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蔽的快拍师——理光双反 Ricohflex dia L
小编注:此篇文章来自#原创新人#激励计划,新人发文前三篇文章,篇篇额外奖励50金币。参加超级新人计划活动,新人发文即可瓜分10万金币,周边好礼达标就有,邀新任务奖励无上限,点击查看活动详情
理光双反的抓拍设计
这款相机的全名是Ricohflex Dia L,一款6x6 画幅的双反相机,由理光公司于1957年在日本制造。出口国外的同一款相机名为Ricoh Diacord L。这种相机有前后3种不同的铭牌标识:Ricoh Dia、Ricoh Diacord或Ricohflex。Ricohflex Dia L测光机应属于理光双反的后期版本,它的测光模式与美能达autocord测光机型上的一样。在胶片党的认知中,理光双反的名气远不如美能达minolta Autocord系列,它的持有量应该也不太多。而作为上世纪日系光学大厂的理光,至今依然有可圈可点的便携GR系列数字机,而它的双反实力究竟如何是本文所要探讨的内容。首先是机器的基本参数,采用80mm天塞结构的 Rikenon镜头,这款镜头的实拍效果令人惊讶,对焦系统的设计是这款双反最为特殊之处,它的精妙构思使它具备了可以迅速抓拍的便利,这一点和日系双反名宿美能达、奥林帕斯、东京光学、雅西卡都不同,甚至与德系禄来、蔡司依康双反也不一样。在实际拍摄中,会感到这种对焦设计的强大优势,在细微控制对焦的同时根据所需瞬间按下快门,使抓拍在双反上更容易实现,同时双手的配合非常顺畅。
画幅:6x6 120相机
取景镜头:Ricoh f 3.2/80mm-3组3片
拍摄镜头:Rikenon f 3.5/80mm-3组4片(天塞结构)
快门:Seikosha MXL,速度1-1/500秒+B
曝光:内置非耦合曝光的测光系统
对焦:摇杆手动对焦(非常特殊的设计,后面要详述)
尺寸:77mm x 207mm x 101mm
重量:1010克
理光双反的型号
理光最初的Diacord型号(又称Ricohflex Dia)以及Diacord G和L以及Ricohmatic 225,都使用铸铝机身和旋钮对焦模式,而Ricohflex Dia L机型,革命性的在前面板左右两侧设计了杠杆(在Diacord G说明书中称为“双杠杆对焦系统”DUO-lever focusing)。使用了更好的快门系统:精工的Seikosha-Mxl,速度更快:B门+1-1/500(L和225机型)。Dia中的透镜为3组设计(AFAIK),一些Diacord G具有3组Riconar镜头。后来的G以及L和225都采用了备受推崇的Rikenon (天塞结构)镜头,从拍摄来看,Rikenon的表现令人满意。早期的Diacord型号仍然使用单独快门和旋钮对焦模式,所有型号都实现自动停片,因此不需要红窗。所有型号均可以拍摄120胶片:12张6x6厘米的图像。有些型号有一个插件(称为Ricohkin或适配器),允许在35毫米胶片上拍摄纵向照片。超级Ricohflex有几个版本。另外还有一些型号,如Super44(4×4规格),可以拍摄127格式的胶卷,今天已经很难找到这种胶卷了。
外观展示
机器的手感不错,有分量,体现出当时做工扎实的风格,比禄来稍稍重一点。上世纪50年代以来的日系双反大厂的做工其实都很好,分量做工更扎实的还有奥林帕斯的F2.8双反,美能达的Autocord属于适中,但它的铸铝对焦杆易断,在多年后的今天已经显现出来,这些机器有机会再做深入的讨论。理光Ricohflex Dia L做工很不错,使用率最高的对焦双杠杆材料目测是钢,很扎实,不大的机器很压手,体现出当时一线大厂应有的品质。前面说过之所以理光Ricohflex Dia L吸引我,是因为它的对焦系统,两个大拇指负责对焦,右手食指负责快门按钮,效率极高。其他双反,无论是采用旋钮对焦或者是美能达autocord的下单拨杆调焦,都很难在对焦过程之中同时兼顾快门,一般是分成两个步骤,即首先对焦,然后是按下快门,这在拍摄运动场景或抓拍的时候肯定难以应付。虽然手动对焦的双反是无法像135AF对焦机器一样迅速的把握时机,然而理光Ricohflex Dia L的双摇杆对焦在设计之时,应该考虑到了双反相机的快拍问题,左右摇杆和快门构成了一个“三位一体”,把对焦与拍摄两个步骤合二为一,在双反系统之中最大限度的实现了对焦速度的提升,也算是十分机巧。
实拍样片之黑白(black&white)
用Ricohflex Dia L 拍摄了一些黑白与反转片,黑白是用柯达Kodak TMAX 100,随身拍摄都手持,没用脚架,用D76自洗,可以看到底片上暗部区域的细节很不错,天空之中的云层亦有表现,除了胶片的宽容度好之外,镜头本身的解像力也发挥了优势。Ricohflex Dia L的片子总有一种不可名状的诗意,既抒情,又有些淡淡的忧郁,老镜特有的味道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清楚,不仅是理光双反,也是现在社会重回胶片的某种心理呼应,当我在胶片店看到来来往往,各种年纪、不同肤色的人都在积极地购买各种型号的胶卷时,就更加理解其中的意义。当然,胶卷价格持续非理性激增,从长远角度来说实际上在碾压胶片族十分有限的积蓄,这个话题大家都有共识,为了期待的色彩和美丽只好节衣缩食。扫描均是爱普生GT-X980
2020年底的福州路,美丽的夕阳 Kodak TMAX 100+黄镜
实拍样片之反转(Reversal film)
负片很少进入我的拍摄候选,主要的原因是看到反转片之后的震撼。自此,拍摄习惯就以反转片作为彩色胶片的主要方式,理光在黑白影调方面的实力是否能在反转上呈现出来?富士维尔维亚的色彩比较鲜艳,直接观看底片的效果最好,网络压缩之后无法和原底片相比,反转原片的细节不错。之所以用过期卷是因为囤积了不少卷,但是平日并没有很多时间去拍,渐渐新鲜胶卷一点点的过期了,不过影响并不很大,除了维尔维亚有时候冲洗后会呈现出品色外。记录生活是随身机器的一项主要工作,多数人的日常生活都不会有多么大波澜起伏,所行所见,可入镜眼。多年以来无论到哪里,都会带至少一部胶片机,多数是6×6双反,偶尔也带6×9机器,虽然更加小巧的135机器也有不少,但是底片之小在冲洗之后总带来遗憾,更大的4×5画幅十分不便携,中画幅就是最好选择,一机一镜足够记录。扫描均是爱普生GT-X980
一台相机,除了自身就是一部历史之外,它还可以继续记录历史:个人故事与社会发展。自达盖尔发明摄影术之后,影像与绘画一样成为人类描述自身的载体,彼得·伯克认为如果某样东西没有固定的特质,怎能写出它的历史?这就像用捕蝴蝶的网去捕捉云彩一样。赫伯特·巴特菲尔德和米歇尔·福柯都以不同的方式证明,所有的文化都面临这一问题。没有固定的特质更加对应人的情绪与感觉,很难以量化但却可以图像的形式呈现。对图像的理解与发现是拍摄者与相机之间的默契,理光Ricohflex Dia L是我众多记录生活的双反之一,它的设计体现在拍摄时能够观察并迅速的扑捉瞬间,像老友一般可靠平实,除了属于光学结构性能的指标一应具备之外,它的镜头具有迷人的内涵、色调深湛。当看着多年以来不断积累的照片,会发现相机的数据、性能已不重要,看到的是过去流逝的生活片段和记忆。

是明拍哦,无需偷拍
看到在地铁里用双反偷拍的照片,一下就脑补出东京日和的场景。
玛米亚的可换镜头系统非常好,但是巨无霸的体格和重量无法随身了。
玛米亚做了可换镜头很好,但是巨无霸,无法随身出街
Mamiya C系列的对焦也很舒服,就是太大太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