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未老,骨先衰?4种行为,正悄悄毁掉你的骨头
张阿姨今年67岁,一直觉得自己身体硬朗,平时还会做点儿轻体力活儿。然而最近一次意外,让她不得不躺在医院的病床上休养。
回忆起当时的情况,张阿姨说:“那天只是打了个喷嚏,就感觉腰‘咔’的一下特别疼。我起初以为只是扭到了,贴了几天药膏顶着过。可忍了几天,腰越来越痛,起床都困难,孩子送我到医院才发现是腰椎骨折……”
那么,问题来了,一个喷嚏怎么会导致骨折呢?对此,主治医生解释道:“喷嚏只是诱因,真正的原因是张阿姨患有骨质疏松,骨骼已经变得很脆弱,稍微受力就容易发生骨折。”
实际上,类似张阿姨这样的情况在骨科并不少见。骨质疏松,这个沉默的“杀手”,常在悄无声息中侵蚀中老年人的骨骼健康,严重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
骨质疏松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骼疾病。简单来说,骨质疏松会使骨头变“薄”、变“脆”,如同“被掏空的木头”,外表或许看似坚固,但其内部结构已脆弱不堪,极易受损。
骨质疏松常见于中老年人,疾病的早期阶段,大多数患者往往没有明显的症状,因此很难被及时发现。而随着病情的进展,骨质不断流失,骨骼微结构遭受破坏,其力学性能大幅下降,中晚期患者可能会出现腰背疼痛、脊柱变形,甚至骨质疏松性骨折等严重问题。
其中,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害巨大,很多时候可能成为患者“人生最后一次骨折”,是老年患者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数据显示,发生髋部骨折后1年内,20%患者可能死于各种并发症;约50%患者面临致残,生活质量明显下降[1]。
由于骨质疏松可能在“无声无息”中侵蚀患者的骨骼,使得即便是轻微的撞击或摔倒都可能引发患者骨折,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因此,骨质疏松也被形象地称为“沉默的杀手”。
然而,如果我们能在早期阶段及时发现骨质问题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那么许多不必要的困扰和痛苦都是可以避免的。
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是遗传和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除了与年龄、家族史等因素相关外,很多日常行为也在悄悄加速骨头的衰老,你可能每天都在无意中“伤害”自己的骨头:
烟草和酒精会影响骨骼的新陈代谢,阻碍钙的吸收,长期过量使用更会导致骨骼脆弱。
钙、维生素D等对骨骼健康至关重要。如果饮食中缺乏这些营养物质,身体便无法储存足够的钙质,骨骼的强度也会大打折扣。
长期不运动,尤其是缺乏负重运动或久坐不动,会使骨骼失去必要的刺激,削弱骨骼承受压力的能力,导致骨密度下降。
长期使用某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质子泵抑制剂、抗癫痫药物等,会影响骨代谢平衡,对骨骼产生负面影响,增加骨折的风险。
由此可见,想要维护骨骼的健康,需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避免这些不良行为。
虽然年龄越大,骨质疏松发生概率越高,但是面对骨质疏松的威胁,我们并非束手无策。通过科学的自检、预防和治疗等措施,我们可以降低骨折的风险,让骨骼保持年轻活力。
在骨折发生前,很多骨质疏松症患者都没有任何症状,所以定期进行骨骼健康自检至关重要。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22)建议,大众自我初步筛查可以选择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IOF)的骨质疏松风险1分钟测试题,该测试题包含19个关于骨质疏松危险因素的问题,只要在其中任何一个问题上回答“是”,就意味着个体属于高风险人群,需要进一步前往医院进行专业检测,包括影像学检查、骨密度测量以及实验室检查等,综合评估是否患有骨质疏松症。
《建立中国老年骨质疏松症三级防控体系专家共识》指出,骨质疏松症患病率较高,但公众的认知率和诊断治疗率却较低。其严重并发症——骨质疏松性骨折,治疗费用高,且致残率和病死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
因此,提倡根据骨折的风险评估对骨质疏松症进行三级预防,每一级预防都针对特定风险人群,并有着相应的明确目标和策略。通过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分层诊疗、全周期管理”的综合策略,可以逐步降低骨质疏松症及其骨折所带来的危害。
针对骨质疏松中低风险人群,主要以预防和强健骨骼为主,可以帮助减少或延缓老年人群随着年龄增长而出现的骨量丢失进程,降低骨质疏松症的患病风险。
从日常做起,调整饮食生活习惯,多摄入富含钙、低盐、适量蛋白质及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膳食,如蔬菜、水果、奶制品、鱼类、全麦、坚果等。
同时,可以量力而行,适当进行一些能够增强骨骼强度的负重运动,包括散步、慢跑、太极、瑜伽、跳舞和打乒乓球等活动。
面对骨折高风险人群,积极治疗是关键,可以在一级预防干预措施的基础上,规律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以帮助延缓骨质疏松症进程,预防骨折。
目前,抗骨质疏松药物根据作用机制主要分为两类:骨吸收抑制剂和骨形成促进剂。而不同的骨质疏松药物,对不同部位骨折风险的影响也不同。
.降低脊柱、髋部和非椎体骨折风险的药物一般为“广谱”抗骨质疏松药,包括阿仑膦酸钠、唑来膦酸和地舒单抗。
.对髋部骨折高风险或极高风险患者,一般采用地舒单抗或唑来膦酸;
.对椎体骨折高风险或极高风险患者,通常用特立帕肽治疗,也可用地舒单抗或唑来膦酸治疗。
需要提醒的是,使用任何抗骨质疏松药物都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务必遵守医嘱,注意用药事项及规定的用药间隔,一定不要擅自用药,也不要擅自停药。
骨折极高风险人群的防控目标主要是降低骨折及再次骨折的发生,降低骨折导致的伤残和死亡。
无论是未发生骨折或既往有脆性骨折史者、还是新发脆性骨折者,都应当严格实施二级预防措施。其中,防跌倒和防碰撞的措施尤为关键,包括改善居住环境的安全性(如去除地面障碍物,安装扶手、防滑垫等)、增加日常活动中的安全意识(避免急剧动作,穿着合适的鞋子),以及使用辅助器具(如拐杖、助步器等)来减少跌倒的风险等。
同时,有骨折史患者还应积极参与康复治疗,以增强骨骼与肌肉的稳定性,进一步减少再次骨折的可能性。而对于具备手术指征的患者而言,及时的手术干预是恢复的关键。手术后,通过早期的康复训练、强化体能恢复、规范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等措施,不仅能减轻患者的疼痛感,改善功能状况,还能进一步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帮助患者早日恢复正常生活。
总而言之,骨骼健康是生命之基,关乎我们的生活质量与幸福指数。面对骨质疏松这一“沉默的杀手”,我们不应坐以待毙。通过科学的预防、及时的诊断和治疗,我们可以有效地守护自己的骨骼健康,让生命之树更加挺拔、更加茂盛。
参考资料:
1.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22)[J].中国全科医学,2023,26(14):1671-169
2.《中国老年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23)》工作组,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骨质疏松分会,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骨质疏松病学分会, 等. 中国老年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23)[J].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23, 16(10): 865-885.
3.“建立中国老年骨质疏松症三级防控体系专家共识”编写组,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老年骨质疏松分会,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老年内分泌代谢分会,等. 建立中国老年骨质疏松症三级防控体系专家共识[J]. 中华内科杂志,2022,61(6):617-630.
4.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南 ( 2017) [J].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2017,10: 413-443.
5.夏维波. 地舒单抗在骨质疏松症临床合理用药的中国专家建议 [J].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2020, 13 (06): 499-508.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