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的春晚,也太好吃了吧!
本文经福桃九分饱授权发布,原标题:从前的春晚,也太好吃了吧!,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今年过年,很多人大概已经不看春晚了。
至少,不再像小时候一样,认认真真目不转睛看完四个小时——要么等爱豆上台,看完他们的节目就拉倒,要么就开着电视,纯粹当包饺子的BGM。
可是,饱弟还看,尤其是越老的春晚越爱看。
因为饱弟是当美食节目看的——不信?跟饱弟一起回到1983年,央视第一届春节联(吃)环(播)晚会现场。
那个年代的春晚,藏着我们从小馋到大的美食密码!
1983年第一届央视春晚,简直是史上最浩大的一场文艺界大佬吃播。
台上,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的老演员王景愚,吃着一只不存在的鸡,像个孤独患者自我拉扯——
▲1983·王景愚小品《吃鸡》
于是,中国第一个春晚小品,就与吃有关。
当1961年的王景愚来到广州百花园,被一只咬不动、扯不烂的罐焖鸡激发了哑剧灵感时,大概不会想到,近六十年后“无实物吃播”会上热搜。
台上的王老只能吃空气,台下的茶桌上,可格外丰富——
艺术顾问侯宝林边上,除了橘子还有一瓶果汁,据颜色猜测,像北冰洋。
不过,大概是为了保护嗓子,老侯爷身边还放着一保温杯,毕竟一会儿还要上台跟儿子唱戏呐。
奶奶家同款桌布上面,还摆满了各色点心小饼和瓜子,大概是为了照顾南方嘉宾的习惯,还有一些类似冷荤的碟子。
桌边光头中山装那位,是京剧宗师“活曹操”袁世海,一闪而过的西装潮爷爷,是《骆驼祥子》《边城》的导演凌子风:
不过,他们的点心很快就成了道具,被台下冒出来的“虎妞”斯琴高娃一扫而空:
▲1983·斯琴高娃、严顺开小品《逛厂甸》
还好,糖葫芦没给吃光,17岁的小观众刘纯燕吃得正开心:
那些年的春晚,其实都是茶话会形式,所以台下一直在吃吃吃。不过,那时的春晚也没离老百姓太远,1984年的春晚猜谜录像,还是反映出了中等偏上家庭的年夜饭:
四个人吃饭,大约就是一盘肘子、一盘炸花生,炒个青菜,两碟冷荤,再就是饺子啦。
可随后,我们开始不止馋一顿年夜饭,因为身边的吃的,越来越多了:
没过几年,羊肉串成了所有小孩的新宠,和各地春节庙会的新星。烟雾缭绕里,陈佩斯们开创了中国街头小吃的新时代——
▲1986·陈佩斯、朱时茂小品《羊肉串》
别小看这羊肉串,80年代初北京人的回忆里,正是羊肉串摊的兴起,才带动了北京小吃全面复苏,艾窝窝、糖卷果和炸羊尾回到了牛街,煎饼果子、兰州牛肉面、温州拉面一类外地小吃,也纷至沓来。
古都的美食,开始走向今天的模样。
1986年春晚小品《送礼》里,一位托人办事的行贿者跑去局长家送礼,拎着的网兜里,除了茅台酒,还有一个闪亮的红纸盒——
虽然桂香村如今在北京店面渐少,可是跟茅台酒一个档次的高级点心哦。
▲表演者周国治、李婉芬那年特火,因为他俩刚演完电视剧《四世同堂》里的冠晓荷与大赤包
那时,送点心匣子的老习惯开始复苏,桂香村算一个名牌,而跟它有千丝万缕联系的稻香村,也已于1984年1月22日,在东四北大街开了第一家门市部。
在那个买点心还要粮票的年代,大概没人会想到,稻香村、桂香村会带领北京点心,从北京南站一号伴手礼,膨胀为一统北方点心江湖的霸主。
不过,老字号翻红,到底没有新事物来得快。那年台下的观众席里,北冰洋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新的 “贵族饮料”:
据八卦者言,这种“中国魔水”,运动员喝了能缓解疲劳,克敌制胜,一罐要卖两三块,价格不菲。
在亚运会即将召开的狂喜氛围里,健力宝一飞冲天,到了1987年,其销量已经超过了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在内地销量的总和,一等一的豪横。
整个80年代,中国餐饮的承前启后,都在春晚上。
1985年,就在马三立在台上《大乐特乐》,畅谈京津老饭馆那年,最想念这些美食的一位老人,抱憾离开了人世——
那一年,北平人唐鲁孙在台湾病逝,终年八十三岁,离家三十九年。
回不去的日子里,他把故园肴馔的记忆,一字一字封存成记忆罐头,留待后来的我们开启,按图索骥,寻找一个失落的世界。
1987年,当“国字头”北京饭店的师傅们,在春晚舞台上抻面时,舶来的肯德基快餐、中国第一家私营的悦宾饭馆,也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出现了。
▲1987·北京饭店王造柱等厨师《抻面表演》
那时候,小孩子当然不知道这一切的意义,只是听出差跑业务的爸爸回来说,吃馄饨时碰上一个陈佩斯一样的邋遢鬼;
▲1989·陈佩斯、朱时茂小品《胡椒面》
而如今做生意全靠喝酒,客户比黄宏还能喝;
▲1989·笑林、师胜杰、黄宏、方青卓小品《招聘》
至于我们的“英雄母亲”,每天赶集都被物价闯关搞得晕头转向。
▲1989·赵丽蓉、侯耀文小品《英雄母亲的一天》
不过,大家总体上还是越过越好,越吃越想吃。
起码到了单位聚餐时,科长为了公款吃烤鸭,也敢厚着脸皮写一封申请:“领——刀,猫蒿!”
▲1988·牛群、李立山相声《巧立名目》
当90后出生的时候,大家终于意识到了“吃”的一点负面:不仅公款吃喝误事,炸鸡可乐也伤身。
80年代时,国内医学杂志提到儿童肥胖,说的还是国外新闻,到了90年代,大小报刊已经在警告“预防肥胖从娃娃抓起”了。
不知是不是因为这个,90年代的第一届春晚,取消了茶话会形式,台上只剩李谷一老师的《前门情思大碗茶》给大家涮肠子了。
从那以后,出现在春晚舞台上的食物,更像是新时代每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
它再一次脱去了吃的本质,开始承载更多自由、多元的意义。
1992年的歌曲《庙会风光》,唱出了一连串老北京小吃菜名,像是那个年代的北京旅游活广告。
▲1992·陶慧敏、邓婕、朱世慧、马兰戏曲歌舞《庙会风光》
此时,不用全国粮票,不用单位介绍信,也不需要指定分配居住,拖家带口来京旅游,品尝老北京小吃的游客越来越多。
很多90后的旅游初体验,就成了天安门前的合影、小饭馆的北京烤鸭、浇一勺木耳黄花卤的豆腐脑,还有一家三口喝完一起吐的豆汁儿。
北京是美食之都还是美食荒漠,大概也是从那之后吵起来的吧。
▲90年代的北京站
欢乐之余,与吃有关的一切,也悄悄在社会转型期改变了。
1993年,法外狂徒张三登上了春晚。
这位张三,倒没被罗翔老师送去以身试法,只是犯了点小错:上班不干活看报喝茶磨时间,还有溜出去买菜之嫌。然而在他的单位,大家也都这么干。
▲1993·严顺开、赵玲琪、杨新鸣等小品《张三其人》
坐办公室的爸爸们,一会出去买韭黄,一会出去买鸡蛋,工厂的妈妈们,有的干着活还不耽误回家把包子蒸上,顺便再去单位托儿所把孩子接回来。
上班摸鱼买菜,还是认认真真干活,每个人的小问题,反映出了大环境:“企业办社会”的老国企,和“以厂为家”的职工,铁饭碗还能端多久?
与此同时,更老一辈的爷爷奶奶们,也有点摸不着头脑:
1994年的春晚小品《吃饺子》,当孙子过年拿回了窝头,赵丽蓉饰演的奶奶皱起了脸:
什么“健康饮食”,好不容易过年能吃上饺子,这又要回去过苦日子啦?
▲唐山话:“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
不过,面对世事变化,有时还是老一辈最清醒:
各种名头的高档餐饮,成了一代城市居民的幻想,随便什么宫廷玉液酒,也敢卖一百八一杯。
▲1996·赵丽蓉、巩汉林、金珠小品《打工奇遇》
可在老太太眼里,萝卜开会起个名叫群英荟萃,就敢骗年轻人啦?穿上ZARA新款套装也不行呀。
▲1995·赵丽蓉、巩汉林小品《如此包装》
只是不管老一辈怎么迷惑,新一代怎么折腾,一家人的共识是,无论如何不能饿着唯一的孩子——
1999年的相声《瞧这俩爹》里,冯巩老师在儿子军训那天,坚持往孩子书包里塞了八个酱猪蹄儿。
此时,春晚台下的饮料,已经从亚洲果汁,到大亨果茶,再到乐百氏矿泉水换了一轮。
而90后的1999年,更因为对新世纪莫名的企盼,过得格外开心。
此时,我们的最爱除了小浣熊水浒卡、麦当劳新出的麦辣鸡翅,和背着妈妈在学校门口小卖部偷偷买的卫龙辣条之外,还有一种味道熟悉又陌生的饮料——非常可乐!
▲1999·桌上的非常可乐和乐百氏矿泉水
不过,时间来到21世纪,春晚上的吃,越来越少了。
日子越来越富足,大家也不再纠结于吃,对吃了十几二十顿的年夜饭,逐渐失去兴趣——平时吃的,并不比过年那天差呀。
此时,饱弟最渴望的年夜饭,也已经与春晚无关了。
2002年初,饱弟最盼望的是被爸爸妈妈带去看《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然后去肯德基买个新出的新春全家桶。
▲那时里面还有胡萝卜小餐包!
2003年,从北京簋街兴起的全国川菜热达到高潮,饱弟甚至动念过年能不能吃到水煮鱼或者毛血旺,毕竟爸爸之前吃过,还老拿“超辣”来吓唬饱弟。
© 漳州圈
那些年,我们的年夜饭进食速度,似乎也明显加快了,留出时间,目的只有一个——
看赵本山!
你可以说,赵本山小品的戏剧结构,没有话剧演员出身的陈佩斯、朱时茂精巧,但那些年他的小品金句,还是切中了大家更广泛的焦虑:
碰见《卖拐》的怕骗钱,得了《心病》怕来钱,下蛋公鸡不小心给炖了,怕没钱,明明怕这怕那,还要硬充《不差钱》……那些年,我们明显担心钱包多过饭桌。
不过,本山大叔对餐饮界的贡献,早已渗入了我们的生活:
当他的《刘老根》,与英达的《东北一家人》带领东北文化席卷中国,也间接向全世界普及了酸菜白肉、溜肉段、粘豆包、杀猪菜。
随着全国各地的东北菜馆越来越多,老根儿的馈赠几乎超过了兰州拉面和沙县小吃。
一个梗能让全国念叨一年的赵本山,似乎是春晚演员中带货顶流的绝响。那之后,春晚与吃的联系,已经不那么紧密了。
很多人对春晚与吃的记忆,似乎止于2015年小岳岳的打卤馕,更多人对春晚、对年夜饭的热情,转移到了别的地方:
从前大年初一,爸妈要不停发一上午拜年短信,如今一个群发和微信群就解决了问题;
过去,我们缠在他们身边,等发完短信才能借来手机,玩一会贪吃蛇,如今手游从切西瓜玩到拼西瓜,也熬不完一个无事可做的大年初一;
爷爷奶奶的年夜饭菜谱,依旧精心安排,只是桌上最先光盘的成了拌凉菜,剩下的总是大鱼大肉。
我们渐渐把春节过成了每一个多彩却重复,喧闹而单调的日子。春晚,早已成了以上一切过程的BGM。
然而,我们也由此发现,当我们对春晚的期待、对年夜饭的馋都消散后,还能吸引我们团聚的,正是团聚本身。
如今,对就地过年的人们而言,这最后的引力也已不可得,异乡的春节,似乎无可避免彻底滑向庸常。
想个办法,把春节该有的样子拉回来吧——
打开一台老春晚,跟台上台下一起吃吃喝喝,在劫波尚未荡尽的新一年,像我们小时候一样,对这个世界,重新开始期待。
参考资料:
[1]门仁.吃在京师[J].中国民族,1989(04):40-41.
[2]王景愚.幕后——王景愚自述[M].新世界出版社,1999.02
[3]张振军,邵瑞林.稻黍干粮称尚品 香透五味第一村——揭秘百年老字号北京稻香村发展历史[J].中国品牌与防伪,2010(01):60-63.
[4]后东.预防肥胖应从儿童开始[J].人人健康,1994(03):26-27.
本文图片部分来自网

好怀念,可惜
好几年没看过春晚了,春节也不让放炮了,一点年味都没了,就相当于放了个七天的假期
春晚内容:🍎🍎🍎🍎🍎🍎
能看出这篇论文真费心思了,引经据典,紧扣主题,收放自如,给个赞👍
以前觉得春晚的京剧不过是给我们上厕所的时间,现在春晚里的京剧成了最好看的节目了。
多年不看,打开美剧不香吗
吃鸡这个动作好难,学习几下学不会。。。
确实是,今年春晚,一个节目没看。还是喜欢小时候看过的春晚。
挺好的。台上吃,台下吃,电视外吃,收音机外吃。边吃边看,边听边吃。
电视放了一晚上,没看几眼
写挺好,现在吃都懒得有新花样了
催婚催子的小品让我一个养了小孩的都觉得恶心
想着面面俱到涵盖所有人群,结果所有人都觉得不好看
老春晚去哪儿能看啊?准备今后吃饭就看老春晚
今年的芭蕾舞惊艳了我,是我年纪大了?
本山之后就不看春晚了,其实那几年本山在时,也不怎么看春晚,只是等到本山的小品再看。
现在的春晚就是宣传工具,今年一开头埃及人都来了
拼西瓜是啥?
现在的春晚 一句一个抖音 一句一个热搜
好几年没看过春晚,今年看了一小半,几个小品看的人直恶心。
开始的初心,还在吗,茶话会不好吗,台前幕后大联欢。
以前春晚的相声小品创造流行语,后来变成相声小品把去年的流行语总结一遍。
审审审,省了
这些节目已经脱离群众了。
春晚还是应该回归本质,新春大联欢,而不是像现在流量秀场
大河南2021春晚是亮点
钱不在多,有精则灵!
腕不在大,有品才行!
原来看春晚一个梗能念叨半年甚至几年,现在春晚看了个寂寞
这是一个购物平台,容不得你们随便开口
最早看过的春晚应该是94了,再前面的节目印像中都是在回放里才看过的了
大年三十的新闻联播特别长,都演到凌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