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这是我第一次读王小波
春节在家还是看了几本书的,再次感觉文学书读得实在是太少……连比较的能力都没有,就……且写着吧……
一、《秀才的手表》(后浪·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袁哲生著,10.7万字,3篇,242页
闽南方言写就的作品(对我而言,闽南方言非常新鲜与有趣),各种词语都注有解释,没有多少阅读难度(当然,如果这个解释放到各页下面就好了,集中在最后的安排方式实在是太不方便了)
这本书其实是一个三篇短篇小说的集子,三篇的主题不同,但是主题却很连贯,讲述在一个叫“烧水沟”的地方发生的关于成长的故事。
而另一个共性,则是从书中传达出来的无处不在的忧伤与寂寥。
第一篇就叫《秀才的手表》,整个村子里就只有秀才有一块手表,于是秀才就和别人不一样了,他认为世间中的事情就像黄历上记载的一样,是按照精确的时间在进行的,但是没有戴上手表的人却不这么认为。对他们而言,谁知道下一分钟会发生什么事情呢?“我”与秀才进行交流,我们讨论邮差什么时候来,“我”的外公也买了块手表,发现外公也变了,而不断寄信的秀才,则不知道什么时候去世了……而“我”也知道了“我们每个人身体里面本来就有一只手表,只要让自己安静下来,就可以清楚地听见那些“滴答滴答”的声音正在毫不迟疑地向前狂奔着。”
第二篇是一段段拼起来的故事,有点像烧水沟的群像,有乞丐头子,牧师,同伴……这里是烧水沟,这里是小村庄,这里是一场迷幻的梦。
第三篇则来了一个新人物,所谓的时计鬼,以及吴西郎,这是一个有关时间的畅想与校园生活的故事。
除了“烧水沟”以及浓郁的台湾方言和风土之外,袁哲生在书中表现出的忧伤与寂寥,则令我印象深刻,书中几乎没有什么跌宕起伏的剧情,在烧水沟这样一个几乎不受外界影响的村子,时间,几乎停滞了。
相关作品:《寂寞的游戏》《猴子·罗汉池》
二、《四书章句集注》(新编诸子集成·中华书局)
朱熹撰,27万字,4部分,395页
首先声明全书繁体竖排,对这个版式不适应的就先不要尝试这本书了,人生苦短,就别难为自己了
这是我第一次看整体的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如果说之前看过钱穆先生的《论语新解》算是能对《论语》进行些比较的话,那么《大学》《中庸》和《孟子》就算是打开新世界的大门了。
在点校说明里,中华书局说得非常清楚,四书这个说法来自朱熹,他认为从《大学》到《中庸》《论语》再到《孟子》就是儒家的一个延续,而二程(程颐、程颢)和自己就是这个延续的继续(我在这里有一大堆槽想吐),于是乎,《大学》《中庸》的注释就是“章句”,而《论语》和《孟子》就用了二程及其弟子的说法,就是“集注”,所以这本书就是“四书章句集注”。
整本书还是非常有意思和有特色的,试着举几个例子。
首先,这里的注释是带注音的。全书开篇即是《大学》,所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的解释一开篇就是:“程子曰:“亲,当作新””作为一句大家都很熟悉的话,这里解释了我一直以来的疑问,因为这个“亲民”在这里实在是不顺畅,但是如果读作“新民”那一切都顺了。其次,是对这句话的解释方式上,这种注绝不是翻译,所谓“六经注我,我注六经”,朱熹和二程的所谓“注”比那些翻译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就用“明德”的解释为例:“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有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对于为什么需要“明德”,以及整个过程中的“有教无类”在注解的同时,暗含的是注解者自己的学术观点。
《大学》其实是《礼记》的一部分,非常之短,也非常之好看,而且我觉得也是有意义的,阐释了在儒家传统中,一个人应该如何学习与认知,而且不是那种所谓“守旧”的感觉,在修身,齐家的道理中,展示了一个儒家心目中的人,应该如何学习与思考,应该如何与人相处,并且更重要的是,并没有困于旧的思想,而是“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中庸》其实也不长(《大学》加《中庸》一共占了这本书10%的篇幅,论语占了40%,而《孟子》就絮絮叨叨占了一半)。《中庸》一开篇就展示了这个词是如何被后人误用的……“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看到心法这个词我就想多了……)”,《中庸》确实是心法,因为确实是不大好读,毕竟《中庸》讲述的是人性与天性……
《论语》就比较简单了,毕竟之前看过《论语新解》(钱穆作品),相较简体横排的《论语新解》,换一个人以及换一种版式,以及换一种解释手段的感觉,真的是全新的,《论语》中有很多的章节其实是孔子行迹的记录(与卫灵公、齐景公、弟子以及周游列国……)于是二程和朱熹的注解中带有大量的地名解释,名词解释,全文的注解内容则是对重点字和重点词的解释。《论语》的内容其实都很熟悉,儒家对一个人的为人处世的方方面面的伦理要求。
《孟子》其实远不如《论语》好读,如果说《论语》更多的是在要求个人,《孟子》则是在贩卖(我不喜欢《孟子》,就用这个词吧)儒家的一种理想,想想孟子身处的那个时代,贩卖这些“田园牧歌式”的理想,是不是就有点违背那句“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呢?
当然,不论同意与否,这本书还是要比那些把儒家熬成鸡汤的所谓“解释”与“全集”来得硬核与好看,对于这篇评价,其实也是一个“六经注我,我注六经”的内容,在我记述我对于四书的看法和认知的时候,其实记述的是我自己对于更多东西的看法与认知,记录书只是一面镜子罢了。
不过,不得不承认,四书里面流传最广的,还真就是四本书里面写得最好的那些……
嗯,另外就是,是时候搞本《诗经》读读了。感觉好美。
相关阅读:《礼记》《诗经》(以下均为中华的版本,让野鸡古籍出版商去死~)
三、《黄金时代》(新经典·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王小波著,13.1万字,3篇,235页
依然是短篇小说集,非常坦诚,非常明白,非常直观地描写了云雨之事。
这是我第一次看王小波的书,确实很有意思,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不是那种刻意雕琢的气质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随意与才情。
描绘的场景具有生活气息,感觉就像是一个满身才情的人在身边晃悠,然后说出那些话来,不论是在云南,还是在北京,不论是乡村,还是城市,不论是在山上的小屋里还是平原的学校里,体会这种肆意流淌的才气,是读这本书最幸福的事情。
记得还有几本王小波的书,会看的~
相关阅读:《黑铁时代》《白银时代》(个人觉得新经典的版本做得还是挺用心的)
四、《帝国权威的档案》(国际文化版图研究文库·商务印书馆)
安德鲁·N·鲁宾 著,5章,319页
讲述冷战中西方阵营是如何进行宣传(文学宣传)并重新塑造世界文学版图以及美国是怎么在这个过程中拿到文学的评价权的。
整本书翻译得还可以,只能说还可以,比汉译的古朴风可接受程度高一些
二战后的美国拿下了大众文化的市场,但是美国需要拿下更多文化领域才能让自己的霸权稳定下来,美国通过“控制和管理”世界文学的方式,实现了这个目的。
作者从奥威尔(没错,就是那个乔治·奥威尔)的一份名单开始,通过档案的整理(其实这个档案整理就有点像吃瓜的过程……瓜蔓上一个接一个的瓜……)发现:有一些作家的作品可以获得他们想不到的知名度以及辨识度,并且他们的身份也被推崇为世界性的作家,但是有一些作家则没有这个待遇,他们的作品得不到翻译进而在世界的版图被边缘化——那怕他在本国有着比那些世界性作家更好的评价,也更优秀,但他们在世界上就是没有名声可言。
控制的手段非常简单,翻译以及评奖,而这些的最终效果是什么呢?
对一个国家的想象和认知不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塑造而来的么?
三月份可以说是既跟着作者又跟着学科的一个专题
托马斯·索维尔与经济学
1、《知识分子与社会》(中信出版社)
2、《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现实应用篇》(后浪·江西人民出版社)
3、《人类活动中的理性》(国富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4、《经济学的著名寓言》(国富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河边有只象
校验提示文案
anfa
校验提示文案
莫泊鱼
校验提示文案
我很烦
校验提示文案
小黄几
校验提示文案
爱喷盐汽水
校验提示文案
二愣子老妖
校验提示文案
oudiice
记得我第一次看王小波,只记住了那些云雨
校验提示文案
晨峰星映碧水流
校验提示文案
值友5824167525
校验提示文案
银月光
校验提示文案
熱心_市民
校验提示文案
小冰香
校验提示文案
oudiice
记得我第一次看王小波,只记住了那些云雨
校验提示文案
小冰香
校验提示文案
熱心_市民
校验提示文案
二愣子老妖
校验提示文案
爱喷盐汽水
校验提示文案
小黄几
校验提示文案
银月光
校验提示文案
我很烦
校验提示文案
莫泊鱼
校验提示文案
值友5824167525
校验提示文案
晨峰星映碧水流
校验提示文案
anfa
校验提示文案
河边有只象
校验提示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