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了哈尔滨才知道,最好吃的不是红肠,不是大列巴,而是这10种
声明:本内容已开通全网维权,严禁抄袭、复制或搬运,一经发现,必追责。

哈尔滨,坐落于北国之疆的冰城,承载着深厚且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遥溯往昔,哈尔滨本为少数民族聚居之所,女真、契丹等族先后在此繁衍生息。
其饮食,初时多受游牧、渔猎生活影响,以肉食、奶制品为主,恰如《魏书・勿吉传》所记 “其俗好养猪,食其肉,衣其皮”,彼时百姓善用简单炙烤之法,将猎获的兽肉烹熟,以解腹馁,虽做法质朴,却满含生存智慧,亦为日后饮食发展奠下基石。

及近代,中东铁路修筑,哈尔滨仿若东方快车停靠的梦幻站点,八方来客、异域风情纷至沓来。俄式饮食如潮水般涌入,大列巴面包,外皮硬脆,内瓤松软,麦香四溢,宛如异域奏响的味觉华章;红肠色泽暗红,肉质紧实,蒜香与烟熏味交织,一口咬下,唇齿留香,此皆成哈尔滨饮食不可或缺之亮色。
与此同时,本地传统饮食亦未固步自封,锅包肉应运而生,里脊肉切片裹糊油炸,再佐以酸甜酱汁,外酥里嫩,恰似金缕玉衣裹鲜嫩琼浆,这道融合东北烹饪技法与俄式酸甜口味的佳肴,瞬间风靡街巷,成为冰城美食名片。

时至今日,哈尔滨饮食文化已蔚为大观。
冬日寒天,铁锅炖大鹅堪称一绝,大鹅与土豆、粉条等同锅炖煮,热气腾腾,香气四溢,亲朋好友围坐锅边,大快朵颐,尽享东北人的豪爽热情;街头巷尾,马迭尔冰棍傲立寒风,奶味醇厚,冰爽甘甜,无论霜雪纷飞,食客照吃不误,尽显冰城浪漫风情。
哈尔滨饮食,既藏往昔峥嵘岁月的痕迹,又展今朝海纳百川的胸怀,它扎根黑土,以食为媒,向世人诉说着这座城市的悠悠往事与蓬勃今朝。

漫步哈尔滨街头,食肆林立,烟火升腾,每一道美食皆似一部史书,翻开便是一段动人故事。从古老传统到现代创新,饮食文化一脉相承,它宛如松花江之水,滋养着这片土地,流淌在每个哈尔滨人的血脉之中,也吸引着四方宾朋,前来品味这独特的北国风味,沉醉于冰城饮食的魅力乾坤。来了哈尔滨才知道,最好吃的不是红肠,不是大列巴,而是这10种。

1:锅包肉。据说,其诞生于清朝末年,由当时黑龙江著名的鲁菜厨师郑兴文所创。1907年,郑兴文到哈尔滨滨江道衙门当上了官厨,负责给道台杜学瀛料理膳食。由于道台府里经常会宴请国外宾客,尤其是喜欢酸甜口味的俄罗斯客人,杜学瀛便命府内厨师变换菜肴口味。
于是,郑兴文将原本咸鲜口味的“焦烧肉条”改良成了酸甜口味的菜肴,并采用了脆皮炸制的方式来增加口感。这便是锅包肉的最初形态。起初,这道菜名为“锅爆肉”,但因俄罗斯人发音的原因,久而久之,“锅爆肉”便演变成了“锅包肉”。

锅包肉以其独特的风味和口感赢得了无数食客的喜爱。其色泽金黄,芡汁饱满,让人一看便食欲大增。外层经过油炸,形成了一层金黄酥脆的外皮,而内部的猪肉依然保持着嫩滑多汁的口感。
这种酥脆与软嫩的对比,让人一口咬下,便能感受到多层次的口感享受。酸甜酱汁由糖、醋、酱油等调料调制而成,既保留了醋的酸味,又带有一丝糖的甜味,恰到好处地中和了肉的油腻感,令人回味无穷。

2:得莫利炖鱼。得莫利,满语意为“渡口”,得莫利村北靠松花江,村民多以打鱼为生。据说,早在一百多年前,得莫利炖鱼便已成为村里的特色菜肴。
上世纪80年代初,村里的一对老夫妇在路边开了家小饭店,将新鲜的活鱼与豆腐、宽粉条炖在一起,其鲜美的味道迅速吸引了过往的行人,从此得莫利炖鱼的做法便流传开来。

得莫利炖鱼以其独特的风味和鲜美的口感,成为了外地人来哈尔滨必打卡的美食之一。其特点在于选用新鲜的活鱼作为主料,搭配豆腐、粉条、五花肉等食材一同炖制。鱼肉鲜嫩,汤汁浓郁,豆腐和粉条充分吸收了鱼肉的鲜美,每一口都充满了东北大地的醇厚与温暖。
炖鱼时加入的干辣椒、八角、桂皮等东北特有香料,更为这道菜增添了几分香辣与风情。在寒冷的冬日里,围炉而坐,品尝一锅热气腾腾的得莫利炖鱼,那种温暖与满足的感觉,足以让人忘却旅途的疲惫。

3:杀猪菜。在过去,每当接近年关,家家户户都会杀年猪,以此来庆祝一年的丰收与团圆。而杀猪菜,便是用这头年猪的各个部位,搭配上酸菜、粉条等食材,精心炖制而成的一道美味佳肴。

杀猪菜的特点在于其原汁原味的鲜美与丰富的口感。新鲜的猪肉经过炖煮,肉质变得软烂入味,肥而不腻,尤其是那肥瘦相间的五花肉,更是让人欲罢不能。而酸菜作为这道菜的灵魂之一,其独特的酸香不仅中和了猪肉的油腻感,更为整道菜增添了几分清爽与开胃。
此外,血肠的加入更是点睛之笔,其鲜嫩的口感与爆浆的快感,让人一试难忘。在炖煮的过程中,各种食材的味道相互交融,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复合口味,既有猪肉的鲜香,又有酸菜的酸爽,还有血肠的鲜美,每一口都是对味蕾的极致诱惑。

4:烤奶汁桂鱼。自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便随着逃亡至哈尔滨的沙俄御厨传入这片黑土地,并迅速在哈尔滨生根发芽,成为哈尔滨俄式大菜中的经典之作。
这道菜肴的诞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一群沙俄御厨带着对美食的执着与热爱,将这道原本服务于贵族的菜肴带到了哈尔滨。
经过百多年的发展与演变,烤奶汁桂鱼已经与哈尔滨的城市历史密不可分,成为具有浓郁哈尔滨味道的俄式大菜代表。其特点在于奶汁的醇厚与桂鱼(鳜鱼)的鲜美完美融合,色泽金黄诱人,奶香四溢,鱼肉鲜嫩无比,入口即化。

尤其在冬季,围炉而坐,品尝这道热气腾腾的美食,无疑是一种享受。其制作方法虽然精细复杂,但每一步都充满了匠心与热情。
从鱼肉的腌制、油炸定型,到奶汁的炒制、淋汁烤制,每一个细节都决定了这道菜肴的最终品质。想要在家尝试制作,可以准备桂鱼肉、奶汁(黄油、面粉、牛奶炒制而成)、口蘑、奶酪等食材,按照一定步骤进行腌制、炸制、淋汁、烤制,便能享受这道美味。
不过,要想品尝到最正宗的烤奶汁桂鱼,还是推荐去哈尔滨的俄式西餐馆,那里的大厨们会用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经验,为你呈现一道令人难以忘怀的美食盛宴。

5:熏五香大马哈鱼。大马哈鱼,作为乌苏里江的特产,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是制作这道菜肴的上佳之选。相传,当地渔民为了保存大马哈鱼的鲜美,便尝试用盐、酱油等调料腌制,再用烟熏的方式进行处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做法逐渐演化成了今天的熏五香大马哈鱼。
它不仅保留了鱼肉的原汁原味,更融入了五香的浓郁香气,成为一道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这道菜肴色泽红润,鱼肉外焦里嫩,每一口都能感受到五香的浓郁和鱼肉的鲜美在口中交织,仿佛将人带入了乌苏里江的渔舟唱晚之中。

在哈尔滨,熏五香大马哈鱼的受欢迎程度不言而喻。无论是家庭聚餐还是朋友小酌,这道菜肴总能成为餐桌上的亮点。其制作方法虽看似简单,实则却需要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经验。
首先,要将大马哈鱼去骨切片,用盐、酱油、味精、醋、姜、蒜、葱等调料腌制入味。然后,将腌好的鱼肉蒸熟,再用糖和茶叶熏制,直至鱼肉表面呈现出诱人的焦黄色。最后,抹上香油,一道色香味俱佳的熏五香大马哈鱼便大功告成了。

6:赛熊掌。历史渊源深厚,满汉全席中的“红烧熊掌”曾是皇家和达官贵人的专享,但随着保护野生动物观念的深入人心,现代厨师们开始寻找替代食材来模拟熊掌的口感和风味,于是“赛熊掌”应运而生。
这道菜通常采用牛蹄筋、肉皮、猪肉馅等食材混合制作,以模拟熊掌的香滑软糯。制作时,先将这些原料混合均匀,然后塑形为熊掌状,经过精心烹饪,最后撒上松仁粉等调料,使其色泽红润、形状逼真、香气扑鼻。品尝时,每一口都能感受到肉质的细腻与鲜美的汤汁在口中交融,仿佛真的品尝到了熊掌的美味。

7:哈埠大拉皮。据传,它的起源可追溯到清朝时期,当时东北地区的水利工程发达,农民们为了方便交流与合作,便创造了这道筋道爽滑、口感独特的大拉皮。

哈埠大拉皮以其Q弹有嚼劲的口感而著称,每一口都能感受到那独特的米香和筋道。它的调料丰富多样,辣中带酸,酸中带甜,再搭配上新鲜的黄瓜丝、胡萝卜丝等蔬菜,不仅色彩诱人,更是让人欲罢不能。
在哈尔滨的餐馆和小吃店里,大拉皮总是备受食客们的喜爱,无论是炎炎夏日还是寒冷冬季,它都能成为人们餐桌上的一道美味佳肴。

8:酥黄菜。相传,酥黄菜最早起源于清末哈尔滨关道,由膳长郑兴文在一次紧急情况下灵机一动所创。当时,他在为道台宴请官员准备甜品时,不慎将一大块生肉掉进了即将上桌的冰糖莲子羹里,使得这道甜品报废。
为了救急,他利用正在制作沙琪玛的面皮,切成菱形块油炸后挂甜浆,再撒上冰糖末,并配以干果颗粒,匆忙上桌。这道菜因其香甜酥软的口感而备受赞誉,从此成为了道台府的招牌甜菜之一。后来,经过改良,这道菜逐渐演变成了我们今天所见的酥黄菜。

酥黄菜以其色泽金黄、口感酥脆、味道甜美而著称。它的主要原料是鸡蛋、面粉和白糖,通过巧妙的烹饪技巧,将鸡蛋煎成薄饼后切成小块,再油炸至酥脆金黄,最后挂上糖浆。
每一口酥黄菜都能让人感受到那独特的香甜与酥脆,仿佛是在品尝一块金色的甜蜜。它的口感层次分明,先是外层的酥脆,然后是内里的绵软,最后是那淡淡的甜香,让人回味无穷。

9:香溜双段。据说,溜双段最早是一道鲁菜,因老鲁菜以“溜”成名。后来,在闯关东的历史背景下,这道风味独特的菜肴被带到了东北,并逐渐融入了东北的饮食文化,成为了一道地道的东北菜。
香溜双段以猪里脊和鲜虾仁为主料,经过腌制、上浆、炸制、熘炒而成。菜品外脆内软,鲜香可口,咸鲜的口味中带着青椒的香气,回味绵长。尤其是虾仁和里脊肉都裹着厚厚的面糊,如果能连续吃到两个虾仁,那更是一种令人惊喜的体验。这道菜不仅口感酥脆,而且肉质鲜嫩多汁,每一口都充满了浓郁的香气,让人欲罢不能。

10:浇汁鱼。浇汁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哈尔滨著名的“北平张包铺”。上世纪30年代,这家饭店便以丰富的美食声名远扬,而蟠龙鲤鱼(浇汁鱼的一种)更是其招牌菜之一,曾一度在美食界崭露头角,甚至被载入黑龙江省的首本菜谱。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这道美味的浇汁鱼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幸运的是,近年来有餐饮爱好者在挖掘哈埠菜历史的过程中,重新发现了蟠龙鲤鱼的原始菜谱,并在老厨师的指导下成功复原了这道菜,让它再次焕发出迷人的光彩。

浇汁鱼的特点在于其鲜嫩的鱼肉与浓郁的酱汁。选用新鲜的鲤鱼或鲫鱼,经过腌制、油炸后,再淋上特制的酱汁,鱼肉外酥里嫩,酱汁酸甜适口,令人回味无穷。想象一下,一块炸得金黄的鱼肉,外皮酥脆,内里肉质鲜嫩多汁,再浇上一层色泽红亮、酸甜浓郁的酱汁,那滋味,简直让人垂涎欲滴。

好了,今天就这样,我是风烟食录。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我们要坚守信念与梦想,勇往直前,不怕困难与挫折。努力追求理想和目标,为自己书写精彩人生故事。经过风雨洗礼,才能欣赏到彩虹的美丽。陌生人,加油呀……
作者声明本文无利益相关,欢迎值友理性交流,和谐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