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怕也是你的好朋友?让孩子知道这件事,比想象更重要
创作立场声明:家有敏感娃,对很多东西都害怕。我可没少费心思。
这不?又买了不少相关书。
都是自购哦。
爸爸,你害怕什么东西啊?
我害怕你不开心呀。
那你害怕大怪兽嘛?
不害怕,我的嘴巴比较大,可以吃掉大怪兽。
这几天,队友出差。儿子和爸爸视频聊天,很自然的说起害怕这个主题。讨论的内容相对于四岁的男孩来说很全面也很有深度的:
我自己害怕的东西
爸爸妈妈害怕的东西
害怕是因为我们的大脑有像瓜子一样的杏仁核
这些样子的怪物很可怕
其实,儿子和爸爸讨论的内容,取材于一本叫做《我的名字叫“害怕”》的童书。我原以为四岁的孩子读这本书有些早,只是抱着留在那里以备不时之需的心态入手,没想到儿子读得津津有味。
这本《我的名字叫“害怕”》更像是一本关于害怕情绪的自传。
这本书全方面的介绍了我们的恐惧,从恐惧是如何产生的、恐惧有什么作用、恐惧能对我们身体有哪些影响等12个方面介绍了这个另类的朋友。作为一个成年人,我看了这本书觉得有些知识闻所未闻,更新了不少认知。
更难得的是,这本书并不说教,而是用大量漫画形式穿插了一个叫乔治的小朋友的故事幽默地讲述了各种情绪知识,让人在捧腹之余还有很多思考,回味无穷。
孩子的收获:恐惧也是我们的朋友。
我儿子是一个不算胆大的孩子,从高高的滑梯往下滑会害怕,看到蜗牛会感到害怕,害怕戴头盔。他因为害怕不愿意做某件事的时候就会对我说:“妈妈,我胆子小。”
每到这个时候,我总会对他说:
每个人都有自己害怕的事情,这很正常。
儿子接受了这种说法,也经常会引用这句话解释。可是,我隐隐觉得这种说法有些空乏无力。这本童书却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告诉孩子:恐惧也是我们的朋友。
在很多父母的观念中,孩子胆小是一个缺点,是需要克服的问题。但实际上,恐惧的由来有着深层的原因,它分为先天性的和后天性,是我们人类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帮助我们去在遇到危险的时候做出各种选择。就像我们觉得开心是我们的朋友一样,它也是我们的好朋友。
就像这本书用漫画形式展示的场景,我们在夜间走夜路,可能会遇到选择走小路还是走大路的问题。害怕能成为我们的助力,告诉我们走小路没有路灯而且人烟稀少,帮助我们做出更正确更安全的选择,也就是去走大路。
书籍《情绪》的作者莉莎·费德曼·巴瑞特提出了“情绪粒度”这个概念。她认为:能够细腻感知、识别情绪的人能更好的引导自己的情绪,有着更丰富的情绪体验的人能更好的引导自己的情绪。
《最强大脑》的科学判官脑科学专家魏坤林的观点和莉莎不谋而合。他经常在女儿生气的时候,让女儿分析大脑中是哪个《头脑特工队》情绪小人出现。他有时候会问女儿:你刚才生气时,是不是怒怒小人出现了?
这本恐惧的百科全书显然也做到了这一点。它不仅以大量的生动的情景化的方式让孩子们理解恐惧的发生机制,还科普了恐惧发生时的生理反应。孩子们阅读了这本书,很容易理解自己脸色苍白、浑身出汗、心脏跳动很快、呼吸急促的时候可能是遭遇了恐惧,进而正确的对待自己的情绪。
不仅仅如此呢,这本书还告诉了孩子们恐惧这种情绪有各种各样的变身,比如说担心、紧张等等。
当这个圆圆的毛茸茸的黑色情绪变成甜甜圈、U型和栅栏模样的时候,我忍不住会心一笑。而孩子则通过“害怕变身”更好的认知了情绪之间的转化。
先认知、再体验、进而深化,这个黑色的毛茸茸的“恐惧”好朋友,以这样的方式成为了孩子们的朋友。
父母的收获:放轻松,孩子害怕也没什么大不了
家有一个很容易害怕的宝宝,虽然我总是有各种轻松的方式告诉孩子没什么可怕的,但是也还是难免有着各种各样的担心:
这孩子胆子是不是太小了呀?我怎么觉得他担心的事情有点无厘头呀。
读了这本《我的名字叫“害怕”》,我觉得对于我这样的父母来说,除了更全面的理解和认识恐惧这种特别的情绪,也是一个很好的减压。
比如,这个叫约拿的小朋友,居然害怕自己的袜子不平整,担心有褶皱的袜子把自己吃掉。
我儿子自从知道蜗牛的粘液有麻醉的作用,具有一定毒性,每到下雨天看到蜗牛都会害怕。我试图从蜗牛的身体大小、粘液的毒性范围等各个角度给孩子做了解释,却始终没法消解他的恐惧,对此头疼不已。
看到约拿的故事,我突然释然了。比起约拿有这么无厘头的害怕的理由,儿子的害怕蜗牛好像也不是那么不能容忍哦。就等着他慢慢长大,逐渐自己去解决他的恐惧吧。
不过,这本书还提示我,帮助孩子解决情绪问题一个重要的方式是解释情绪。
比如,我儿子害怕带头盔,源于他一次不开心的体验。当时,我们带他去骑滑板车,害怕他受到伤害,所以头盔系得有点紧。没想到头盔的搭扣扣紧时卡住了他的脸颊,弄破了一小块皮,留下了很深的印记。孩子觉得疼,从此以后再也不敢戴头盔。
所以,和孩子读这本童书的时候,我们又想到了这件事。我蹲下来,告诉儿子上一次爸爸妈妈没有注意,现在知道了这个问题会特别留意不要把它头盔的搭扣卡得太紧。但是头盔还是对我们很有帮助的,它能在我们撞击时保护我们。
孩子是不是听到我的解释就能不害怕了?我不清楚,但只有认识自己害怕的原因,才能帮助他走出困境。
道理归道理,情感归情感。虽然有可能道理和情绪有因果关系,但两者真的未必能够完全同步。我不是现在看到蟑螂还是会害怕的立刻跳起来吗?
关于情绪的其他书籍亲子游戏
这本关于恐惧的百科全书有个神来之笔:很多部分的最后一页都是让孩子们涂鸦某种场景。
对于低幼小宝宝来说,这种方式很不错。绘画一直是一种很棒的表达自己的方式。我们可以以此为契机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除了这类关于害怕的百科全书类科普书籍,其实我和孩子还读过很多很不错的关于情绪的绘本。
1.《我的情绪小怪兽》
在这本绘本中,不同情绪用不同颜色怪兽展现。我儿子幼儿园的老师还对这本绘本进行了再利用,用黑白打印出内页让孩子们涂色。她还设计用一些颜料和塑料袋做艺术活动,让孩子用手隔着塑料揉搓颜料做出怪兽的形象。
2.《儿童情绪认知与管理绘本》
在其中一册情绪绘本中,小女孩安娜丢失了心爱的狗狗,用头顶上的乌云来表达内心的忧虑情绪。这种表达方式非常的直观和形象,也有助于孩子们认知自己的情绪,同时结合场景解读自己的情绪。
3.《探索不可思议的心》
这本书也是一本关于情绪的百科全书,只是比《我的名字叫害怕》的表达方式更写实风格,相对多了点平实,少了点幽默。
现在的孩子真幸福啊,我们八零后一代人也是父母捧在手心里,但是相对来说图书资源还是匮乏的。现在的孩子们从小就能有机会触碰的这么多有关情绪的知识,希望这些认知能够让他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中更好地识别和梳理自己的情绪,少一些抑郁症发生。
![](https://res.smzdm.com/pc/pc_shequ/dist/img/the-end.png)
值友5112173388
校验提示文案
值友5112173388
校验提示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