咋执笔才正确?这是书法老师不愿说的秘籍!
本文经微信公众号@书之文化(ID:sfjia123top)授权发布,原标题:咋执笔才正确?这是书法老师不愿说的秘籍!,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晚饭后翻看一本潘伯鹰的《中国书法常识》,不到一个小时翻了大半,对有些内容颇有感触,执笔就是其一。
这种书于我来说价值不大,因为内容是早已烂熟的了,不过是表述方式不同,思考不同,看这类书多数是奔着一些独特观点去的,他们对书法的独特观点,实则可理解为“偏见”,然巧的是,书法除“法”外,是根本无“正见”的,书法史除法度传承与演变外,更多是由不同的“偏见”所组成。
也好,偏见是多了一股人情味儿的,虽门道众多,然只要站在其角度去思考,一定是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潘伯鹰讲执笔“清民”味儿相对重些,受时代左右,以五指为主,以悬肘为主,那时古法不普及,习惯也如是,讲起来是没问题的。但在今日,再如此讲执笔,好像就“窄”了,有以偏概全之嫌。
依旧是说说自己对执笔的看法和理解。
初学时特重执笔,还专门找了些清晰的执笔图和执笔视频来模仿,现在想想可笑,但当时却是认真的。
落实到人性上,每个人都有虎头蛇尾的习惯,字练不练的好且不必说,笔得拿的像样子才行,这也好开口跟外人说“学过”。
说执笔,则必须要说执笔方法与姿势的发展,否则我说出三指五指悬腕枕腕,也不易理解。
执笔方法与发展,与生活习惯密切相关。这是学书法必须要理解的一个问题。
我们现在看到的五指枕腕,是明清之后流行起来的,所以勿要先入为主,以为这就是“正确姿势”。
先说姿势,我们都知道唐之前多“跪坐”,因为那时候没有桌子椅子,只有榻,最多加个小板凳,叫胡床。
没有椅子,就要跪坐在榻上,没有桌子,就要往榻上放“案”,跟我们在床上用的小桌板感觉差不多。有人可能会问了,榻上为啥非要跪坐,老太太式的叉腿坐不行吗?
叉腿坐固然舒服,但时间一长,每天都低头看书写字,颈椎要不要了?所以跪坐,是科学的姿势。现在日韩某些家庭还保留这种姿势,因为他们家里很少用大桌大椅子。
执笔跟姿势有关系吗?
有大关系!
首先,你跪坐在榻上,案板与你肚脐眼儿等高,你若写字,是该悬肘还是枕肘?肯定悬肘啊,且不说双腿跪于榻,双肘趴在案上姿势不舒服,古人能用的起“案”的,肯定文人士大夫之流,若有人用这种姿势写字,甚是不雅,有辱斯文。
所以唐之前,肯定都是悬肘的。我们所学之作品,也都是悬肘所写。所以你在学的时候,是不是也得悬肘才能把原帖中的使转做的更贴近秦汉魏晋唐的风格?毕竟用腕和用肘,对使转的弧度方向都是有影响的,这是生理决定。
到了唐中后期乃至宋初,有了桌子,有了椅子,书写姿势是不是就可以变化了呢?
有了桌子,面儿大,肘就有支点,不至于悬空,所以悬腕就可,甚至连腕也可以有支点,枕腕也可。
当然,有些人习惯比较传统,即便有了桌子椅子也会悬肘写字,依然可以。
所以唐中期以后,悬肘、悬腕、枕腕,都可以,用哪种姿势都不耽误写好字。
当然,这里说的一律是指“尺牍小字”,因为以往说到此就结束,总会有人抬杠说,悬肘悬腕本质上就是写大字小字的不同应用。悬肘写大字,悬腕写小字,这是常识,就算没练过书法的人也应该知道枕腕写不出擘窠大字,甚至写十五厘米字径,手腕都使转不开。
不要把常识,当时历史。
这里所提及之悬腕枕腕悬肘的书写习惯,均是指古人写两三厘米小字的书写习惯。
结论就是,悬腕枕腕悬肘,都能写好字,所以无论何种姿势,都对字的好坏没有关系,只是临习不同书家时,还需对姿势有一定了解才好。
如学苏轼,你若悬肘,便不容易写出石压蛤蟆的扁势,也不容易写出其肥媚,如学黄庭坚,你若枕腕,便拉不开架势,写不出运笔中的激荡。
所以,姿势上的差异,导致部分书家初学不能碰,碰了也白碰。若初学只会枕腕,写黄庭坚怎么能学到起笔法呢?人家的笔法悬肘才容易体会,所以多学徒劳。
例子就不多举了,明白这个意思就行。
再说执笔方法,五指,还是几指,有什么关系呢?
这则跟“笔”的发展有关系了。
古代毛笔,笔管有粗有细,粗到跟小棍棒一般,大概如斗笔笔杆,但笔锋却依旧纤细,所以执笔就需“握笔”,想象自己拿一把刀从上至下戳自己大腿,这种姿势的感觉,叫握管。
但还有特别纤细的笔管,跟筷子似的。这种笔管用我们现在的五指执笔固然也可用,但别忘了古人是跪坐悬肘的。当你以这种姿势跪坐悬肘时,还用五指执笔,怕是跟自己手腕有仇,恨不能早日断腕。
想要手腕舒服,则无名指和小拇指自然够不着笔管,所以唐之前多是三指执笔,当然还有更细的笔管,连中指都生了,俩手丫子一搓就能运转,这便是用指的问题。
几根手指都不耽误写字,没手指也不耽误写字。因为笔法讲究的是用笔的方法,至于拿哪儿用笔,没要求,也有用嘴练成的书法家,还有用脚用左手练成的书法高手。
所以看到这你就应该明白一件事,执笔方法,执笔姿势,都是虚的,哪种都可用,都不耽误写好字。
唯一的区别就在于,哪种更方便,哪种更习惯,用三指习惯则三指,五指习惯则五指,用嘴习惯就用嘴。
但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五指比三指来说,多了两指的束缚,所以在使转上,力道自然弱一分,也不会流畅,所以习大草者,用五指必废。
但这个到小字上就不同了,五指虽然灵动少一分,但笔力多一分,所以这个写些求稳的小字,还是有优点的,比如蔡襄苏轼这类小字,比较厚实稳重。写米芾就就选三指,灵动一些。
姿势不耽误写好字,但是在写字的效率和细节上,姿势是有很大影响的,所以高手写字,都讲究这些,他们会根据自己的风格来调整姿势。
有很多人觉得书法非黑即白,必须三指,必须五指,必须枕腕,必须悬肘,否则练不好,这都是扯淡,不让躺着睡,难道侧卧就睡不着了?
书法有规矩,但是规矩之外是没有规矩。书法是流氓的,水平高怎么写都对,倘若有一天用鼻孔夹着笔写能把字写好,这种执笔也是对的,只不过欠雅观而已。
水平不高,再强调三指五指枕腕悬腕也没用,因为无论在怎么写,都体会不到各种姿势的妙用。
今天这篇文章主要是讲各个朝代姿势的差异,对我们临各个朝代的字,是有一定启发的。
而且我可以很负责任的告诉大家,对大多数古帖的笔法变化而言,姿势很重要。当然,初学某一家,枕腕写横还写不直,就要按照最正统的悬肘去临,显然没必要。
书法不是教条。
先从自己习惯的姿势学起,能掌握基础的用笔方法了,笔能听话了,让写出什么样的线条就能写出什么样的线条了,这时候再去追求不同的执笔姿势,就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这也涉及到我曾经走过的一个坑,我曾经三指五指枕腕悬腕并练,一个这样一会那样,这样的结果就是“邯郸学步”,最后走路都不会了。
我虽然不至于不会写字,但每当写字的时候脑子里总是一片空白,不知如何下笔,这种状况持续了个把月,这是真事。感觉就好像当你特别在意先迈左脚还是右脚的时候,你在某一瞬间就迈不出步了,自己就凌乱了。
所以先掌握一种姿势,其他就是时间问题,拿出一点时间练习一下,则可以选择对应的名家去临习体会,自有所得。
想要熟悉一个名家的书写习惯,姿势很重要,这点不多说。
也说了许多,总结就一句话:姿势不重要,姿势很重要,看阶段,不要在追求自己阶段之外的事。

执笔无定法,能写出好字就行,很多大家执笔方式都是五花八门,选自己最舒服的方式就好了。说实话,有些身残志坚的人,用脚都能写出好字,这是事实,所以纠结怎么执笔,真没有多大意义。
点进来之前,我承认是怀着看“开篇一张图”的心态;看了几段字后,发现并不是;然而这收尾。。。
古代只有二指单钩,至于现在怎么握,随便了,大部分人写硬笔,毛笔已经被社会淘汰了,就留在艺术里面了。结果今天的中国的书法还是在墨守成规的阶段。那在艺术领域也只能算不入流。
感觉说的非常透彻!非常生动形象!
我之前不记得在哪看的了,大意是说,没有笔锋,没有讲究的只能叫江湖体。反正我小时候是有执笔要求的。
受教了 补T
因为作者是个老炮,看不懂的话我斗胆翻译一下,他说的意思是执笔无定式,只要写得好,好好练脚趾夹着都能写
黑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没有人管笔怎么抓的,最终写出来的效果才是硬道理。
韩方明。《玉堂禁经》。除了五执笔,还有九……,识……。永……
常看到某些人拿笔姿势都不对,但写的字却不错。看了此文才明白,姿势并不重要,习惯舒服就好,不必太纠结拿笔,主要是要学会用笔。
比起敲键盘,是不是教你怎么戳手机意义更甚
现在教大家怎么摁键盘,更有现实意义
虽说没有细说该怎么怎么练,不过作者的心得很有深度,跳出了讨论具体姿势的利弊范畴,进境界更高一筹
怎么装笔,这是文具店老板不会说的秘密。
pc说还是steam好玩啊
求老师带我飞!
我已经买好纸笔,连包裹都没开!就等一个老师开练
书法老师怎么你了?
揣摩文字练执笔,厉害了我的老baby!
进来看执笔姿势,只看图,翻翻翻,看个撸安啊,水的要死
通篇都在自相矛盾,执笔方法和身体姿势两个概念都被你混淆,姿势很重要,姿势不重要……营销号现在水文也就这水平?
同意,我记得孙晓芸书《书法有法》里也是这个观点
手机游戏不好玩了嘛
适合就好,小练怡情
啥一篇讲执笔的文章,连个执笔图都没有?这有多水?
楼主说的很好,通俗易懂,我也很想练下毛笔字,人性,坚持不住啊!等哪天能静下心来,好好的想想。
圣人不凝滞于成理,而能与世推移。
推理可得:书法老师的老师都不是书法老师
钢笔字都写不好的路过
行家,直接说出五执笔的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