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台135格式胶片相机怎么选?

2022-09-29 21:05:37 4点赞 16收藏 8评论

之前写过一篇中画幅胶片相机的:

这次说说135格式胶片相机怎么选。

本文的所有内容(尤其是推荐机型)均以实用角度出发,不考虑收藏、升值价值。

能不买就不买

除了上世纪80年代后期随科技飞速发展逐渐开始流行起来的自动对焦、过卷、回卷工程塑料质感的胶片相机以外,在更早前的几十年间胶片相机更多的是纯手动模式的,手动对焦、手动设置光圈值、快门值。对于习惯了数码相机替我搞定一切的人来说,从技术层面,胶片相机的上手就存在一定的难度。以我个人为例,在玩胶片以前,我自认为还是懂一些数码相机配置和一些摄影基本常识的,比如下面这些在玩胶片以前拍的照片:

然而即便有一定的摄影基础,在玩胶片的头5卷左右,基本每卷有一半的照片是废的。主要问题就集中在:测光太随意,构图太随意,而这些在数码时代根本不需要纠结的问题,拍raw格式后期都能修正回来;快门太随意,浪费快门在一些自己都没有想明白拍摄意义的景物上,而这在数码时代也是不需要纠结的问题,单次快门的成本可以忽略不计。

除了技术层面的门槛,还有经济层面的。仅仅拍135-36画幅一卷,胶卷、冲洗、扫描加归档就要花差不多100块钱。我2021年一年光是胶卷、自冲洗、归档就花了一台索尼A7C的钱。我要是不花这钱当时买了台索尼A7C现在卖掉,没准还能赚点儿。

而且最近这几年胶片摄影是国外异常火热,国内基本没有关注,相应的二手胶片相机市场价格也水涨船高,这就导致了无论买什么,你都可能为这股刮不到自己的热度买单。比如我在19年买的第一台135胶片单反Olympus OM-4Ti钛合金版当时市场价也就不到1000元,现在同等成色的要3000元以上了。

所以在技术门槛和经济门槛的双重压力下,能不买胶片相机就不买,玩玩数码相机就够了。除非,你自己能清楚地想明白下面一个问题。

为什么还拍胶片呢?

要想明白这个问题,就要从不要拍胶片的角度作为讨论的出发点。

追求与众不同?

胶片拍摄确实无论从过程还是结果来讲,都与数码相机的体验不同,但是如果单纯为了不同而不同,这样缺少动机、动力的入坑,最后很容易浅尝辄止。

喜欢胶片的出片质感/颗粒感?

不仅仅是你喜欢,好莱坞也对胶片质感趋之若鹜。现在仍然会直接胶片摄影机拍摄,或通过在特殊设备上将数码影像完成品翻拍到胶片上,然后再冲洗、扫描,或更简单点直接在数码影像完成品上添加一个真实的胶片涂层,等等,以降低现代镜头锐度过高,过于真实的表现,和达到传统电影的颗粒质感。这也是为什么你在电影院里看到《复联无限战争》有种你印象中的电影的视觉艺术美感,而之后发行的《复联无限战争》(去颗粒)4K蓝光版本清晰地有种看宽屏网红直播一样的错觉。

如果是用富士APS-C微单X-Trans III CMOS传感器或之后的机型,机身就自带颗粒效果了:

富士胶片的色彩科学|Cameras|FUJIFILMXSeries&GFX-中国FUJIFILM X Series & GFX – Global official site.fujifilm-x.com去看看

配合机身自带的胶片模拟,虽然不能说完全取代体验胶片的出片质感/颗粒感,但我觉得结果上可以实现80%的满足,而且还免去了胶片冲洗、扫描的繁琐:

如果对富士微单的机型不感冒,任何数码相机拍摄raw格式后,也可以后期在Lightroom或类似的数码后期软件中添加颗粒效果去模拟胶片的出片质感。

Lightroom 颗粒效果helpx.adobe.com去看看

喜欢胶片相机手动的慢节奏?

那也大可不必玩胶片相机,买个转接环在数码微单上也能够体验到相同的乐趣:

如果这些还不够劝退,那接下来就是这篇文章的重点了。

旁轴vs单反vs卡片机

大体上135格式胶片相机也就可以分为这么几类:旁轴、单反和卡片机。

如果按照快门类型进行分类的话会很迷惑,比如像Topcon Unirex EE(很惭愧,这台机器买来很久了还没有用过)这种,它有反光板,但是没有焦平面快门,而是在反光板前加了个leaf shutter(说过很多次了,镜间快门这个翻译很不准确),类似于中画幅的Bronica ETR系列相机。按照取景方式的不同进行分类就比较简单一些。

第一台135格式胶片相机怎么选?

当然仅仅这么几个类别也不够严谨,因为早期确实出现过135格式胶片双反相机,但是那都是极其小众并且迅速被市场否定并淘汰的产品。

这里还有一个极端特例需要排除:Leica。如果你考虑买Leica,这篇文章说什么对你的意义已经不大了。

我强烈推荐旁轴,135格式胶片旁轴相机非常好玩。

可以按照流行程度不严谨的划分为:德系旁轴、俄系旁轴、日系旁轴和日系不可换镜头旁轴。

德系旁轴以始于1932年的Contax RF系列为代表(说过了,这里不讨论Leica),配以Carl Zeiss Jena和Carl Zeiss Oberkochen为代表的一众优先镜头。Nikon也于1946年基于Contax旁轴卡口发布了自己的Nikon S系列,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因卡口设计存在略微不同,长焦镜头并不可互换。很遗憾,这一个系列的机器我还没有机会使用过,留下个空白格之后补上。

俄系相机,不仅限于旁轴,简单概括就是二战胜利后,德国有啥我也有,Contax RF?有!Leica LTM?有!M42?有!由KMZ、Lomo、Kiev、FED和MMZ5大工厂统治下的苏联的相机制造业甚至在当时是仅次于日本的全球第二。而这之中,旁轴以FED抄Leica LTM和Kiev抄Contax为主。俄系相机型号众多,小变种众多,但是用料、做工一般,而且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基本没有什么设计上的创新可言,一个1950年代和一个1980年代的两台俄系同系列相机放到一起的话,甚至很难发现有什么除了外观之外的区别。所以,跟其他类别的比起来价格会非常便宜,且因为保有量巨大,价格相对稳定。

日系旁轴除了上面一笔带过的Nikon S系列之外,就要数Canon LTM系列了。Canon LTM系列(1933-1968)有着众多机型和丰富的镜头群。canonrangefinder.org网站有着非常详尽的介绍。这里重点推荐Canon 7,有着不输于Leica M3体验的、硕大的0.8倍放大的取景器,有35mm、50mm,135mm和80mm/100mm的独立线框可以选择。并且Canon 7和之后的稀有Canon 7s是唯二可以使用佳能梦之境的机身。

单独把日系不可换镜头旁轴列出来是因为保有量太大了。国内甚至编出了旁轴7剑这样的名号,还有新7剑和老7剑的说法。我没有全都用过,也有好多试机了还没发布文章的,都在穷人徕卡与徕卡的专题里。所以没法给出特别具体的推荐,但是遵循一个原则,就是一定要选有不依赖电子控制的全手动曝光模式的机型(电池只负责测光表),这样即便不可修复的电子元件损害了,还是能全手动曝光模式下继续使用。比如新7剑里提到的Yashica Electro 35为全电子控制,我就没法推荐,因为我手里就有7台但是过半有电子线路问题只能杀机取镜,即便没问题的也都得自行修复常见的POD问题。

在已经使用过的日系不可换镜头旁轴相机当中,值得推荐的是Olympus 35SPn。

我强烈推荐单反,135格式手动胶片单反相机非常好玩。

虽然最早的135格式胶片单反相机是于1936年Ihagee Kine的Exakta,经过近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后这个领域可以说被日系统治了。按照品牌逐一展开(再次强调,我只介绍自己使用过的,可能与你其他地方看到的其它推荐存在差异)。这里135格式胶片单反相机只谈手动机型,喜欢自动对焦的往下看卡片机就好了。

(Asahi) Pentax M42 & K

M42螺纹口最早于1949年被东德厂商VEB Zeiss Ikon使用在135格式胶片单反相机上,之后被众多德系、俄系及及日系厂商采用,像Olympus、Yashica、Fujica、Mamiya和Asahi Pentax等一众日本相机制造商均发布过M42口的相机及镜头,但Asahi Pentax在1957年至1976年间,依靠创新、品质和价格可以说主宰了M42口的消费级相机市场。

虽然在最后期的Asahi Pentax Spotmatic F机型上可以实现全开光圈测光了(限制条件是必须使用SMC Takumar标识的镜头),但是我想要稍微推荐的是Asahi Pentax SV。从实用角度讲,Asahi Pentax SV这就是没有内置测光表的Asahi Pentax Spotmatic。

需要提醒的是不仅是Asahi Pentax M42螺纹口时期的机器,包括之后Pentax K卡口的机械快门机器,因第一幕帘快门和第二幕帘快门均设计为依靠弹簧张力复位,很容易在长时间未保养的状态下失去快门的精准度,尤其是最高速快门1/1000th秒容易出现shutter capping(第一幕帘快门在未完成行程前第二幕帘快门已经出发,导致画幅部分曝光不足,拍摄到胶片上的效果就是横向一半左右的画幅为全黑。)。

1975年,Pentax(公司改了名字,去掉了Asahi,你可别搞笑,这个Asahi跟知名酒水厂商没有任何关系)放弃M42螺纹口,改为K卡口。理论上应该延续消费级相机市场的辉煌,甚至史无前例的推出了专业级相机Pentax LX,但是半路杀出个程咬金。

K卡口里,K系列的机身都不错,尤其推荐的是Pentax KX,维持了Pentax一贯的优良做工。K1000不推荐,价格奇高还没有景深预览。从M系列开始,包括M系列都不推荐,金属用料薄如锡纸,用手都能按出坑。

Olympus OM

Olympus:没错,我就是那个程咬金。Olympus在进军市场后,非常短暂的尝试了M42口便在传奇设计师Yoshihisa Maitani的带领下于1972年发布了改变了整个135格式胶片单反相机消费级市场的OM系列。这个系列我使用的比较多,最为推荐的是OM-1(纯机械快门)和OM-2S/SP(电子驱动快门并提供一档机械快门)(抱歉,OM-2S/SP的试机卷在冲洗排队中,暂时还没有发文)。

购买OM-1需要注意,确保取景器棱镜没有腐蚀,并且已经开过机顶清理过引起腐蚀的遮光棉(实际上是遮光棉的胶对棱镜的反射涂层产生了腐蚀);最好已经改过电压可以使用1.5V的LR44/SR44电池。

OM-2不推荐(与前文推荐的不同,以这次为准),因为不提供单独一档的机械快门,电池没电了机器就完全不能用了。OM-10/20/30/40同理。

OM-4不推荐,因为相比OM2强在了复杂的测光系统,但是实际使用当中这个系统反而是个累赘。

OM-3奇货可居,主要是收藏品,高昂的价格已经让它失去了实用价值。

Nikon F

这还有啥说的,从1959年第一台135格式胶片单反相机开始,这个F卡口就没有换过。到2018年Nikon从单反相机市场转型无反相机市场,直到今年还没有完全停产干净。所以当Nikon为无反相机发布了夸张的55mm直径的Z卡口的时候,你就知道Nikon这几年吃了多少苦水不想再在这上面吃亏了。

在Nikon横跨专业级、专业消费级和消费级的众多135格式胶片单反相机中,我重点推荐Nikon FM,纯机械、金属快门,Nikon F口的镜头只要是有光圈环的它都能用。

电子驱动快门的Nikon F3也是可以使用Nikon F口所有非电子触电的镜头:

Konica AR

Konica AR系列的镜头普遍素质出众,但是感觉Konica从来没弄明白什么样的机身受欢迎,AR系列的机身基本都用过了,没有一个靠谱的,要么太笨重,要么太塑料。Konica Auto-Reflex理论上可玩性应该很高,我所知道的唯一一台可以在135格式全幅和半格之间切换的相机,可惜我这台过卷卡死,两年前拆了一半就放箱底里。机器不推荐,感兴趣的可以到我的文章列表里找我试机过的文章。

Mamiya

Mamiya M42口并没有什么大的市场反响,也许是Mamiya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中画幅上,但仍然可以在Mamiya机器上看到一些创新的设计,比如DTL(Dual Through the Lens)系列上点测光、全局测光双测光系统,又或是DSX系列上的全开光圈测光。Mamiya品牌的我只用过一个MSX 1000,不是不想多试几台,实在是保有量太低很难遇到。

Fujica

Fujica在M42螺纹口时期的机器使用了过多的纤细弹簧卡位,基本上坏了就修不好了。而改为X卡口后,只是换汤不换药,机械结构并没有重新设计。并且机器的用料并不如同时期的友商。跟Konica一样,Fujica白瞎了那EBC镜头上的神级镀膜了。机器不推荐,感兴趣的可以到我的文章列表里找我试机过的文章。

Minolta

Minolta机器我用的不多,Minolta SR系列有着最诡异的快门计时模块(TV string)设计,我拆了一台,快门速度全乱了。

SR系列之后的XE稍微值得一推,再之后的XD系列就不值得了:

Minolta的电路稳定性是出了名的差,但是它出名的机器又都是电子驱动的。

Canon FL/FD

待续,居然一个也没有用过,这段内容留着以后补上吧。惭愧。但是我确实有几枚Canon FD的镜头,必须吐槽一下这个卡钳口真的是过度设计,拆卸维修太麻烦。

我强烈推荐卡片机,135格式胶片卡片机非常好玩。

这里不讨论奢侈品一级的卡片机了,比如Contax T2或是文章标图里我刚收的这台Nikon 35Ti。跟Leica一个道理,你如果有意向这些这些卡片机,也大概率不回来看这篇文章。

卡片机众多,买Olympus Mju系列就对了,就这么简单。

我都想象不到一个卡片变焦镜头可以锐度这么高:

终于写完了

这上面的内容肯定不全,一篇文章想要写满整个胶片相机史显然是痴人说梦。我还有很多用过的胶片相机在张大妈上写了文章,但是这篇里提也没有提到。

这上面的内容肯定也不完全合你的胃口,如果接触、了解过胶片相机的话,欢迎留言交流。

我甚至觉得这么这么干巴巴的内容一点儿意思都没有,最有趣的探讨是要么随意拿出来两台胶片相机,做优缺点对比;要么列出一个具体需求去有的放矢地找最合适的胶片相机。

其实每款胶片相机都挺值的玩味的,尤其是在胶片相机发展的黄金时期,我们因为大部分人生活在温饱线以下而被彻底排除在了几乎整个市场之外。现在把玩胶片机,恍惚有种找寻逝去记忆的错觉:这东西明明很早以前就有了,但是我这辈子从来没见过。

现在真的不是玩胶片相机的好时候,物价飞涨。顺手查了下某宝,吓了一跳,当初我买Nikon FM2只花了450元,Olympus 4Ti才550元,Olympus Mju-II卡片机也才300元,Yashica electro 35 GT要350元。。。

作者声明本文无利益相关,欢迎值友理性交流,和谐讨论~

展开 收起

Nikon 尼康 Z8 全画幅 微单相机 黑色 单机身

Nikon 尼康 Z8 全画幅 微单相机 黑色 单机身

25019元起

SONY 索尼 ZV-E10 APS-C画幅 微单相机

SONY 索尼 ZV-E10 APS-C画幅 微单相机

3999元起

FUJIFILM 富士 X100VI APS画幅 数码相机(23mm、F2)

FUJIFILM 富士 X100VI APS画幅 数码相机(23mm、F2)

11390元起

Nikon 尼康 Z30 半画幅微单相机 16-50mm 套机

Nikon 尼康 Z30 半画幅微单相机 16-50mm 套机

4635.05元起

FUJIFILM 富士 X100VI 数码相机 90周年限量版

FUJIFILM 富士 X100VI 数码相机 90周年限量版

暂无报价

SONY 索尼 Alpha 7C II 全画幅 微单相机

SONY 索尼 Alpha 7C II 全画幅 微单相机

13169元起

SONY 索尼 Alpha 6700 APS-C画幅 微单相机 黑色 单机身

SONY 索尼 Alpha 6700 APS-C画幅 微单相机 黑色 单机身

9214.05元起

FUJIFILM 富士 拍立得mini通用相纸 白边相纸 40张

FUJIFILM 富士 拍立得mini通用相纸 白边相纸 40张

暂无报价

FUJIFILM 富士 instax mini12 拍立得相机

FUJIFILM 富士 instax mini12 拍立得相机

563.35元起

SONY 索尼 ZV-1F 数码相机 Vlog/4K视频/美肤拍摄/学生入门/超广角 ZV1F 白色

SONY 索尼 ZV-1F 数码相机 Vlog/4K视频/美肤拍摄/学生入门/超广角 ZV1F 白色

3099元起

SONY 索尼 Alpha 7 IV A7M4 全画幅 微单相机 黑色 单机身

SONY 索尼 Alpha 7 IV A7M4 全画幅 微单相机 黑色 单机身

14758元起

SONY 索尼 Alpha 6400 APS-C画幅 微单相机

SONY 索尼 Alpha 6400 APS-C画幅 微单相机

5994元起

SONY 索尼 Alpha 7 IV A7M4全画幅微单数码相机 7M4

SONY 索尼 Alpha 7 IV A7M4全画幅微单数码相机 7M4

14699元起

SONY 索尼 Alpha9III A9M3新一代速度全画幅微单相机 A9M3 单机身 标配

SONY 索尼 Alpha9III A9M3新一代速度全画幅微单相机 A9M3 单机身 标配

44999元起

SONY 索尼 Alpha 7R V (A7RM5)全画幅无反相机 单机身

SONY 索尼 Alpha 7R V (A7RM5)全画幅无反相机 单机身

22609.05元起

Nikon 尼康 Zf 全画幅 微单相机

Nikon 尼康 Zf 全画幅 微单相机

13799元起
8评论

  • 精彩
  • 最新
提示信息

取消
确认
评论举报

相关好价推荐
查看更多好价

相关文章推荐

更多精彩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16
扫一下,分享更方便,购买更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