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声呈现的细致听感—Beyerdynamic拜亚 DT1770 PRO 250ohms
笔者开箱过的耳机等声学产品几乎都是直购购买来使用,没有经过商家或其他烧友,但凡事总有第一次,在Q群中沉浸发烧圈已久的网友,忽然决定把他目前闲置的耳机寄过来想让笔者体验一下,于是就有了以下的体验。
============================================================================
本体开箱
原厂的盒内躺着耳机本体与配件,除了多了一条环绕在耳机旁的自制线材以外,看起来跟出厂的状况应该差不多。 除了原本在耳机上的绒布耳罩以外,盒内还有一副人工皮耳罩,可以依照喜好来替换,笔者因为懒得拆又怕热,所以直接用原来的绒布耳罩聆听。
携行盒左侧的袋子里有两条耳机线,应该都是原厂附赠,分别长度相当长的卷线与一般长度的直线,原始的3.5mm接头上也都预先安装好6.3mm转接头。 另外连接耳机的接头为mini XLR,在挑选升级线的时候要稍微注意一下。
1770 PRO属于封闭式耳机,另外有一副开放式的姐妹耳机1990 PRO。 耳机侧面除了清楚标注型号以外,下方也用比较小的字体备注阻抗值,250Ω需要一定程度的推力才能推得好,因此也要留意前端是否能喂得饱它。
一体式的头梁用海绵加上人工皮包裹,区分左右耳的文字则标住在侧边内部,不过耳机连接端为左耳,相信不用特地去看就能正确配戴。 也许是历经多手,笔者头部也不算特殊头型的关系,配戴时相当舒适,几乎没有任何不适应或夹头的感觉,这大概也是Beyerdynamic 的强项之一。
随附与自制线材听感
由于1770 PRO没有在我手上很久 ,所以只能大概描述一下整体听感。
Beyerdynamic 除了700与900这系列耳罩以外,对于推力的要求应该算稍高于同级,在C200开启高增益下,音量要开到25以上,搭配调整播放软件的音量才会有较佳效果。 聆听时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大概是信息量相当充足,能够清楚分辨讯源的各种内容; 也因为如此,流与无损音乐档案之间的音质差距感受十分明显。 此外三频均衡且带厚度的调音也算蛮杂食的,不管面对哪种音乐类型都自有一套诠释方式。
这次除了原厂的卷线跟直线以外,盒内还有一条据说是原大佬的自制线,在分别说明各自的差异之前,可以先参考以下简易的条列式项目。
好推程度:自制线>直线>卷线
音染程度:自制线>直线>卷线
高频表现:自制线>直线=卷线
中频表现:直线>卷线>自制线
低频表现:自制线>直线>卷线
原厂卷线:
一播放音乐就能感受到钜细靡遗的声音细节扑面而来,搭配厚度适中的三频表现,虽不亮丽但有种朴实的感受,长时间聆听应该也不会太过疲劳; 只是这种温厚调性可能不太适合某些喜欢冲击力的音乐爱好者。
另外不知道是因为线材长度还是材质问题,整体阻抗感觉偏高,使用C200的高增益推动时会有一种音场都集中在中间区域,外围空一大圈的感觉,导致笔者有一种「耳机还相当有余裕,但DAC似乎已经到极限」的想法。
原厂直线:
相较于卷线,直线带来的听感大致相同,但可能因为线材长度较短或是某些原因,没有像是卷线那种推不动的感觉,而且在中正偏柔和的三频表现下,中频与低频的表现力有稍稍加强,听起来稍微活泼一点,没有这么死板无聊,算是在监听取向跟音响性之间取得一个蛮好的平衡。
自制线 :
原本没有要听这条线的,不过原主人表示接这条线时甚至怀疑1770 PRO坏了,因为有点好奇,还是实际听听看。 线材相当粗硬而且外覆编织网,听诊器效应算是蛮严重的,不过接上后感觉相当好推动,整副耳机的调性也完全不同,变成很明显的V型调音,着重于低频力道与高频延伸,但中频变得相当薄,失去Beyerdynamic 原本那种温和的特色,算是比较遗憾的地方。
结语 :
相较于同价位其他耳机,1770 PRO拥有不太一样的个性,透过丰富细节架构出极富韵味的聆听体验,尤其三频均衡且柔和的性质,更让整体耐听许多,即使原线可能缺少了一点激情,但搭配不同线材也能呈现出不太一样的风格,算是可玩性极强并且具备细腻声音表现的机型。
由于每个人的喜好与耳朵构造都不尽相同,除了参考以上的开箱心得以外,若环境许可还是建议亲自前往店家试听,才较容易得到良好体验。
五月二十
校验提示文案
时空猎人123
校验提示文案
是土豆
校验提示文案
落一叶秋
校验提示文案
落一叶秋
校验提示文案
是土豆
校验提示文案
时空猎人123
校验提示文案
五月二十
校验提示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