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梦算什么,一把大火就没了
“我刚到美国的时候买了一辆二手车,上面贴着一堆撕都撕不掉的纸条。” “其中一个纸条上写着:If you don't speak English, go home!(如果你不会讲英语,就滚回老家去!)”
“我两年以后才看懂。” 美籍华裔脱口秀演员黄西,不但在美国白宫晚宴上调侃奥巴马,“自黑”也是信手拈来。 他在各大场合用亚裔身份开玩笑,也讲自己刚到美国时,因为不懂英文闹出的笑话。
这些段子屡试不爽,每一次都逗得台下的美国人前仰后合。 美剧《破产姐妹》中的韩裔餐厅老板Han Lee,因为胖胖的身材、小小的个子,被观众称为“李憨”。 借着身高,他在剧中贡献了不少笑料,让人直呼可爱。
但这些游刃有余的亚洲面孔背后,是被隐藏起来的移民心酸史。 1993年的经典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怀抱梦想的大提琴家王起明和妻子,在纽约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幻灭感。 住贫民区地下室、在中餐馆打工、在工厂织毛衣......
“如果你爱一个人,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
如果你恨一个人,也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
在纽约没有人在乎他的艺术家身份,一切从零开始。 移民潮中,很多人怀抱憧憬跑向美国,却被扔向底层,感受到了“地狱”般的落差和窘迫。 最近口碑爆棚的新片[米纳里],就回顾了上世纪80年代的移民故事。
一个韩国家庭想要扎根美国,究竟要付出怎样的努力? 01 米纳里,一个韩语单词,意思是“水芹菜”。 姥姥从韩国带来的水芹菜种子,随处都能扎根生长,生命力旺盛,还能做成各种各样的菜填饱肚子。
恰似每一个远渡重洋来到美国的韩国移民。 上世纪70、80年代,韩国出现了一波移民潮。
Jacob一家来到美国已经10年,原本在美国西岸的加州工作。 但他实在不甘心一辈子睁眼闭眼看鸡屁股(把雌雄小鸡分开),于是开着货车带家人来到了美国南岸,偏僻的阿肯色州乡下。
Jacob买下了一个带轮子的房子,按照房产中介的话来说,买下这个房子需要勇气。
房子不重要,他看中的,是这个房子附带的土地。
Jacob希望在这片地上种植韩国蔬菜,再把韩国蔬菜卖给当地的大型韩国超市。 生意一旦做起来,可比在加州看鸡屁股好多了。
而且,拥有自己的农场,是他一直以来的梦想。 但是地还没开始种,一场大雨先让这家人慌了神。 Jacob以为龙卷风就要登陆,结果看了新闻,发现只是虚惊一场。 看到被淋湿的狼狈丈夫,妻子Monica突然感到一阵荒唐和愤怒。
我们到底为什么要跑到这个让人提心吊胆的穷地方来? 这么多年,辛辛苦苦挣的钱都去哪儿了?
Jacob不但要养自己的家庭,作为长子,他还要支撑自己父母的生活。
小儿子有先天性心脏病,看病也是一大笔花销。 所以即使辛辛苦苦看了10年鸡屁股,这个家庭还是没攒下什么钱。 答应到阿肯色州来,因为Jacob承诺会开始新生活。
但眼前的一切,只是一场大雨都让人如此崩溃。
渴望安定的妻子觉得自己根本看不到希望,还离那个所谓的新生活越来越远。
米纳里,虽然能在任何地方落地、生根发芽,却不敢把根扎得太深,总是提心吊胆。 他们的内心,脆弱得不足以抵抗一场突如其来的风雨。 02 妈妈Monica寻找内心平静的方法,是去教堂。 作为虔诚的教徒,她一到阿肯色州就打听附近的教堂。
在这个偏僻的地方,每周日到教堂参加礼拜,几乎是这个家庭唯一的社交活动。 第一次去教堂的时候,5张亚洲面孔,让这一家人迅速成为全场的焦点。
妈妈英文说得不好,和当地居民交流时,总是恭恭敬敬的。
说完话立马走向角落,和自己的家人呆在一起。 孩子们却不管这些。 他们大大方方地吃自助餐,无所畏惧地和陌生人交流。
面对有些冒犯的提问,“你的脸为什么这么平”,小儿子大卫回答“才不是呢”。 三两句的简单交流中,大卫就和对方交上了朋友。
异国的疏离感,似乎是只压在成年人心头的石头。 而妈妈从教堂获得慰藉。 她告诉儿子要在睡前祈祷,这样就能梦到天堂。
一觉醒来后,心脏就会痊愈。
有一次姥姥中风躺在床上无法动弹,但一直盯着角落的抽屉柜。 妈妈以为柜子里有“不干净的东西”,请来给他们农场打工的保罗,在家中“做法驱魔”。
而保罗是一个虔诚到有些神经质的教徒。 他头发稀疏,总是穿着破破烂烂的格子衬衫。 有时,保罗会背着一个很大的十字架在公路上走,被当地人嘲笑和鄙视。
但穷困的保罗,却是这个移民家庭唯一的美国朋友。
在无依无靠的美国,妈妈Monica从来没有过归属感。 除了自己母亲的到来,再也没有人能让她感到踏实。
姥姥从韩国带来的凤尾鱼,让妈妈感动
即使过了10年,她依然无法像丈夫和孩子一样流利地说英语。 作为母亲,她和丈夫一起努力养育孩子,也成全丈夫的农场梦。
但未来是如此模糊,看清现实后,她只能在孤独和无力时,在内心祈祷。 这份信仰,就好比米纳里的精神土壤。 只要相信它存在,就有勇气好好活下去。 03 米纳里生长在潮湿的森林里,小溪旁。 水对它来说,太重要了。 对这一家人也是。 开农场需要水,而打一口井需要250美元。 当地人找井的方式,在Jacob看来相当不靠谱: 蒙着眼睛,拿一根Y型的树杈,一切全凭感觉。
Jacob觉得很荒唐,也实在拿不出这么多钱,干脆自己动手。
他把井打在树林的不远处,水源源不断地涌出时,他觉得,“打井也没这么难嘛!” 当他种下的作物开始发芽长叶,水却突然断了。
辛辛苦苦打的井,还是太浅了。 为了拯救干枯的作物,他只能接上当地政府的供水管道,花钱买水。 但买水很快就花光了钱,家里也开始停水,Jacob必须从银行贷款。
一次偶然,姥姥带着两个孩子去了家附近的“禁地”,森林。 那里有致命的蛇,同时也有小溪。 姥姥和孩子们用桶提回了水, 并在小溪边洒下了水芹菜种子。
小溪拯救了这一家人,也灌溉着希望。 但是再顽强的米纳里,也经受不起火的考验。 Jacob和妻子带着两个孩子,一起进城给小儿子检查心脏,顺便给自己的农场找到收购商。
被耍了一次后,Jacob终于找到收购商
家中只留下勉强能下床走路的姥姥。 姥姥把垃圾扔进铁桶里烧时,不慎掉落的垃圾引燃了草地。 火越烧越大,蔓延到一旁存放蔬菜的仓库中。
碰巧回到家的夫妻俩冲进火中,拼命抢救蔬菜,却无济于事。
他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大火燃烧,将仓库烧得只剩下破败的骨架。 Jacob好不容易谈成第一笔生意,因为这场意外被打回原点。 绝望的姥姥失魂落魄,走向漆黑的远方,却被孩子们拦住。
筋疲力尽的一家人睡在地板上,直到天明......
但米纳里是生生不息的。 大火过后,爸爸下定决心请人打一口井,一切重新开始。
作为一部讲述移民的电影,[米纳里]是温柔的。
《洛杉矶时报》评论[米纳里]是一部当下需要的温柔的电影 这一家人初到阿肯色州,没有遭受排挤,而是被当地人温柔地接纳。 当他们面对儿子的心脏病、经济拮据、断水、失火,面对看不到转机的生活,却总能像小溪边的水芹菜一样坚强生长。
[米纳里]的难得之处在于,离开大城市,把镜头转到静谧的乡下。 移民家庭在大城市碰壁,太过俗套。 将显而易见的困境收起来后,他们的精神世界显露出来,引发了许多共鸣和感动。 米纳里,成为追求美国梦的移民们,最贴切的精神象征。
新闻网站WBEZ上,[米纳里]引发了共鸣 在烂番茄上,[米纳里]保持着100%的新鲜度。
2020年的圣丹斯电影节,它赢得了美国剧情片单元评审团大奖和观众选择奖。 各大影评人协会奖中,[米纳里]是最炙手可热的影片。
[米纳里]的获奖与提名情况来源:维基百科
也在影评人的年度十佳影片中占有一席之地。 面对被陈旧规则划分为“最佳外语片”的命运,好莱坞的演员、导演和编剧,纷纷为这部影片撑腰。
美国华裔演员刘玉玲为[米纳里]声援
作为导演的“自传”,[米纳里]不仅在怀旧。 它用真诚的家庭故事,诉说着移民,尤其是亚裔移民,朴素而艰辛的异国奋斗史。

那个是格林嘛?
船票多少?
黄瓜的黄,西瓜的西,美帝化学博士
玉米有转基因的,第一款转基因的商用动物是三文鱼吧,羊肉好像还没有转
你这叫歧视吗?如果这也算的话,那美国白人就给黑人歧视得不得了了
大把,当年大家都是游泳或者坐渔船货船过去拉
黄西选择美国实乃他人生败笔。
其实本就是自己的根,出去了就一定要记住自己的根在哪里,这是中国的民族文化吧,也是族谱文化的分支,有时候觉得不重要,但是没有了还是挺想的
虽然是科普节目 感觉还是放不开 没啥意思
作为70后老头已经30年没看过央视了…扯后腿了
工作需要与生活的区别,身体最诚实
很多人都没有了解过,只是凭别人告诉你的刻板印象来理解移民,有的甚至丑化
陈平大佬为你点赞
移民怎么在你嘴里这么难听了
等你真的移民了再来说这个话吧 你根本就不懂
你听说过《潜伏》吗?
好孤寡孤寡 好
北广歧视不歧视不知道。上海被外地人歧视还差不多。你见过那个城市说在学校说本地话是不行的,必须普通话。不然就是排外。你见过哪个城市在电视上会播推广本地话的节目?也就上海那么奇葩。
他现在的节目也有脱口秀的味道
呵呵呵呵呵
这要看你怎么想了
有些不能说的人就是这么干的
为科学普及节目,尬出天际
比在美国的时候明显拘谨刻板了很多,才华被隐藏了
不扯远了,文中描述的孩子们和别的孩子打成一片,就是因为没有这些包袱。再说近一点,每个人多少对某些人群有偏见,但是当你生活中真的出现这个群体的具体的某个人的时候,你还是会一直带着成见去judge他吗?你难道一点都不会因为他日常生活的具体表现重新认识这个人吗?
这种人是典型的背(一声)井离乡。
没错!如果选择了移民却又不愿主动融入,还是呆在华人的小圈子里混,所有人(包括你自己)都会把你当外国人看,接下来的心路历程就是觉得自己被歧视了。
也不是啥都不能说,嘲讽美国、美国制度、美国文化和美国政客还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