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看完《我的姐姐》有点遗憾
说实话,
看完《我的姐姐》有点遗憾
正文共: 3869字 25图
预计阅读时间: 11分钟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关注《我的姐姐》这个片子?
我其实挺早的时候就听说了这部片子,这次三天假期,挤时间趁娃睡了溜出去看的,看完之后久久不能平静,演员演技很棒,网上评价也不低。但说实话,看完还是有点遗憾,想说说自己的感受,文章会涉及一点有剧透,介意的话慎入。
这个片子讲了怎样一个故事呢?
这对姐弟的父母重男轻女,一心想要男孩,甚至于为了要男孩,要姐姐装瘸子。等着姐姐上了大学后,父母终于如愿要了二胎,姐弟俩没见过几次面。
姐姐刚工作不久,父母出车祸离世。此时姐姐面临抉择,姑妈家没人手,舅舅又特别不靠谱,要么把弟弟送养,要么就是自己带大弟弟。
自己的自由和前途 VS 凭空塞过来的天大责任,被摆在了天平的两端,姐姐又会何去何从呢?
除了这条主线(姐姐是否要放弃理想抚养弟弟),影片还触及很多其它社会问题:
重男轻女:姑妈和姐姐两代女性的牺牲。姑妈被迫把读书机会让给弟弟,亲人逼姐姐把房子给弟弟;
拼命要男孩:为了二胎指标让女儿装瘸,子痫情况下为生一个男孩罔顾产妇性命;
原生家庭:父母为了将女儿留在身边篡改志愿;
道德绑架:所有人都觉得弟弟就是姐姐的责任,不关心她的人生将有何种改变。.......
可以说每个问题都扎在了心上,极具话题性。
要说这片子的演员,绝对没得说,不管是主演张子枫的哭戏,还是姑妈朱媛媛的眼神,都是很戳心的,伤心流泪处,我也跟着抹眼泪。
可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说遗憾呢?也许是因为关注现实题材,女性题材的电影实在太少了,难得有部片子能聚焦到女性所面临的不公和纠结中,所以难免期望很高,遗憾的点之一在于片中其实没有真正回答出:“养弟弟到底意味着什么?”
照顾孩子是琐碎的,会像黑洞一样吞噬着养育者的时间。片中一开头姑妈劝姐姐养弟弟,姐姐非常清醒地说出“我要是养他的话,我这辈子就完了。”这句话不夸张,但很遗憾片中却缺乏对应的细节镜头,去呼应这一点。
姐姐的工作是护士,工作的辛苦可想而知,可是姐姐接送弟弟上学放学,居然都不占用上班时间,连幼儿园的活动也想去就去了,没有请假也没有迟到的镜头……
凡是有孩子的家庭,可能都体会过,养孩子光是送园这一件事,就不是那么简单的。早上得按时起来,起来之后洗漱吃早饭,穿衣穿鞋出门,最后到了幼儿园还要顺利送进去,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出问题,哪天不像打仗一样呢。
下午幼儿园老早就放学了,去问问没老人帮忙的双职工家庭,哪个不为谁接孩子发愁,更别说父母双亡,还要工作还要考研的姐姐了。
工作日能送园还算好,双休日呢,孩子可不是关在家里就行的,不带出去遛,房都要给你拆了,要知道照顾一个普通的6岁小男孩,就已经是很累心的,走在路上,稍不留神不盯住就跑没影,很容易被车撞到,睡前要磨磨蹭蹭陪上好久,半夜还可能哭着找妈妈,早上起床磨磨叽叽,送幼儿园可能像杀猪似的嚎......
遗憾的是,这些带娃日常会遇到的情节,都没有在片中出现,甚至连一个完整的双休日共处都没能呈现。
也许是现实太骨感,片中还有一些弱化姐姐难处的细节,比如她没有遭遇的婆家人的歧视。饭桌上婆婆的台词是:“我们家xx找了你真是有福气!”而不是你是个小护士,我儿子是大医生,我们家条件更好之类的意思。
影片中男朋友只是不懂她,不愿跟随她去北京,并没有嫌弃她,也没有被分手,相反,是她很勇敢地主动放弃感情。
经济上、精力上、职业和前途上的考量,这些才是能不能养弟弟的核心纠结,如果这些困境都被弱化了,如果养弟弟只是弟弟乖一点,说两句暖心的话就能跨越的困难(至少电影里是这么呈现的),那么姐姐的纠结和挣扎,显得多么无病呻吟,最后的决定,又是多么虚浮呢。
片中姑妈、舅舅那一辈人的镜头,都让人很有代入感,有点遗憾的是,每每到姐弟相处,细节上就有出戏感。
比如,有一次姐姐生气把弟弟关在屋里,弟弟从窗子外面爬过来,给姐姐背了改过词的“煮豆燃豆萁”。这首诗放在他们姐弟的关系中,颇具深意十分巧妙,但是这种巧妙,放在6岁孩子好不容易爬护栏敲开姐姐窗的场景下,就显得有些刻意了。
弟弟从防盗窗掉了下去,一个那么瘦的女孩,是怎么把快跟他差不多重的孩子,弄到医院的,中间怎么挂号,怎么排队,怎么等待,怎么缴费,怎么去抽血拍片检查,我心里有太多的场景一下子就浮现出来,那是我们真实的生活,但凡带孩子去过医院,就能懂这个姐姐有多费劲。
可遗憾的是,弟弟前一秒刚掉下去,后一秒镜头一转,就已经安稳地躺在了医院的病床上,仿佛有开挂的金手指。
虽然影片不用育儿写实,但哪怕有几秒生活真实细节的加持,姐姐的纠结,都不会让人觉得莫名其妙,冷血无情。
作为一个看客,我多希望姐姐能真的被看见,多么希望那些广大的、日复一日默默经历着的女性真的被看见,而不是仿佛她有主角光环,能够承受一切,扛起一切。可笑容和温馨背后的心酸,有多少能真的被看到呢。
片中关于养弟弟对姐姐生活的影响,倒是有一处细节:姐弟独自在家的时候,姐姐收到男朋友电话,说今天是他妈妈生日宴,让姐姐去一起吃饭,她犹豫了一下就出门了,临走还关照弟弟不要乱碰水电,特地拿走了摆在桌上的剪刀。
大晚上的,弟弟被一个人留在家,居然都没有哭着拦住姐姐,就这么默默看着姐姐点头放他走了。虽然姐姐因为堵车还是回家了,但别说这么点大孩子一般人根本不敢让他独自在家那么长时间,就算敢,这种乖娃怎么也是能秒掉人群中95%的孩子吧。
这就像拍孕育的辛苦,拍了半天只是说生孩子疼了一会,没有涉及产后变形的肚子,没有伤口痛,没有漫长的修复,更没有生活天翻地覆的变化,说艰辛,闹了半天只是少吃顿饭......就这?
我一开始觉得这是因为创作诚意不够,后来看到一个导演的访谈,提到写本子的时候还没有小孩,不得不说,养孩子的很多事情,是超乎想象的。这也许就是为什么有些人觉得电影很棒,但当妈的人看过,却觉得还不够有说服力的原因。
如果生活残酷的捶打,没有得到体现,那么养弟弟就只会是一个好像很容易就能克服的困难。如果姐弟相处细节中了弱化姐姐的困难,强化弟弟的懂事,那么就美化了现实,回避了最尖锐的冲突和矛盾。
另外还有个感受,就是看《我的姐姐》前半段的时候,一直很心慌,也许是为了刻画姐姐一开始对弟弟抵触,或者真的没有育儿常识,有一场戏是弟弟在地铁站里哭着找姐姐,那几秒真的好漫长,甚至于有点凶杀案的惊悚感。
如果这个场景改在超市,这种不适感或许会大大减弱,毕竟善良如姐姐,只是过不了心中的坎,不是视弟弟为除之而后快的绊脚石。
在姐弟两个人的多次互动中,亲情展现出了奇妙的一面,姐弟间又排斥又吸引,两人的感情从无到有,由浅入深。
故事的最后,在姐弟夜谈之后,弟弟了解到姐姐的困境,决定接受被领养,来成全姐姐。而正是弟弟颇具自我牺牲的行为,反向触动了姐姐,将姐姐在两难中的挣扎,推向了最高潮。
一代一代的女性就是这么过来的,而姐姐是否能够跳出宿命轮回,我替她捏了把汗,为什么被逼到无路可走的总是“她们”呢,真叫人无语问苍天。
说实话,我不愤怒于姐姐最后的决定,但我真的宁愿弟弟还是一开始那个弟弟,那个喊着:“爸爸说家里东西都是我的,你必须听我的!”的弟弟。
电影的价值,在于展现了一个两难困境,而既然是两难,就意味着,没有人能有一个显而易见的正确答案。一个没有带过孩子的姐姐,我宁愿拍她一开始没概念,后来越来越觉得孩子麻烦,都比拍一开始那么决绝,后来莫名其妙被几句话打动来得真实。
传统价值对女性的要求,和女性自我价值的实现之间的矛盾,其实是非常广泛且隐蔽的。这种矛盾甚至内化为一种固有偏见,就连很多女性自己都陷入其中而无法自知。
例如,我们看过很多成功女性的传记和采访,不论是女明星,女企业家几乎每个记者都会有个固定的问题:你是怎么平衡事业和家庭的?大家似乎都默认,平衡家庭是职业女性的一项必备技能。但是,他们不会问成功男性这种问题,而只会关心他们的下一个宏伟计划是什么。
社会对男性和女性有不同的要求,这点片中的细节很到位,承担起一切的姑妈,得到的是:“你是个好人,但你好心没办好事”。
而甩手一路缺席的舅舅,难得展现了温情时得到的是:“有时候我希望舅舅是爸爸。”
片中结局处,姐姐最终和自己的过去和解,我理解她的决定,只是如果这个片子叫做《我的哥哥》,也同样会有这么多人架着这个哥哥去做决定吗? 你我心里可能都有答案。

包包。。单肩包
我想问张子枫辞职时候背的宝宝谁知道?!!求链接!
很喜欢这种不同的见解。打赏了。
我前几天陪女朋友去看了。看了不到一半,她说想走了,一点冲突矛盾都没看出来。平淡如水,我也没看懂,到底在演啥。演员说着四川话,自以为很贴近生活,但情节非常尬,全程无笑点,也无泪点,就是单纯的尬。对比起来,上海大炮就挺好看了,至少还有特效,还有苏琪!这种片就是骗钱的吧。可能我真不是这类电影的受众。我觉得演员的演技都还挺好的,就是剧本太拉垮了。还有弟弟的颜值也有点拉垮
细节党,只有经历过的人才会注意到这些
纠正up两点问题:第一点关于姐姐养弟弟这件事,这不叫道德绑架,法律是这样规定的,姐姐就是有义务扶养弟弟;第二点是关于幼儿园接放学这件事,影片里多次都是姑妈、舅舅接的,希望up注意这些细节。
这影片看看就好,别较真,现在的人都不想要孩子,,,,还生两个,,,
感觉你朋友是我朋友,第二天还埋怨说,就是想睡一会儿,还把我拖去洗胃
***看得我***
对,就是***
对呀。有时候我们两个都要加班,会把孩子留家里的。
确实养孩子才会知道,上幼儿园后,无老人帮忙的双职工,仅仅接送就是一件多么折腾的事。加上雨雪天气,那就是个灾难……
写强暴戏的本子要被强暴过,写被打死的戏的本子要被打死过。来来来,you can you up,你来写。
额,我们是网恋走向现实,孩子出生后才跟他父母一起住的,当初本来让我妈照顾我月子,但我婆婆说自己也没事做,月子里她照顾我,现实却是他们睡得比我早,起得比我晚,中午要午睡,晚饭后他们还要出去跑步。。。,孩子又没日没夜的哭,我一个人把孩子抱到8个月,他才肯下床睡。前三个月想过无数次抱着孩子跳楼,中间我病了几次,累晕过两次
,送到医院,人家医生说让家属去交钱,她说家属在哪呀,没有家属呀。。。。
豆瓣
能把你喷的体无完肤
弟弟独自留家秒95%小孩…放到现实中,不是每个小孩都遭遇这种变故,而遭遇这种变故的很可能一夕长大。 这篇文章有点挑骨头不解毒,反而评论比较解毒。
没有jhsy那个证明是不是不要开了,弟弟是不是早就生了?
当初你是怎么看上他的,看上他这家人的?
这电影都没剧透的必要,全程流水账式记述,非常非常无聊。方法论体现世界观,主角三观不正,遇到问题一味逃避,该电影除了激化社会矛盾,满足
自嗨毫无意义。唯二亮点张子枫演技可以,主角男朋友帅的很温柔很有书生气,个人认为不仅不值得去电影院看,甚至从网上看也是浪费时间。
这片子看完的结果就是,老人延迟退休,姐姐带小孩,姐姐看完,不要父母要2胎,小孩看完,大人不容易,不要生孩子麻烦老人了,
电影离精品还有一定距离,不过我就是去看张子枫的,很满意
明智的选择,我打小就没看过这么无聊的电影
我家共6个人,孩子目前5岁,孩子从出生带孩子基本只有我一个人,爷爷奶奶每天帮我带两小时,除了上学,其它时间孩子都跟着我,我累了,病了,孩子都是我的,我生病去医院要带上孩子,孩子生病我要带他去医院,我要给他做早餐,然后送他去上学,下午4点爷爷接回家,我6点下班到家。吃完饭帮孩子补习作业,爷爷奶奶跟我们住在一起,孩子爸爸是个只会上班的机器人。孩子这么大,爷爷奶奶没帮他洗过衣服,帮他洗澡次数屈指可数,没给孩子买过衣服和玩具及零食。因为这孩子我累了一身的病要终身吃药
,当然我恨他们,慢慢的我不再跟公婆说一句话,就算住在同一屋檐下。孩子他爸压力也很大,我们6年时间在上海买了两套房,其中一套是学区房。所以就算他不帮忙带孩子我也没恨过他。我们感情虽然好,但每次我跟他父母开战,他都不做声,两边不帮。
昨天一个人去看了,以为催泪,结果一般,倒是觉得弟弟有几个镜头演得不错,反正我觉得烂尾了
Vip通道。。。。
你看个电影要是执拗怎么接送小孩怎么送医院那这个电影看着也就没什么意义了
不知别人难,莫劝他人善
这故事真实版的姐姐简直没人性
不好意思,我还真坐过120,以前一个朋友酒喝的失去意识,我们几个叫的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