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柔的文字,治愈城市的焦虑心灵
“本土所长的不起眼的野果,除颜色与滋味外,其动人处更在于人们看到它们时油然而生的亲切和喜悦之情,那正是孩子们从小一次次地去寻找、采摘和品尝野果过程中所培育出的感情,蕴含着对一方土地出产的了解与熟稔。”
正值从家乡回来的第二天,读到沈书枝的《月亮出来》这本书,有种“他乡遇故知”的触动。
那些儿时的往事,经由作者的笔触,一点一点变得鲜活起来。我也曾去漫山遍野闲逛过,我也曾耐心地跟着玩伴在山间寻找和品尝过野果,我也曾帮家里拣过柴火、并以感觉到为家里出了一份力而感到高兴过,我也曾跟在母亲身后看她做节日才能有的吃食,我也曾……
沈书枝的儿时农村生活,看似遥远却又那么熟悉。我却一再令自己忘却,尽量不去提起回忆起,因为那段灰暗的时光苦到令人害怕,也让身处城市中的现在的我羞赧——一种莫名的不想被人看到过去的局促。或许,我在逃避吧。
所以更加佩服作者的真实与坦诚。
那是根植于骨子里的无法摆脱的东西,那是成长,那是变化。现在的自己是从那时的自己变化而来。如果否定那时,该如何应对现在?或许,作者就是出于这样一种心理,才会坦然面对那段时光,并诉诸笔端,令自己直面过去,同时理解过去,才能最终通往自身。
她不矫饰,她极致坦诚。就连写到自己的父母,也是将她眼中看到的最本真的感受写了出来,看完后发现原来自己的父母多少也跟她笔下的父母类似,自己家乡的邻里也跟她笔下的邻里接近,这是不加粉饰后能够让人深切感受到的原始的乡野气息。
“看着这一小片天地中悄然变化的情状,或是遇到我感觉伤心的事时,我常常感到这种自身与家园之间的悬置,那即是我会回到这里,在这其中感到我已经成为一个不属于这里的人,虽然这感觉并非无时无刻。”
是的,每次回去都感觉自己格格不入,再也无法融入这个生活了十几年的地方,可我依然会有机会就回去。这种时常冲击着自己的想法,是那些从小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永远无法理解的。
作者的文字太有力量又太治愈人心了。她将那些在农村才会吃到的食物写得那么美好,又将乡愁写得那么浓郁得恰到好处,笔尖流淌着浓浓的烟火人情,很能抚慰一颗在城市生活的焦躁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