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那些事 篇十一:材料篇—铜 Or 铝?这是个问题
常言道:“铜导热快,铝散热快”。长期以来,铜、铝质散热鳍片之间孰优孰劣的争论从未曾停歇。
究竟是铜制的鳍片性能更好,还是铝材性能更佳?为什么笔记本散热器多为纯铜,而台式机散热器常为铝制鳍片?
在这篇文章里,我将从铜、铝材料的特性入手,结合散热器的设计实例,进行具体的优缺点分析。
材料特性分析:
导热系数
铜最突出的特点是导热较快。纯铜的导热率高达401W/m*K,在常见的金属中,它仅次于银(429W/m*K),远远高于铝的240W/m*K。
铜是绝佳的导热材料。因此,在散热器上直接进行导热的底座和热管上,导热率更高的铜远胜于铝材,这毫无疑问。但在负责散发热量的鳍片上,导热率这一参数还能起到如此大的作用吗?
密度和成本
铜的密度远大于铝。纯铜的密度高达8.9g/cm^3,是铝的3.3倍。因此,采用纯铜鳍片将会使散热器显著增重。
以利民经典的U120E为例,在将同一款散热器的铝制鳍片替换为纯铜后,它的全重由780g暴增至1.9kg!在风冷体积越来越大的背景下,过重的散热器塔体会对主板造成巨大的负担。
同时,铜的价格也高达铝的3倍。如果加在主板上的重量“感知不强”的话,升高50%的售价就实打实地“肉疼”了。这也是散热器普遍采用铝制的重要原因。
热容
铝材拥有更大的比热容。纯铝的比热容高达0.88×10^3J/(kg·℃),是铜材料的2.25倍。但是,更大的比热容一定意味着更大的热容量吗?
散热器并不是能无限放大体积的产品,在实际对比中,不变的往往并不是鳍片的重量,而是鳍片的体积。和基于比热容的结论相反的是,在鳍片体积不变的前提下,铜质散热器反而能吸收更多的热量。
如前所述,铝的比热容是铜的2.25倍。然而,纯铜的密度高达铝的3.3倍!经过一番换算我们可以得知,同等体积的铜反而能多吸收约30-40%的热量。
更大的热容量意味着散热器能够更缓慢地升温,有效降低了CPU的热量堆积速度。在散热性能不足时,纯铜散热器也能延后处理器过热的时间。
但这并不意味着铝制散热器就没有优势。这里就需要引入“热对流”的概念。散热器的散热是需要流体(即空气)的对流来完成的,根据估算热对流时使用的公式:
热流量=对流传热系数×物体表面积x(物体表面同流体的温度差)
可以得知,在对流传热系数(可简单理解为风力)相同的情况下,物体表面与流体的温差越大,热流量越大,散热效果越好。虽然铝制散热器的热容小一些,但由于它升温更快,更大的温度梯度带来了更大的热流量,在散热速度上具有优势。
制造难度
一个常常被忽视的点在于,在不同材料之间进行焊接,有着不小的难度。将散热器的铜热管与铝制鳍片焊接时,往往需要过渡层——通常使用镍——辅助进行回流焊。而镍本身又是导热性不良的金属,焊料(锡)的热阻也十分之高。
由于多层低导热率物质的存在,铝材导热性不佳的缺点被进一步放大。倘若使用穿Fin工艺,又会因为铜和铝的热膨胀系数不一,而在长期使用后发生鳍片松脱、性能衰减等问题。
关于穿Fin和回流焊的细节,可以参考这篇文章:
由于是同种材料制成,热管和铜制鳍片间的焊接要容易得多。没有了后顾之忧,纯铜散热器往往使用回流焊制成。
当然,相比较软的铜,铝材在制造鳍片时会容易一些。但铜的优势在于更牢固的焊接、没有低导热率中间层的存在。因此,纯铜散热器具备更优秀的导热性能和可靠性。
应用实例:
通过前文,我们已经知道,纯铜鳍片的升温速度更慢,并能更快速地传导热量。但在热对流速度上,它们不如铝鳍片快。
铜和铝的散热特性并不相同,因而没有绝对优劣之分。唯有根据各个部位的散热需求选用不同的材料,才能在最大化效率的同时,在成本与重量间达到平衡。
那么,怎样分配铜、铝的布局与应用,才能最大化散热效率呢?这就要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了。
笔记本上
在空间寸土寸金的笔记本上,往往无法布局太多的散热鳍片。它们的鳍片面积往往相对较小,甚至严重不足。
以图中所示的笔记本为例,可以看到,它后方的主出风口一侧使用了纯铜材质的鳍片,而左侧出风口鳍片为铝制。
不同于台式机散热器上热管被鳍片所围绕,笔记本的热管只有一面同鳍片相接触。在和热管的接触面不足的情况下,鳍片的导热率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笔记本的热管大多只有一侧同鳍片接触,台式机散热器的热管被鳍片所包围。
更高的鳍片导热率,意味着热量能更迅速地转移到鳍片,并使热量在鳍片上更均匀地分布,从而最大化地利用有限的散热面积。避免出现铝制鳍片“靠近热管的一侧热、远离热管的一侧凉”乃至“热管热、鳍片凉”的情况。
与此同时,铜制鳍片拥有更大的热容量。这允许笔记本拥有更激进的短时性能释放,延后处理器的过热时间。并且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笔记本的烫手感。
由于位于主出风口,较大的风量能保证鳍片上的热量被迅速带走,鳍片与空气的温差较小。因此,铜与铝之间的热对流差距缩小,弥补了铜鳍片的短板。此外,在冷热交替频繁的笔记本内,铜-铜焊接的鳍片更为牢固,不易开焊。
那么,为什么左侧出风口的鳍片要设计成铝制呢?
径流风扇的风力流过主出风口,已经衰减了大半。在侧出风口上,风扇的风压已经无力将鳍片吹透。
如前所述,铝鳍片能创造出更大的温差,从而令自身的热对流更快。因此铝鳍片升温快,降温也快。在风力不足以迅速带走鳍片热量时,温度梯度更大的铝鳍片拥有更好的散热性能。
同时,铝的重量较轻、成本较低。使用铝制鳍片,也有减轻笔记本重量、控制散热模组成本的考虑。
不过,由于铝的导热率不佳,因此,可以看到两侧的鳍片在尽可能地“围绕”乃至“包裹”热管,以增大和热管的接触面积,提高热传导效率。
但是,精巧的设计也有不足的地方:这款笔记本的铜热管完全没有镀镍,焊接可靠性存疑。它在长期使用后可能导致开焊。
台式机上
在台式机的散热器上,鳍片面积已经不是最大的掣肘。瓶颈已经由“热传导”转移到了“热对流”之上。在此基础上,又分为塔式散热器和下压式式散热器
由于塔式散热器普遍体积较大,如果换用纯铜鳍片,重量和成本都将爆增。因此,考虑到成本和使用难易度,塔式散热器往往会采用铝制鳍片。
仅有极少数高端散热器使用了纯铜或铜铝混合散热片,并且相比大幅增加的成本和重量而言,它们的性能并没有与之匹配的提升。
采融SuperMega镶铜散热器。仅在风力最强的部位镶嵌了铜鳍片,便增重达25%。
由于纯铜散热器太过沉重,尽管暂时没有观察到主板出现问题的迹象,但利民不建议将重达1.89kg的TRUE Copper垂直安装,也不建议用户在安装TRUE Copper后移动机箱。纯铜散热器的“威力”可见一斑。
为了最大化铝质鳍片的性能,弥补其导热率不足的缺陷,塔式散热器的热管往往错落排放,以尽可能地保证鳍片受热均匀,提高热管的传热效率。
同时,由于铝材升温更快、能创造出更大的温差,在风力不足以迅速带走鳍片热量时,铝鳍片拥有更好的热对流性能。因此,在大尺寸的被动散热器上,往往会采用硕大的铝鳍片,并同时增大间隙、设置开孔,以让机箱内的对流更好地流过散热器。
而在下压式散热器上,往往面临着和笔记本相近的局面:空间捉襟见肘、鳍片面积不足。因此,所采用的设计方案也较为接近。
所谓“二次焊接”,就是在尽可能增大热管与鳍片的接触面积的同时,避免鳍片受热不均匀的问题。这项工艺对铝制鳍片的散热器而言提升很大。
同时,由于下压式散热器的本体较为小巧轻便,为了在有限的散热面积压榨散热性能,也有纯铜型号。尽管本体重量和价格均暴增,但仍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以AXP90-X47为例:同一设计的散热器,纯铜版比铜铝混合型号贵了将近一倍!
总结
简而言之,铜材质升温更慢、传导热量更快,但热对流速度不如铝快。因此,铜质鳍片需要更为强力的风扇,以快速带走鳍片上的热量。
而铝升温更快,能创造出更大的温差,在风力无法吹透散热器时,铝材质能最大化散热性能。
如果瓶颈在于热容量、鳍片规模和导热效率上,铜优于铝,因为铜的热容量大、可以充分利用鳍片面积。
如果瓶颈在于用风将热量带走这一步,则铝优于铜,因为铝的热对流效率更高。因此,铝鳍片需要更大的面积,而铜鳍片依赖更大的风力。
具体到散热器设计上,在风扇性能不足时,铝优于铜。在热管性能不足或散热器的鳍片规模不够大时,铜优于铝。
当然,纯铜注定成本高昂。但在压榨散热潜力,却又要将重量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时,即便是铝材也需要付出巨大的加工成本。
前文中提到的猫头鹰U12A与猫头鹰P1因此而不便宜。当风冷发展到极限之后,每一分进步都将以成本为代价。
本篇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你希望了解更多散热方面的内容,可以看看这些文章:
希望这些文章能帮到你!
作者声明本文无利益相关,欢迎值友理性交流,和谐讨论~

值友2787030186
校验提示文案
岳掌门你是不是真君子
校验提示文案
海淀骆驼
校验提示文案
计划不通
完全体还是纯铜镀黑镍,做出来很漂亮,但是就更贵了。
校验提示文案
wgjwillis
校验提示文案
啊鲁
校验提示文案
啊鲁
校验提示文案
恒仔小饼干
校验提示文案
PizzaMok
校验提示文案
Diy肉头酱
校验提示文案
神奇的雪哥
校验提示文案
克利克萨斯
校验提示文案
神奇的雪哥
校验提示文案
Diy肉头酱
校验提示文案
PizzaMok
校验提示文案
恒仔小饼干
校验提示文案
啊鲁
校验提示文案
啊鲁
校验提示文案
wgjwillis
校验提示文案
计划不通
完全体还是纯铜镀黑镍,做出来很漂亮,但是就更贵了。
校验提示文案
海淀骆驼
校验提示文案
克利克萨斯
校验提示文案
岳掌门你是不是真君子
校验提示文案
值友2787030186
校验提示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