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销全球的经典之作!《菊与刀》为何如此受欢迎?
二战临近尾声的时候,摆在美国眼前的有两个问题:日本会不会投降?对日本能不能用对德国的办法?为了制定决策,美国政府动员了各方面的专家来研究日本,提供资料和意见,其中包括了本书作者、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美国人或者更多西方人眼里不可理喻的一些行为,恰是本尼迪克特用来解析日本文化本质的范本。书名中的“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文化的象征。“菊与刀”的组合,象征了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如爱美而又黩武,尚礼而又好斗,喜新而又顽固,服从而又不驯等等)。
本尼迪克特在二战结束后写成《菊与刀》。《菊与刀》共13章:从对战争的看法讲起,讲到明治维新,再分述日本人风俗习惯、道德观念、一直到怎样“自我训练”(修养)和孩子怎样受教育。全书夹叙夹议,抛开了对樱花、茶道、武士道等煽情描述,更多是对家庭关系、精神信仰进行白描式的对比,诸如美国人和日本人看待健康、物质、战争宣传、家族关系等的不同观念。《菊与刀》直接影响了美国对日政策,美国战后对日政策的成功也证明了《菊与刀》对日本人所做研究的成功。从此,西方对日本文化的研究热潮也揭开了序幕。
既然美国迫切需要了解日本,自然不能对这些显著的矛盾视而不见。危机接二连三地出现。日本人下一步会怎么做?能不能不攻打日本本土从而使之投降?应该直接轰炸天皇的皇宫吗?从日军俘虏身上能得到什么?应该如何向日军和本土民众宣传,才能拯救更多美国人的生命,并削弱日本人顽抗的决心?这些问题哪怕在最了解日本人的专家中间也存在着巨大的分歧。当和平到来后,日本人会不会一直依赖军事管制维持社会秩序?我们的军队需要准备好去和那些驻扎深山的疯狂顽抗分子作战吗?是否只有当日本也发生一次像法国大革命或者俄国革命这样的大革命,才能使世界和平成为可能?可谁来领导这样的革命?除此之外,难道只能铲除日本民族了吗?每个人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必定都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