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让人增智的千古宝藏书,被生僻字耽误了!
蔡志忠的漫画集中,收录了我们熟知的《论语》《老子》《庄子》等经典典籍,除此之外,还收有一本《鹖冠子》(hé guàn zǐ )。
《鹖冠子》究竟是一本什么书呢?
划重点01
知天、知地、知人、知己:
一部让人增智的千古宝藏书
两千多年前的战国,在巫文化盛行的楚地,一位深居幽山的隐士。他破衣敝履,帽冠上插着鹖鸟的羽毛,穿行于山水之间,仰观天象,俯察万物,在天、地、人道法之间冥想参悟;他又积极入世,有着强烈的经世济民之志,在道风仙雨中,不时对人情世事、庙堂是非等等发表宏论。
和《老子》里住着一位道风仙骨的圣人一样,《鹖冠子》的主人公也是一位奇特之人。但对他的记载,仅见于《汉书·艺文志》,极为简略:“《鹖冠子》一篇。楚人,居深山,以鹖羽为冠。”《尔雅翼》里描述鹖为一种猛禽,同类相侵,则往赴救之,因其勇于斗,兼有同类相死之义。或从侧面概括了隐士鹖冠子其为人的特点。后世对《艺文志》的记载多有发微,但大体没有跳脱《汉书》的记录。人们因为不知他的姓氏,便以鹖冠子为号,称他的著作为《鹖冠子》。
鹖冠俑
这部孕育于那个被称为轴心时代的特定历史时期的经典,与儒、道、法、名等诸家学派在思想的碰撞中交融与发展,在百家融汇中探讨着宇宙的真谛。
《鹖冠子》全书以道家黄老思想为宗,兼及选才、为政、军备、人情、法令等,内容覆盖领域非常广泛,言及的理论也精妙绝伦。
《鹖冠子》也是一部探讨宇宙观的古代奇书。
伴随着人类探索星际空间,渴望认知深邃的宇宙,《鹖冠子》以它独特的万物生化的宇宙观,以惊人的方式让世人聚焦。无论从宏观,还是微观,大到宇宙恒星,小到尘埃灰尘,他大胆设想,提出了宇宙万化的根本,即世界都是由一种物质构成的。
《老子》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又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鹖冠子》承袭《老子》这一脉络,提出“有一而有气,有气而有意,有意而有图,有图而有名,有名而有形,有形而有事,有事而有约。约决而时生,时立而物生。”万物化生经历了“气”—“意”—“图”—“名”—“形”—“事”—“约”—“时”—“物”,即所谓“环流”。
这位战国奇人,将世界万物的构成归结为“气”,在生化流转中,又蕴含阴阳化育、生物成败等法则,形成万物,循环往复,生生不息,没有穷尽。
书中,也提出了“宇宙”一词,和《庄子》“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表达空间、时间维度概念不同,《鹖冠子》“连万物,领天地,合膊同根,命曰宇宙。知宇,故无不容也;知宙,故无不足也……”将我们一直在探索认知的宇宙的形态做了一个界定。
在“元气论”的宇宙图景中,整个宇宙是个大的生命体,都是由气推动所运行着。《鹖冠子》用简单的方式,给我们展示了世界万物的构成方式,这种天人合一的天人观后来演化成中国古代最基本的哲学命题。
划重点02
贾谊的《鵩鸟赋》让这部经典贻误了千年
先秦道家经典,我们知道《老子》《庄子》,却对《鹖冠子》知之甚少。“天文”“地理”“一叶障目”……我们熟知这些词汇,却对这些词汇的出处《鹖冠子》知之不多。这究竟是什么原因?
三全《道德经》
三全《庄子》
书名《鹖冠子》的“鹖”是个难认的字,或可是一个原因,但肇事之由却起于唐代柳宗元的一次考据行为。
“唐宋八代家”的成员韩愈和柳宗元,对《鹖冠子》给出来意见相左的评判。韩愈较为推崇《鹖冠子》,柳宗元则质疑《鹖冠子》真实性。
《鹖冠子》的《世兵》篇,有数句与汉代贾谊《鵩鸟赋》极为相似,柳宗元以为:
余读贾谊《赋》,嘉其辞,而学者以为尽出《鹖冠子》。余往来京师,求《鹖冠子》,无所见。至长沙,始得其书,读之,尽鄙浅言也。惟谊所引用为美,余无可者。吾意好事者伪为其书,反用《赋》以文饰之,非谊有所取之,决也。
太史公《伯夷列传》称贾子曰“贪夫殉财,烈士殉名,夸者死权”,不称《鹖冠子》。迁号为博极群书,假令当时有其书,迁岂不见邪?假令真有《鹖冠子》书,亦必不取《赋》以充入之者,何以知其然邪?曰不类。
基于此,柳宗元认为《鹖冠子》的全文“尽鄙前言”,可嘉赏的仅为与《鵩鸟赋》一致的那几句,便下断语,《鹖冠子》是好事者的伪作,窃用贾谊《鵩鸟赋》对其进行修饰。自此,关于《鹖冠子》的真伪之争持续了上千年之久。历史上,赞成柳说者不在少数。如宋代的王应麟、清代的阎若璩、焦循等。当然,后世也有对柳宗元的说法提出不同看法者。
对于这个见乎寻常的文献考据,柳宗元却以贾谊的《鵩鸟赋》让《鹖冠子》雪藏了千年。
一直以来,《鹖冠子》被后人视为伪书。
直至1973年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挖掘,出土的一批帛书,有不见于别书而与《鹖冠子》相合的内容,成为《鹖冠子》当是战国时著作的佐证。很多学者肯定了这本书的价值,被人们忽视千年之久的《鹖冠子》,书中很多智慧的理论以世人惊讶的方式展现出来。
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
划重点03
《鹖冠子》一书的思维导图
《鹖冠子》文辞古奥,甚至因为前后语境不甚明了,则造成阅读上的障碍。尤其对初接触此书的阅读者来说,更是有云山雾罩难通的阻碍,难以深入其精髓,为此笔者觉得尝试着厘清《鹖冠子》的思维逻辑则显得尤为重要。
《鹖冠子》一书中天、地、人的“三才”观,建构了全书应对万事万物的道论和法则。关于天、地、人事三者,哪一个更为重要。
《鹖冠子》 的《泰鸿》篇做出回答:“爱精养神内端者,所以希天。天也者,神明之所根也。醇化四时,陶埏无形,刻镂未萌,离文将然者也。地者,承天之演,备载以宁者也。吾将告汝神明之极,天、地、人事,三者复一也。”天、地之道与人君政事,三者之道在循环往复的运行中,天道统摄万物,历经久远之岁,有序有度,循环往复;地道承载万物,养育万物;人道则法道而行,不逾矩,各尽其职分。最后复归于统一。可见,在这个宏观框架下,天道、地道、人道三者的层进与统一的关系则成为《鹖冠子》思想的底层逻辑。
《汉书·艺文志》载《鹖冠子》仅一篇。后世者对其多所附益,将其演变为19篇,形成今天现行版本的面貌。全书19篇的编排顺序为《博选》《著希》《夜行》《天则》《环流》《道端》《近迭》《度万》《王鈇》《泰鸿》《泰录》《世兵》《备知》《兵政》《学问》《世贤》《天权》《能天》《武灵王》。实际阅读中,可遵循《鹖冠子》的底层逻辑,将这19篇文章做些调整,梳理出全书的思维导图,以便直接切入全书的内核。
本书目录
首先阅读的篇目当是《环流》篇。
《环流》篇是《鹖冠子》的宇宙万物化生理论,或谓“元气论”,集中论述的一篇。万物“莫不发于气,通于道,约于事,正于时,离于名,成于法者也”。循环往复,最后归为“一”,“一”即统摄宇宙万有之道。气化生人的理论,形成天人合一的观念,其中还是要遵奉天道的统摄地位。
《环流》篇接下来所引证的斗柄东指、西指、南指、北指,天下出现四时,是《鹖冠子》“元气论”的进一步推演,“斗柄运于上,事立于下”。“一为之法,以成其业,故不道;一之法立,而万物皆来属。”一切存在皆法道而行,道法是宇宙万物唯一所当遵奉的,那么宇宙万物皆当归属法道。
《鹖冠子》由此生发,勾勒出了其理论系统的框架。
《天则》《道端》两篇是对这个思维框架和底层逻辑的再度敷衍,可以放在第二个环节上阅读。
《度万》《王鈇》《泰鸿》《泰录》《天权》《能天》几篇,则是结合处事、为政、驭民等“人事”,从理论层面探讨了“人道”如何去与“天之道”“地之理”相合一致。甚至为更好地实现天人合一,《鹖冠子》提出个体的人要具有道德、阴阳、法令、天官、神征、伎艺、人情、械器、处兵九个方面的基本能力。
战国水陆攻战纹铜壶,四川省博物馆藏
《博选》《世兵》《备知》《兵政》《学问》《世贤》《武灵王》诸篇,皆是在天道法则的统摄下, “尽人事”的话题,比如涉及的君王南面之术、为政者如何选人用人、如何备战等等,出现了许多诸如“道有稽,德有据“”上有随君,下无直辞,君有骄行, 民多讳言。”“缓则怠,急则困,见间则以奇相御,人之情也。”“举善不以窅窅,拾过不以冥冥”“上下有间,于是设防知蔽并起”“临利而后可以见信,临财而后可以见仁,临难而后可以见勇,临事而后可以见术数之士”等名言金句。
阅读《鹖冠子》,还可以借助三全本的《鹖冠子》。一直以来,关于《鹖冠子》的图书,无论是经典普及,还是与之相关的研读类图书,少之甚少。三全本《鹖冠子》,通过题解、注释、译文三个维度进行解读,可以为阅读《鹖冠子》提供一些辅助。
本文经公众账号:中华书局1912授权发布,原标题:《鹖冠子》:一部让人增智的千古宝藏书,作者:京鸿一瞥,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我就看看不囤书
校验提示文案
weixie
校验提示文案
Wyc0117
校验提示文案
凉水泡茶
校验提示文案
值友2462401361
校验提示文案
零下273摄氏度
校验提示文案
零下273摄氏度
校验提示文案
值友2462401361
校验提示文案
凉水泡茶
校验提示文案
Wyc0117
校验提示文案
weixie
校验提示文案
我就看看不囤书
校验提示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