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季节,全国都有哪些好玩好吃的夜市值得一游?
每到夏季,各个城市的夜市便会成为中国人的“深夜食堂”,成为许多美食、情感及人生故事的聚散地。
在夏天来临之际,我们梳理了夜市的发展史和部分知名的、或有趣的夜市,愿你在舌尖上神游中国,在风味中感受人间,在深夜食堂里感到饱足安定,在人生一串上尝到百样滋味。
在中国的城市发展史上,夜市并不算历史悠久,是五代至北宋以后才出现的新型城市景观。
公元前8-7世纪,在营建东周洛邑时,中国的城市中便已经出现了“闾里”的概念。《周礼》中记载“五家为比,五比为闾”,可见一个闾里就等于25户人家,是中国古代城市的小型聚居区。
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里坊制”,在隋唐时期臻于鼎盛。每一个里坊其实都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居住单元,四周设有坊墙,四面开门,日出而开,日落而闭。
里坊制最著名的代表就是唐长安城,这座百万人口的“世界之都”就是由110座里坊组成。里坊的功能普遍以居住职能为主(也有一些寺院在其中)。由于临街都是高大的坊墙,商业行为被高度限制了。唐长安城的解决方案是将商业职能集中到城市的东面与西面,即为东市、西市两大商业区(也是“买东西”一词的由来)。
显而易见,这种将居住、商业高度切割的“里坊制”或“坊市制”非常便于城市管理,但也对商业发展形成了明显的限制。
由于唐代长安还实行宵禁制度,这座向来以繁华著称的城市其实没有什么夜生活。直到唐代中期以后,随着商业贸易的不断发展,商业行为才开始逐渐在空间和时间上突破里坊制的限制。
直到五代时的汴梁,沿街开设商店逐渐被合法化,而在北宋张择端绘制的《清明上河图》中,我们已经可以看见发达的沿街商业。
与“里坊制”的唐长安相比,“街巷制”的宋汴梁是一座更值得以“繁华”来形容的城市。这一城市体制更迭的本质,正是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人们对商业、贸易的需求变得越来越强烈。顺应这样的历史背景,宋代的城市普遍推倒了高大的坊墙,走向了开放的街市。
没有了坊墙的限制,夜市才有了得以诞生的现实基础。在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就已经描写了首都汴梁的州桥夜市,巨细靡遗地记载了其中数十种夜市美食:“出朱雀门,直至龙津桥。自州桥南去,当街水饭、爊肉、干脯。王楼前獾儿、野狐、肉脯、鸡。梅家鹿家鹅鸭鸡兔肚肺鳝鱼包子、鸡皮、腰肾、鸡碎,每个不过十五文……直至龙津桥须脑子肉止,谓之杂嚼,直至三更。”
北宋时期记载有夜市的城市达到了64个,主要分布在北方、东南、川陕、荆湖、闽广等区域。至此,夜市成为中国城市的常规配置,进入了百姓的生活。
毫无疑问,夜市爱好者应该探访开封,这是中国最早拥有夜市的城市,曾引领时代之先,在北宋景德年间已经号称“十二市之环城,嚣然朝夕”,更有“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复开张”的繁华景象。今天的开封仍然拥有许多著名的夜市:比如鼓楼夜市、武夷夜市、西司夜市、东司门夜市、学院门夜市等等。
更令历史爱好者激动的是,开封的城址从未变迁,一千年前的“夜市鼻祖”就在你的脚下。孟元老笔下的州桥在1984经由考古发掘出土,发现了宽达30米的古桥梁,这处遗址如今设有展览馆。
而在宋室南渡、迁都临安以后,更温暖、更繁华的杭州显然也更适合夜市的发展。当时最繁华的御街夜市“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更钟鸣,卖早市又开店矣”,已有通宵达旦的繁盛景象。
与开封类似,杭州的城址也很固定:昔日的御街就是今天的中山中路,仍是杭州最繁华的夜市所在,也保留着南宋御街的考古遗址。不远处的清河坊附近就是热闹的吴山夜市,还保留了坊市制时代的古老地名——这连片的夜市正是中国城市形制发展更迭的重要转折点。
南方夜市足够精彩,且具有丰富的多样性。
如果要评选一个熬夜地区排行榜,川渝一定能够金榜题名。成都人好比人人都是夜游神,把大排档叫做“冷啖杯”,成都人更赋予其“说得闹热,吃得淡白”的人生哲学;而更晚一些,等到街上行人稀少了,还有人忍不住要出门觅食,就把这时候的吃夜宵叫做“鬼饮食”。
成都有名的夜市不少,春熙路夜市是游客的去处,建设路夜市则登上了湖南卫视的《天天向上》。重庆的洪崖洞夜市凭借其魔幻的地标式建筑出圈,成为嘉陵江畔必到的打卡地;观音桥的不夜九街则是新潮酒吧、手艺人的聚集地,废弃数十年的纺织仓库也变成了北仓文创街区。
春熙路夜市©图虫创意 两湖地区的夜市则最富喧嚣的市井气息。武汉的长堤街夜市几乎是本地人才知道的秘境,也是老汉口最有烟火气的区域,但这里正面临拆迁改造;户部巷是游客必到之处,热干面、糊汤粉、豆皮等“过早”的经典款式,在这里突破时间限制供应至深夜。
武汉循礼门保成路夜市©图虫创意 在新晋的网红城市长沙,太平老街是传统的旅游目的地,但最具网红属性的当属文和友,这个主打怀旧风格的美食卖场硬是把自己活成了无数攻略的封面,这家巨大的美食综合体几乎涵盖了从口味虾、臭豆腐、油炸小吃到“正经”湘菜的全部“光谱”,茶颜悦色也是必备的门面担当。
昆明的南强街夜市以各种酒吧、餐厅居多,而周边的许多近代建筑与传统民居可以兼顾美食与人文之旅,去云平风味园点一份鲜奶米哺和臭豆腐米线,足以在深夜里给你一份狂欢后的抚慰。
但最为奇特的还是号称亚洲第一的斗南花市,从黄昏开始进入一天中最繁忙的时段,鲜切花的大宗交易通常在夜间完成,届时将挤满摩肩接踵的花农花商及网络主播,激烈的盛况会一直延续到凌晨。
到了两广地区,夜市也有了更多江湖气息。南宁的中山路夜市很有传奇色彩,这片混沌中的夜市拥有独特的秩序感与自己的“市长”——这位人称九叔的“临时工”已经掌管中山路30年,他的江湖手段与起伏人生都被收纳在纪录片《九叔》中。
在这个如同潮汐一般只在夜间出现的市场上(白天则是交通要道),你可以带老友去吃一碗热气蒸腾的老友粉,与桂林、柳州的高调米粉们不同,老友粉的低调之美,可能只有南宁人民的老朋友才能领会。
广州的北京路、上下九是传统的商贸中心,集中了许多著名的餐厅老字号,夜市其实是日市的延伸,南信的双皮奶、宝华的云吞面、顺记的各式雪糕,可以满足你不断转场的“精神需要”。
广州还有非常独特的“鬼市”:文昌北路、西门口、海珠桥等地的天光墟在凌晨两三点开张,天亮前收摊,是各类古董、旧书、过时电子产品的交易场所,但并非每天都有。
尽管从北宋以来,中国夜市的大格局就一直是“北不如南”,但北方夜市仍然值得拥有姓名。
比如北京的簋街夜市,曾是改革开放后最早开设起通宵餐馆的街道。至1997年前后,餐饮一条街已经初具雏形,并逐渐兴起夜市,一度被称为“鬼街”。
在2000年重新开街时,这一地名被雅化为“簋街”,“簋”是一种古老的食器,正好呼应了夜市的主题。为此,簋街的街口还曾经立起过一个巨大的铜像,但却错立为青铜爵长达数年之久。但也正是在这一时期,簋街成为麻辣小龙虾的代名词,最早经营“麻小”的胡大饭馆日常上演排队景象,通过北京奥运,麻小几乎成为国民美食的代表。
簋街的胡大饭馆©图虫创意 在唐代没有什么夜生活的西安,如今已是北方夜市的重镇。除了旅行者云集的回坊夜市、东新街夜市,更受本地人欢迎的是龙首村夜市,刘大胡子熏肉大饼、海城馅饼和武汉热干面曾并称为龙首的“三大神物”,但由于城市改造,夜市已经不复当年的烟火气息,不过这些经营“神物”的摊点有的已成为固定门店。
正宁路老马鸡蛋醪糟©源自网络 同在西北的兰州则以正宁路夜市最为著名,老马牛奶鸡蛋醪糟曾经登上《舌尖上的中国》,在“正主”注册商标以前,曾有过整条街上都是各家老马齐卖醪糟的壮观景象。
喀什的古城夜市或许是中国最晚开市的夜市,地处西域边陲,夏季晚上十点以后才刚刚入夜,豪爽的烤全羊与享有盛誉的新疆水果,是喀什夜色里不能错过的滋味。
塔克拉玛干沙漠以南,和田夜市将“烤”发挥到极致,除了红柳烤肉这样人尽皆知的新疆名片,也有西瓜烤肉这种你从来没有想象过的奇幻组合。
与之相比,东北的夜市更多一份烟熏火燎的气息。毫不夸张地说,烧烤一定是锦州的支柱产业,凌河夜市、古塔夜市都在近年整顿重开;沈阳的兴顺夜市的长度曾是亚洲之最,还冠以“国际观光夜市”之名,在沈阳市内甚至还有多个分部。
如果说哪个地区的夜市对整体的美食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那么不得不提中国台湾。从1950年代兴起以来,中国台湾夜市几乎可以被视作极具创新精神的美食实验室,并从中走出了许多成功的产品:珍珠奶茶、烧仙草、卤肉饭、香酥鸡排、红烧牛肉面等爆红单品都从街边小店走出,并逐渐摆脱地域与时间的限制,成为流行全国的“全时段”美食。
中国台湾也是最早把夜市当做旅游经济主角的地区之一,不乏关于夜市的各类评选与详细攻略。2010年,民众票选选出的中国台湾夜市前五名中,高雄的六合夜市名列榜首。
六合夜市的前身是1950年代的大港埔夜市,因附近有高医医院的六合门诊部而得名,但近年因为旅游业的发展而减少了其本地特色。
高雄的空军眷村也曾被视作红烧牛肉面的起源地,这一美食可能从移民带来的川菜饮食中获得灵感。类似的美食交流轨迹也可在瑞丰夜市窥见一斑,著名的上海香酥鸡就可能起源于江浙移民带来的小食——而在上海或整个大陆地区,这道香酥鸡更可能被称为中国台湾香酥鸡。
而更为大陆旅行者熟知的是台北的士林夜市,至今仍然以小吃、摊商为主体,以规模庞大、种类齐全而闻名;在台北的宁夏夜市规模较小,但口味认可度很高,曾是台北市民评选的“最好吃夜市”。
花莲的东大门夜市更有海风气息,除了许多小海鲜以外,还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夏恋嘉年华”音乐节。还有许多夜市都与周边大学年轻族群的消费习惯息息相关,台中的逢甲夜市就以逢甲大学而得名,每年的接待量甚至超过千万人次。
纵观历史,夜市并非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的深夜食堂,在很多时候,也成为政治、经济环境的一面镜子:在当下,它是“夜经济”的当红明星;但在不远的过去和未来,它又总是游走在秩序、规则的边界,常常是整治、改造乃至要消灭的对象。
从更广阔的历史背景来看,从里坊到街巷、从日市到夜市,这场深夜盛宴不仅见证了城市发展史上的大变革,也与我们对美好与自由的追求息息相关。
撰文/Luke LOU
供图/图虫
从地理的角度记录风物背后的文化,
在「华夏风物App」看到风物背后鲜有人知的历史和意趣。

白小白不戒大师
校验提示文案
白小白不戒大师
校验提示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