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工业到电子游戏——DC和漫威都成了*级流量,怎么《星球大战》到了国内就直接一般?
上个月EA的新游戏《星球大战:战机中队》发行,在国内甚至没有多少人讨论,很多人说国内玩家不喜欢玩开飞机游戏。其实不仅如此,关于《星球大战》这个ip在国内也没有想象中那么的大的号召力,那么为什么风靡世界的超级ip《星球大战》在国内表现一直很一般呢?
一个ip想要火,通常要伴随着观众一路成长。《星球大战》文化兴起源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美国,但是却没有第一时间进入国内的影院,早期的电影文化并不在国内十分流行,国内观众没事就去逛街看电影也是近几年变得普遍。所以作为我们国内的观众玩家来说,没有真正经历过与《星球大战》文化共同成长的年代。
第一部《星球大战》上映于1977年,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星球大战4新希望》这是老么老的作品了,要想了解《星球大战》谁又愿意没事去看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老电影,连所谓的“光剑”都是用灯管道具改的,如今回头看过去《星球大战》中的打斗场景,甚至有点好笑,在看到欧比旺对阵达斯维达的打戏,用现在来说就是“回合制”感觉就是两个人慢悠悠的用灯管相互比划两下。
很多人说DC以及漫威也是老牌的西方文化,为什么人气就显得非常高。其实我们回过头来看,这些还是有很大程度的区别,超级英雄电影往往有无数个世界观,并且你没有必要去回顾那些老片,无论是蜘蛛侠还是蝙蝠侠,关于他们的故事都拍了很多了,演员也换了好几代了。有的年长一些的影迷可能心中的蝙蝠侠只有迈克尔·基顿,沉迷于黑暗三部曲的可能喜欢克里斯蒂安·贝尔,也有的人认为本·阿弗莱克的版本才有内味儿。这些故事都不是连续的,他们都伴随着不同年代的观众成长,而在游戏《蝙蝠侠:阿卡姆骑士》中为了迎合不同年代玩家的口味,提供了历代版本的战服。
而《星球大战》只有一个世界观,并且剧情都是连续的。很多人提到迪士尼前两年一系列的外传,确实他们都是独立的故事,但仅仅是大伙能看懂而已。在《侠盗一号》中所提到的原力是什么,结尾的达斯维达又是什么来历。包括在《游侠索罗》中达斯摩尔不是在第一集中被腰斩了吗,怎么又出现在这个时间点。《星球大战》光正传就有九部,复杂的人物关系,紧凑的故事剧情对于后来的这些观众来说门槛还是比较高的,想搞懂前因后果就必须全看,很多电影是三部曲就完结,而《星球大战》是三部一拍,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拍到去年。虽然看起来也是三部一个故事,但如果不全部看完观感恐怕真的不太行,比如很多观众在帕尔帕廷出现在《星球大战9》就一脸懵逼,另外关于蕾伊在决战时听到的各个绝地大师的声音也分辨不出来。
超级英雄电影,通常角色本身人气就很高,拉风的战袍,天马行空的技能。而在《星球大战》中好像除了戴了头盔的反派就是穿了一身灰袍的“绝地大师”了,从人设上就处于劣势,因为《星球大战》往往传奇的是一种理念或者情感,所以整天不是讲这个人的儿子就是讲那个人的孙子,克服心魔,摆脱原力的黑暗面,以及“原力与我同在”这种听起来有点中二的口号,对于路人来说确实难以理解。
当然在西方国家,无论是DC漫威还是《星战》其实都是*级ip,人气上都差不多,如今这些ip也有不少3A大作了,这也算是电影工业与电子游戏的融合吧。
![](https://res.smzdm.com/pc/pc_shequ/dist/img/the-end.png)
游戏连连看
校验提示文案
豆豆豆豆小姐
校验提示文案
货拉拉拉不拉拉布拉多
校验提示文案
游戏精上线
校验提示文案
游戏精上线
校验提示文案
货拉拉拉不拉拉布拉多
校验提示文案
游戏连连看
校验提示文案
豆豆豆豆小姐
校验提示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