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玩烦了抱怨无聊时,除了给娃手机,你还能做点啥?
掐指一算,娃宅家已经小半年了,不知道诸位老母亲血压可还好啊?
还记得刚刚宅家运动的时候,全网挑战做凉皮、做蛋糕,人们以此来排解无聊的情绪。
可是娃不行啊,有事没事嘴里的口头禅就变成了:“妈妈,我好无聊啊,你陪我玩会儿吧!”
选品、写稿、回复留言的时候,娃总会“妈妈妈妈妈妈~”连环轰炸,让你啥啥都干不了。
刚开始我也忍不住怀疑自问:“是不是我对孩子的关注少了,或者是给孩子安排的活动不是很有趣?”
后来我无意中发现,在我们都很忙的时候,CC喊了几句无聊之后,就不再喊了,自己躲在小帐篷里不知道鼓捣什么事情去了。
在这个过于强调高质量陪伴和亲子互动的时代,很多人都忽略了对孩子独自玩耍的训练。
当孩子在说无聊的时候,这是一个极好的机会,让孩子与无聊成为相处融洽的朋友,能够独自玩耍。
安排太满可能导致娃无法找到自己的兴趣
回想我们的童年,夏季是无止境的自由玩耍时间——爬树、采摘野果、追逐萤火虫、玩沙玩土、或做冰棒、玩冰棍棍儿。这对大多数人来说已经成了遥远的记忆。现在,Free play(自由玩耍)正在失去其应有的地位。根据《儿科和青少年医学档案》中的一篇论文显示,儿童自由玩耍时间下降了四分之一 。
学龄前的孩子,有过多的时间花在了电视机或电子设备上。
到了学龄期,为使孩子学到更多的东西,进入更好的学校,家长们便舍弃了更多自由活动的玩耍时间。
如果孩子一直被安排的明明白白,一旦停下来就很容易感到空虚,不能真正思考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什么是自己最感兴趣的?
英国精神分析学家亚当·菲利普斯(Adam Phillips)说过:“无聊是一个可以让孩子思索生活的机会,孩子不应当活在急促百忙中;无聊是无处不在的发展兴趣的过程,无聊中,小孩子才能自然培养自己的兴趣,而不是花时间去找寻。”
孩子之所以会感到无聊,是无法运用起“关注系统”,所以一旦陷入无聊,就没法静下心来,没法专注于任何事情。
研究表明,如果孩子成长过程中无法对抗无聊发展出Free play(自由玩耍),就不能成长为快乐的、适应性强的成年人。
无聊中的自由玩耍更能提高孩子的创造力
有人说,这一届儿童的自我调节能力(控制情绪和行为的能力以及抵抗冲动的能力)比60年前要糟糕得多。
一项研究表明,今天的5岁儿童拥有20世纪40年代3岁儿童的自我调节能力,而今天的7岁儿童几乎没有达到60年前5岁儿童的水平。
许多父母认为创造力和控制自己的能力是孩子与生俱来的倾向——要么天生就有,要么天生就没有。
但实际上,创造力和自我管理是后天习得的技能,而这些技能在早期发展中,父母是能够通过帮助孩子在玩耍中习得的。
简单地说,日常的玩耍和游戏就可以改变孩子的成长。
你追我我追你,你打我我打你,你推我我推你;
把沙发当做蹦蹦床,不厌其烦得跳啊、爬啊、滚啊;
翻下来所有沙发垫垒个窝,钻进去钻出来;
收集所有的娃娃,来上幼儿园等等。
这些感觉没啥营养?
但,每天给他们一些这样的“没营养”的自由玩耍时间,孩子的收获,远远是你想象不到的。
在孩子无聊的时候,大脑会想法设法的将无聊的大脑状转移到活跃的大脑状态上来,于是乎,他必须和空虚对抗。
给自己的注意力寻找目标,去探索身边的环境,寻找新的点子,发现并探索问题。
而这个过程是由内而外的过程,是好奇心的展开,也是创造力的开始。
麻省理工学院(MIT)大脑与认知科学系的幼儿认知实验室(Early Childhood Cognition Lab)进行的实验显示:
孩子们在游戏中计算概率,对自己的物理环境做出假设,并根据权威人物的方向调整认知。
其他研究人员也发现了一个惊人的深度:游戏可以帮助孩子发展时间意识,也会促进语言发展和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他们认为,自由玩耍可以促进智力和认知的增长,提高情商和社会互动。
孩子抱怨无聊时,我们到底该怎么做呢?
这种习惯的养成,是以父母有充分陪伴,孩子建立安全感和秩序感为前提。这样他们才会放开对父母的全程依靠。留白是一个尺度,如果习惯已养成,也不能急功急利,要徐徐图之。
1、抛弃掉脑子里娃孤单可怜的想法。
丢掉所谓的玻璃心,有的时候真的不是娃离不开咱,而是咱离不开娃罢了。孩子感受无聊并不是你的错,你没有责任去帮助他打发无聊,所以不要自责。
当然也不是娃的错,孩子在喊无聊的时候,也不要斥责他的无聊。你可以告诉他,每个人都会无聊,你可以想一想,如何才能不无聊?
父母需要给予孩子足够时间的高质量陪伴,满足孩子的依恋感,但这不等于父母是24小时保姆,随时随地听从使唤。
2、控制手机、ipad、电视等电子产品。
在孩子无聊时,把手机等电子设备塞给娃,恐怕是很多人的选择吧!
虽然能够让自己解放,也能缓解娃的无聊,但这种偷懒,很容易让孩子对电子产品成瘾,养成一无聊就看电子产品,否则无法安静下来的习惯。
之前,C妈曾和大家聊过给娃看电子设备的问题《看电视会拉低孩子智商?联邦政府花费3亿美元的这项新研究说了点啥?》
数据显示:屏幕时间过长,会影响儿童的大脑结构——每天使用手机、平板等电子设备超过7个小时的孩子,大脑皮层会变薄。
有人解读,大脑皮层变薄会导致宝宝智力降低和认知能力的下降。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则揭示了其他影响:每天在屏幕上花费两个小时以上的孩子,在思考和语言测试方面得分较低。
总体来说,过多的屏幕时间对孩子来说,肯定是有害无益。
所以,偶尔可以看,但,控制时间非常重要。
具体咱们就不展开了,无论是理论还是方法都写过很多,统一放文末推荐阅读了。
3、鼓励孩子自己寻找好玩的事。
C妈还有两步走小妙招,可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第一步:把问题丢回给孩子
当孩子在大喊我很无聊时,我们可以把“我很无聊”传回到到娃那里。
这个方法用在CC的身上很是有效,大家伙可以试试。
CC趴在床边黏着我说:“妈妈我好无聊啊!”
我同样也做了她这个动作,趴在床上望着她(比CC还要夸张):“妈妈也是好无聊啊,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此刻,就相当于我和孩子站在了同一战线上,成为了共同的无聊队友,甚至比她还无聊。
同时利用“弱者”这个角色,让孩子出主意:“那我们怎么办呢?”
这个时候,需要耐心,不要着急,等一等,让孩子去当那个想办法把你们从无聊里拉出来的那个人。
有的人肯定会说,C妈,到头来还不是得陪着娃玩啊!
这也没毛病,但是有区别。
表面上都是「陪玩」,但此「陪」是用了计谋的。
把孩子不想自己去解决的抛给你的无聊问题又还给了孩子,让孩子被迫发展对抗无聊的能力。
然后第二步:让孩子在问题中多待一会儿
如果孩子一定要你陪玩,可以找个借口拖延一下。
比如,稍等妈妈上个厕所、稍等我去喝杯水。
大部分孩子是不甘于默默等待的,尤其是游戏思路都出来了,有时候,他们就自己玩起来了。
但一定要遵守承诺,回来跟孩子玩一会儿,不用心急一步到位,慢慢得,孩子就能发明更多「自己能做到不用求别人儿」的游戏。
有了更强的创造力,就很少抱怨无聊了。
一日,我正坐在电脑前敲文章,CC捣鼓她的一筐小头饰,突然她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叫我过去看。
原来她发现了发卡可以吸附在磁钉上(磁钉之前我只带她在磁力板上用过)。
这个发现可把她美坏了,一个下午都在拿着磁钉各种吸,看家里啥物件是铁的。
自己玩发现的乐趣,远非父母陪伴能做所及。
C妈说:哲学家周国平曾经写过一篇文章《独处是一种能力》,他认为,能够独处才意味着这个人拥有自我。叔本华比周国平走得更远,他把不能独处的人基本上当作一种低能。客观的说,独处就是一个和自己相处的机会,一个人不善于面对自己,也是一种欠缺。所以,趁着这段「生活学习按下暂停键」的时间,让孩子学会「对抗无聊」吧~
CC爸妈,原创公众号“CC爸妈”(ID:cc-bama):“中国父母学习计划”推行者,C爸-中国医科大学硕士,C妈-报社育儿编辑;养娃需要鸡汤也需要指南,公益普及婴幼儿喂养、睡眠、疾病、心理知识。~
本文经CC爸妈授权发布,原标题:为什么这届孩子越来越无法忍受无聊?除了给娃手机,你还能做点啥?,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打你屁股
校验提示文案
微笑着吃苦
校验提示文案
刘昴熊
校验提示文案
非史低不点值
校验提示文案
killssping
校验提示文案
老衲棒棒哒
校验提示文案
听风大人
校验提示文案
杠惊天下
校验提示文案
马蚤
校验提示文案
王股神
校验提示文案
S2nake
校验提示文案
午言木木
校验提示文案
buoy
校验提示文案
那谁告诉你
校验提示文案
能咪
校验提示文案
我是雷神托尔
校验提示文案
我是雷神托尔
校验提示文案
能咪
校验提示文案
那谁告诉你
校验提示文案
buoy
校验提示文案
午言木木
校验提示文案
S2nake
校验提示文案
王股神
校验提示文案
马蚤
校验提示文案
杠惊天下
校验提示文案
听风大人
校验提示文案
killssping
校验提示文案
非史低不点值
校验提示文案
老衲棒棒哒
校验提示文案
微笑着吃苦
校验提示文案
刘昴熊
校验提示文案
打你屁股
校验提示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