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秀肌肉还有?Astell&Kern的 KANN ULTRA
KANN ULTRA这台精致的大家伙在最早接触时给我带来的撼动程度,丝毫不低当年初次见到的KANN CUBE,硕大的体积,出色的设计,丰富的拓展,超强的推力,出了真不好带出门以外,它简直就是终极“砖头”的化身。而且听了声音之后又觉得这铁汉子还是有些柔情的,不粗糙,甚至有点“力大声细”的既视感。至于Astell&Kern在2023的年末放出的终极大招KANN ULTRA,算是看起来更和谐、更精湛、更cool的那台了,虽然KANN系列的历来型号我并未全都接触过,也没办法做具体的对比,但从整个播放器领域宏观的来看,我认为KANN ULTRA基本是“全方位”的涵盖了烧友对“砖头”的真正需求,尤其是对捆绑党来说这可以是一步到位的选择。
日常聊滚轮,这次KANN ULTRA的滚轮非常“核能风”,一整颗硕大的旋钮镶嵌在机身背部,嵌的还贼深,侧面还霸道的露出一半,配合那一圈高质量的灯带加持,妥妥的大骚机啊。当我将屏幕朝下静置在桌面使用时,这颗大音量旋钮的拨动会非常符合使用逻辑(包括三段式按键)。同时大拇指位置也做了一个凹陷,拿手里更得劲,当然机器毕竟是棱角分明的,更何况体积也不小,我这小手型的用户拿手里稍显局促,但390g重量还是相对轻松的(SP3000是493g)。
屏幕观感与系统流畅度直接关系到听音的“仪式感”,虽说是声音为大,但到了万元这个级别的播放器,把附属体验给做好也是份内之事,只拿声音与声学硬件当“挡箭牌”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共鸣的,说白了还是看你厂家懒不懒、舍不舍得下成本罢了。说回正题,KANN ULTRA的这个定制系统呢在流畅度上我觉得蛮OK,包括Apple Music、QQ音乐、Tidal这些第三方流媒体在内的适配度很高,像Apple Music这种经常专辑封面刷新缓慢的情况在8核处理器身上不会出现了。在本地播放时经典的Crimson主题,这种黑红的设计UI直观、耐看,配合5.5寸的1080x1920的屏,整体观感比较细腻。并且这个系统的许多细节是明显优化过的,如果你手头有其他AK机型可以感受出来KANN ULTRA的丝滑。
关于音频硬件阵容,它的音频芯片组是双DAC ES9039MPRO(比ES9039PRO性能更强的最新版本),支持32bit/768kHz,Native DSD512的回放,以及完全支持MQA。在内置的耳放部分,它有四种增益模式可以切换,分别为低、中、高和Super超级增益模式,完全不需要你单独接耳放。在超级模式下的实际测试中,我手头的多数大耳均可以推的生龙活虎,包括HD660 S2、109 Pro这种在大功率台式设备上才能展现全部风采的型号,在KANN ULTRA的超级增益模式中也能有个漂亮的声音框架规模。不过尽管有8400mAh的大容量电池做支撑,但在这个模式还是有些肉眼可见的掉电,对我来说这个Super增益模式就属于“体验档位”了,日常接多数耳塞用低增益都够用了,个别听感“肉乎”些的耳塞或日常大耳我会选择中高增益来冲开分离度,这种情况下的续航大概为10小时冒头吧。另外玩音响的用户也可以通过线路输出的模式接独立耳放,更纯粹的利用好双DAC ES9039MPRO的芯片。
总之这台机器有许多重头好戏,但大多数用户都是愿意为更好的声音表现和推力去作体积上的妥协,也有一些用户纯粹是不想再做繁杂的“器材捆绑”而想一步到位,开头也说了,不管是抱着哪种需求来的,我认为KANN ULTRA就是目前最合理的选择,也是所有旗舰播放器阵列中具有明显综合性价比的那台。首先在声音层面它的优势显而易见,推力大,气势足,我手头虽然没有太多很难伺候的塞子,但个个都要比之前来的更从容。从风格角度来讲,KANN ULTRA给我的感觉就是非常注重“高质量的回放”,声音的品质感会来的比较优良,我个人在测试一部前端的时候喜欢不停的AB,在相同音源下前前后后测试了六七台设备,也包括AK的SR35和SA700,最终大概确定了KANN ULTRA的风格,反正这家伙总是会呈现出一种优异的结像品质,不靠厚度不靠染色,人声没有舔脸,低频没有缠绕,高频嘛,还是有AK历来的精致范儿。
一耳朵惊艳的地方是立体的声场、立体的音频细节,两个最影响“沉浸”听感的要素,KANN ULTRA都做的很好,换句话说,这机器的空间规模很大,信息量也能完整的、按照比例的填充进去,属于普通音乐爱好者听了也会觉得机器“性能”很强的存在。而在音色上,参加发布会的时候我并没有携带什么自己所熟知的耳机,回来找了CP662B、绿洲等自己现阶段比较熟的型号测试了下,结论是KANN ULTRA在音色倾向上有点偏中性,并非像SR35、SE300这种略带暖色音调的型号,但KANN ULTRA也并不能说是素雅的声音,你和SP3000这种古典弦乐的大将相比还是会显得内敛一些。整体来说KANN ULTRA是家族系列和所有前端设备中“音色适配性”相对较强的那个,我这段时间用起来倒是有个感受,就是在搭配上我可以完全不需要动脑子....
在动态方面给我带来的感受,像是随便一台播放器+AK PA10耳放所带来的感受相似,氛围烘托能力和中高频的细节呈现能力全面加强,低频沉而深邃,在量感上并非像一些韵味型前段那样进行包围堆砌,而是把低频能量集中在中间位置向下砸去,攥起来的那个劲儿就更有质感,同时也能很好的交代一些颤音细节。而在细节这块毕竟是一整套音频架构下来的,KANN ULTRA在动态凶猛的同时要比分体式捆绑的大推力搭配具备更好的频段衔接和细节回放,丝滑,有充足能量感就完事儿了。最近一套比较方便的“古典套装”就是KANN ULTRA+109 Pro,109 Pro下盘的那股子动静能很好的被喂饱,贯彻的细节也并没有任何压制,虽然不如SP3000那样有着特别鲜明的光泽感,但KANN ULTRA得高频结像主打一个结实明朗,分离度和凸显性也很高就是了。
就拿刚评测完的绿神圈来讲,在KANN ULTRA的搭配下,这条耳塞在演绎流行乐时候的“前后”层次要比多数播放器来的明显,就好比一张立体感的照片有前景作铺垫,中景再到远景的交替关系,给人的感受是更具冲击力更有韵味的。这种不恰当的比喻就想表达,KANN ULTRA就是对器乐排布和人声很能“正确”摆位的那种,倘若你喜欢对比器材差异的话,我所表达这点一定要去着重尝试。针对这个优势我也能给出一些搭配建议,像绿神圈、绿洲、tremolo这种很戳你音色口味,然后希望前端不要破坏掉耳塞本身调性;同时最好能拉开层次关系的,那么此时KANN ULTRA的优势就立竿见影了。
反正,KANN ULTRA这台机器是不需要带着“品牌价值”来做背书的型号,去掉KANN这个系列的历来口碑,抹去Astell&Kern的光环加成,抛开一切只单纯的盯着机器本身来看,它在整个播放器领域是真的最会“卡点”的那一台,你可以说它在外观和参数等方面有秀肌肉的嫌疑,但除此之外在声音适配性和声音硬框架方面的表现挺难找到竞品,我也发现这两年AK大大小小的产品都更加“体贴”,也越来越有性价比,像KANN ULTRA就是以上两点非常明显的代表性作品,香喷喷的精致大砖头,真的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