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古老智慧与现代科学的完美碰撞
昨天聊了一些中医的知识,咱们先简单回顾下:首先,中药一直在不断被验证;其次,中医穴位针灸目前已经验证;再次,类似经络的存在拓展了医学认知边界。而且中医体系下,对人体的认知、对疾病的治疗等一定程度上符合现代医学认知甚至拓展人类认知,所以我们也不应该盲目地闭眼否定中医。
而当我们打开了这个思路,那么你会发现,其实中医对于人类疾病的治疗有不少可以撷取之处,甚至可以和西医交相辉映,为我们解决疾病提供新的见解和思路。今天就从我们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说起。
01,心血管疾病
提到心血管疾病,估计你脑海里会跳出一系列名词组合,从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到动脉硬化、急性心梗、心律失常、心力衰竭……
图1心血管疾病现代医学对这些疾病有着非常详细的分类,比如高血压又分为原发性、继发性以及低压/高压 相对高低等一系列内容,当然也提出了一系列治疗应对策略,比如高血压药物就有上百种。
但是即便拥有如此多的药物,心血管疾病依然不断出现和发展,成为了人类健康的终极大敌,根据WHO统计,心血管疾病是人类死亡的头号原因,也是常见慢病的主要组成部分。
所以,如何应对这么复杂多样的心血管疾病也成为了医学上的重要命题。那么,如此多的心血管疾病,它们之间有没有关联呢?能否为心血管疾病提供一套系统性的干预手段而非总是单病防治呢?
02,西医中的心血管疾病
1991年,美国心脏病学专家Braunwald教授首次提出了“心血管事件链”(cardiovascular continuum)的概念,通过对诸多纷杂的心血管疾病进行分析和整理,他指出,心血管事件并不是并行的或者独立存在的,而是存在一条发展的过程。
最开始是机体诸多代谢指标出现异常,比如肥胖、高血糖、血脂异常、高血压等一系列代谢因素出现异常,而这也被后续概括统一综合为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而代谢综合征正是心血管事件链的源头。
图2心血管事件链代谢综合征如果没有得到及时干预,往往就会向着不好的方向发展,随后动脉硬化出现,易损斑块的出现和70%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有关,而进一步出现的急性心梗、心律失常乃至心力衰竭,直到死亡。
03,中医体系里的心血管疾病
作为对人类危害巨大的心血管事件,在我国同样也不例外。根据《柳叶刀》刊载的研究显示,心脑血管疾病是导致我国人死亡的主要原因,并且从古至今一直如此。那么,作为中国的传统医学,我们自然也会对心血管疾病有自己的关注点,比如典型的就是在中医体系里提到的脉络,也就是对应的现代医学中的血管等体系,而对于心血管事件,中医上有不少自己的理解,诸如《伤寒论》提到的“营卫不通,血凝不流”、《金匮要略》上记载的“血脉相传,壅塞不通”。
如果我们换一种现代的解说词,会发现,这些典籍里的关键词“凝一一塞一不通”其实和 “心血管事件链”概念有很好的对应。
图3“凝一一塞一不通”概念图“凝”和代谢综合征是对应的概念,就如高血糖、高血脂等倾向于血液系统的异常,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壅”的现象对应到动脉硬化等情形,“壅”发展下去就会出现“塞”,也就是我们提到的心梗,最终走向“不通”这种严重情形。
04,中西医结合
可以看到,在对于心血管疾病这种重大疾病上,中医和现代医学其实是交相辉映的,能够发现一些共通的问题,而这也给我们提出一种新思路,面对如今心血管病的单病种防治难题,中医这种一贯重视系统性干预治疗的体系能否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呢?
于是“中医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这个项目启动,研究人员将传统中医典籍以及中医现代的发展认知相结合,从理论、机制、临床三个方面开展了微血管病变研究,这也是现代中医药学术的原创性成果,而非单纯的故纸堆里寻章摘句。经过一系列研究,研究人员基于脉络营卫理论指出,应对心血管疾病,应该从“调其营卫”的源头开始干预。
那么,基于这套理论的源头调节是否可行呢?研究人员给出了相应的治疗策略并用现代医学检验体系进行了检验,结果如何呢?发表在《JAMA Internal Medicine》上的这篇名为“津力达对糖耐量异常合并多代谢紊乱人群的糖尿病预防效果——FOCUS随机临床试验”为我们提供了一些视角【1】。
05,基于以上理论的源头调节是否可行呢?
研究选择的是糖尿病作为切入点,糖问题可以说是代谢综合征的核心特征,代谢综合征患者往往伴有血糖调节异常、空腹血糖受损和糖耐量异常的现象,因此针对糖代谢异常也成为了应对代谢综合征的重要策略。
于是从2019年6月到2023年2月期间,在中国21个城市的35个中心进行了,研究选择了889名糖耐量受损和多种代谢异常的人,然后随机分成安慰剂组443人实验组442人,受试者在接受生活方式指导(包括饮食、运动等)的基础上,每天按照要求使用津力达组或安慰剂组。这种多中心、随机双盲循证研究也是公认的高质量医学临床研究。
结果发现,使用津力达的实验组在多项参数上均得到了缓解。比如,在糖尿病风险方面,实验组明显较低(hazard ratio, 0.59; 95% CI, 0.46-0.74; P < .001)),具体地说,在使用津力达6个月后,就能够看到其在降低糖尿病风险上的优势,在使用津力达一年的时候,这个统计已经非常显著了(p=0.012,低于统计学显著的0.05),而使用津力达三年半(42个月),津力达组的糖尿病发生率为27.83%,而对照组的发生率高达42.66%,换句话,从统计学上来说,津力达可以降低高达41%的糖尿病发生风险。
图4两组糖尿病发生率比较图在多项重要代谢参数上,津力达实验组都表现更好,比如腰围比对照组明显降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空腹甘油三酯、糖化血红蛋白等均得到了有效降低。
图5津力达组数据图此外,胰岛素抵抗这种重要的代谢综合征异常参数也得到了改善。
图6两组TyG指数比较图以上这些证据都证明,基于中医体系研究发展而诞生的药物能够在心血管疾病干预中经得住现代医学检验的考验,正因为如此,“中医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也荣获了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可是国家最高层面的科技奖励,凸显了其科技含量和意义。而且像国家科技进步奖往往也有风向标的意义,意味着从国家层面也在引导大家用现代的方法来研究、发展中医药,能更好的为大众健康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
类似的案例还有不少,这些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开始证明中医绝非一些人认为的纯粹糟粕或者过时的内容,而是有不少精华经得住考验,因此不少人在从中医的解读、挖掘中寻找到了很多有效的治疗方案。而且中医绝不是很多人刻板印象中的一切循着古代医书,而是不断发展前进的过程中,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新时代的研究人员更是结合现代科学更好地改进中医体系,不断地创新,也让中医药能够更好地服务大众 。
很多时候,我觉得执着于中西医理论体系的争议多少有些舍本逐末了,医疗本质是治病救人,不管白猫黑猫抓老鼠的就是好猫。
放开眼界,更好的挖掘医学知识,服务健康,这才是医学的意义。
[1] Ji H, Zhao X, Chen X, et al. Jinlida for Diabetes Prevention in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and Multiple Metabolic Abnormalities: The FOCUS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 Intern Med. Published online June 03,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