岗位。
当然,这三个方向,其实每一个知识分子都是复合型的,关键还是看你个人的选择和时代的发展。而陈思和先生也是给出了一些自己的见解。
2.书籍感悟
尽管有关于三者的比较,但实际上本书给我最大的感觉还是知识分子的传承。
陈思和先生最有名的著作大概是《巴金传》了,他也师承贾植芳先生。巴金和贾植芳先生都有种不屈不饶的韧性,两者也同时兼具者广场型和岗位型的取向。
巴金先生早年受到无政府主义的影响,后来通过文学创作和编辑工作来实践理想,他通过文学来表达政治情绪,批判旧社会,同时也出版社的工作中,实践自己的岗位意识。而贾植芳先生更是四次入狱,但一生笔耕不缀,专于中国现代文学和比较文学。著有《近代中国经济社会》《贾植芳小说选》《外来思潮和理论对中国现代文学影响》,译有《俄国文研究》等。
可以说,两者都是知识分子通过文学创作、教育、出版等多种形式来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进步的代表。正如他学生所言,“思和老师从贾植芳先生身上学到怎么做自觉的知识分子,在巴金先生身上学到信仰和理想的重要,又因认识巴金而结识了毕修勺、吴朗西先生,在这些人身上学到践行理想。他让我懂得,哪怕安于平凡的人生,也可以做出理想的业绩。”
而作为一本讲话集,《从广场到岗位》的语言通俗易懂,陈思和先生也始终把对社会的关怀作为一种知识分子的责任。
在他看来,知识分子应该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好自己的专业工作,并且能超越岗位,对社会公共事务有所担当,这样现代社会才能朝着理性和理想的方向慢慢地发展。
这使我联想到现在的专家,之所以专家被网友戏称为砖家,大概是因为其对社会公共事务的探讨,超越了岗位的能力。陈思和先生说,现在的社会,不仅有层出不穷的技术,还有时刻变化的国际局势,全球化经济、互联网、人工智能、国际冲突,哪一个单拎出来都是一门复杂的学问,因此必须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储备,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而另一方面,知识分子也应该坚守岗位意识和人文精神,不能明明学的是历史,你却要在科技方面发表观点,知识分子应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与社会的发展需求相结合,同时也要始终坚持为弱势群体发声。
3.书籍推荐
总体来说,《从广场到岗位》既是一部回想录,也是一本理想书。在书中,陈思和先生反复提到自己的一篇小文,1993年发表在《上海文学》上的《当代知识分子的价值规范》。在他看来,即使20多年过去了,我们依然不能忘了知识分子应有的担当和人格。非常推荐喜欢中国文学史的朋友阅读。
爱折腾的老狐狸
校验提示文案
爱折腾的老狐狸
校验提示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