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装4090显卡的A4 ITX:AKLLA A4Max+七彩虹板卡
01/ 可装入登机箱
这台机子算是完美展示ITX的意义,“性能钢炮”同时便携属性也点满,可以轻松装入标准登机箱。
1.1机主需求
人在海外,想趁假期回国装好后带出国,所以整机最好能免托运装入“登机箱”
用途:办公/生产力,建模/CAD等
配置要求:15-18K预算,中高配,CPU锁定i7 14700KF
综合了这些需求,所以给机主设定的箱体目标:体积≤20L,支持40系高端卡(3插槽厚度至少),支持AIO(最好280冷排)。经过一两个月的筛选,最后选定了AKLLA的A4Max。
1.2 AKLLA A4Max
他们家的A4箱子其实放入我收藏夹许久,甚至他们都改了好几个版本,从一开始增加的水冷帽设定、优化白色版处理工艺,到最新的“A4Max”,都有关注,这次总算打卡成功。
AKLLA A4Max
14L极致大小,支持“4090”级独显
GPU/CPU空间可以灵活调整
最高支持280冷排,最多可支持ATX电源
6系铝合金机身,CNC工艺加工
如果你跟这台机主类似,锁定中高配平台,几个参数要求下来你 会发现A4Max几乎是最能满足的那台ITX箱体之一,我也是在机主回国前一周临时改的方案。
1.3配置:性能钢炮
目前ITX主机,显卡高配好解决(只要注意尺寸能装下),反倒是CPU要开始注意了。
其实这类ITX,目前最理想化的搭配是i5K处理器,然后显卡随意,只不过这台机子机主想要一步到位,所以我也只能咬咬牙给他换了i7 14700KF,然后靠优化设置来尽量满足。
另外他们家还有A4Pro/A4Pro+,对比A4Max,前者可以理解为直吹风冷版,后者就是前者+水冷帽的设定,如果你偏好更小的尺寸或者CPU就到i5而已,也可以考虑前者,除了CPU散热上限,GPU散热效果并不会比后者差(甚至更好)。
配置一:A4Pro/A4Pro+ +i5直吹风冷+中高端独显;建议8K左右或者以上配置考虑。
配置二:“本文同款”,CPU可以酌情调整i5 14600KF/13600KF;建议10K左右或者以上配置考虑。
*配置价格仅供参考,可按需调整,丰俭由人
02/ 桌面搭配
14L的ITX小钢炮搭配42寸OLED桌面大屏,这个组合效果挺不错的吧~
2.1飞利浦 EVNIA 42 M2N8900
OLED与40+大屏的组合成为不少游戏用户最关注的产品。
飞利浦 EVNIA 42M2N8900
42英寸桌面巨幕4K HDR 138Hz 0.1ms,有点大又刚刚好的大
QD-OLED面板:无敌控光、对比度和色彩表现
支持VRR自适应同步技术、HDMI2.1满血接口、零感同步加速无感延迟
原生10bit面板+广色域+DeltaE<2
三代Ambiglow环景光技术、支持一线连(90W Tyep-C口)
记得春节期间听过一档播客,当时也是飞记的开发人员(产品经理之类)在介绍这两年的桌面显示器趋势,当时就有说过OLED面板会成为新助力,反馈也很快,今年他们除了带来新的EVNIA品牌,也带来了42英寸QD-OLED版的42M2N8900。
只要之前折腾过小尺寸OLED电视上桌的朋友,就会知道这种42英寸OLED桌显有多难得,除了尺寸更友好以外,也真正是针对PC等桌面设备,不用改使用设置什么的。
42M2N8900受益QD-OLED面板霸道的素质,画面直观感受自然只能用爽字形容,此外这款显示器也专门针对游戏用户优化了传输信号延迟,在意的用户也可以着重考虑。其他部分还在体验,等后面在分享。
使用体验
画面:首先42寸大小相比初代的48以上尺寸机型来说,确实好用很多,我桌子深度70cm,算刚好,估计后续42寸会成为这类产品的主流尺寸;QD-OLED面板提升主要就是控光(黑场画面)、对比度的提升和色彩的表现,这些都是肉眼可感觉的提升。这台机子峰值亮度在450nits,支持HDR10,在目前属于比较实用的参数表现。
动态:138Hz+0.1ms延迟,
防烧屏:这点我个人其实不担心,因为新一代OLED机型其实寿命提升许多了,然后42M2N8900也配置了心的防烧屏技术(像素位移+降低亮度)。
功能易用性:这点也是42M2N8900的亮点了,类似机型里面配置满血HDMI2.1跟Type-C一线连(90W PD)就可以筛选掉很多机型了,42M2N8900甚至还配置了独家的三代Ambiglow环景光技术,对于游戏桌面用户来说吸引力非常大。
QD-OLED最强的就是明暗对比,也可以完全避免漏光问题
渲染画图和图文编辑效果参考
2.2IQUNIX ZONEX75 Super
ZONEX75
顶级工艺:全新的 180 目喷砂阳极氧化处理,新的霜月银和绯帛红配色,当然也有颜色更丰富的电泳工艺版本
绝妙手感:采用GASKET结构,无预压+消音处理,声音干净手感顺滑
可玩度高:结构件和轴体均可自行搭配改装,打造专属手感
可选“璞玉轴”:一款小石子音的轴体,轴体上下壳和轴心采用全 POK 材质,行业里的第一款,敲击润滑,稳定性高
易用设定:紧凑75%配列、三模无线切换、热拔插设定、有 Windows 软件可以自己改键改灯光,玩法很多
超低延迟:基本没有断联 2.4G 跟蓝牙连接模式,有专业博主测试延迟平均在2ms左右,打游戏也没啥问题,办公就更不用担心了
我这把属于“霜月银”配色,比较适合浅色桌面,同时发布的还有“绯帛红”,颜值更高,更适合年底的喜庆气氛。
实物第一感觉,这键盘分量感也太够了,金属壳体表面处理也很细腻,跟苹果的笔记本电脑相当。
2.3真力G ONE桌面音箱
桌面使用的还是自己那套真力G One,当然如果你是白色控也可以考虑入手白色版。
真力G One 主要因为这款箱体针对就是近场和桌面为主,虽然是3寸箱,声音表现又有超出箱体大小的萌差感,所以也让它收获不少要求兼顾颜值/实力的拥趸。
真力G One 声音部分解析,细节和声音定位都不错,声音能量感已经非常强了。低频部分表现根据个人偏好会有不同的反馈,不过这个也简单,大不了再加上一枚F1可以轻松满足需求
03/ 性能钢炮14代i7+RTX4080
3.1七彩虹CVN B760I FROZEN WIFI D5 V20 DDR5
这台机子安装时间跟上一篇内容差不多同时间,上一台机子是i5 14600KF搭配七彩虹这块B760I,我当时着重测试的就是性能功耗上限、降压降温和D5内存超频,我很意外七彩虹这一代B760I表现竟然都挺好,所以这台搭配i7的,主板干脆也选了七彩虹B760I,刚好颜色也搭配。
七彩虹CVN B760I FROZEN WIFI D5 V20 DDR5
全白色PCB设定,适合纯白主题主机,供电/M.2散热装机+辅助小风扇
供电升级!7+1+1相供电 核心升级至 90A规格Dr.Mos
BIOS支持更改104微码、可降压,此外强化DDR5超频内存超频性能
IO接口/配置完整,包含前置10G Tpye-C、Wi-Fi6无线网络、M.2 SSD插槽*2、IO挡板清BIOS按键
相比上代(B660I),除了颜值设计跟IO接口/布局合理设定的延续,比较有实际意义的提升,比如核心供电升级(跟对应的主动散热),最近装过14代(特别是K系列)的朋友,应该就能体会到功耗提升幅度不小,默认设置+解锁功耗墙,动辄200-300W功耗,所以对于主板的CPU供电有更高的要求,而七彩虹B760I供电升级就刚好可以应付。
另外很重要的部分就是BIOS的优化支持,比如对于CPU设置的优化(降电压支持)和DDR5内存超频。
比如目前刚需的改104微码和CPU降压,七彩虹B760I是已经支持,我这边实际测试,CPU降低0.1V左右的电压,CPU功耗可以降低30-50W左右功耗,对应的温度降低十几摄氏度,同时性能完全一样,这对于ITX主机重要性是非常大的。
如果你考虑到良好的优化支持,和DDR5内存支持,甚至外观,目前七彩虹B760I在千元以内的定价是挺有优势的,毕竟这类ITX主板可选并不多。
高频DDR5支持情况
七彩虹B760I也很轻松的直接上到了7200的频率,甚至内存电压也很低,愿意折腾调教的话上7600甚至8000也是没问题的。
4800频率跟7200的对比,带宽跟延迟都有明显差距。
i7 14700KF性能测试
设置:优化功耗,改104微码,CPU降电压0.1V;系统Win11,内存频率7200双通道。
基于CPU基准性能部分,我跟上代i7 13700K和i9 13900K,方便用于参照。
14代酷睿里面升级最大的就是i7 14700K/KF,与酷睿i7-13700K相比增加了4个E-Core,同时也增加了3MB L3缓存。
基准性能:这边对比上代i7跟i9,实际测试下来,这一代i7性能已经非常接近上一代i9,多线程性能对比上代提升很明显(受益核心规格增加)。
不过还是要注意功耗,i7 14700KF这边优化电压功耗后,依旧可以跑到250W,未优化+完全释放的情况下是轻松300W的,对主板供电和CPU散热都有更高的要求。
针对游戏性能的测试结果类似,3DMARK里面针对CPU/物理性能测试结果跟基准测试差不多,14代i7表现就是很接近13代i9的水平~
3.2七彩虹iGame RTX 4080 Ultra W OC 16GB
目前七彩虹旗下适合这机子的“白卡”或浅色系卡还挺多,包含走量的“Ultra W”系列、“Neptune OC”系列、“Advanced”系列,甚至今年新的“Vulcan W OC”白火神。
颜值最高的肯定是“白火神”(预计这台机子也能装下,就厚度高了0.4mm),性价比最高跟走量的就是“Ultra W”系列。
“Ultra W”系列今年也升级了全新的设计语言,也就是主打的“波普”,相比上代或者其它同类产品,会更活泼的感觉。之前装的TK1也搭配了4060Ti版,效果反馈也不错。
iGame RTX 4080 Ultra W OC 16GB
全新 NVIDIA Ada Lovelace 串流多处理器:最高 2 倍效能与电源效率
第四代 Tensor 核心:最高 2 倍 AI 效能表现
第三代 RT 核心:最高 2 倍光线追踪效能表现
新一代波普设计语言:白色主体结合波普视觉元素+大面积RGB灯组
旗舰散热器:7热管散热器、九翼环型扇叶(100mm)、回流焊工艺
镀银PCB+一键超频双BIOS+支持个人送保+iGame Center 2.0控制中心
散热器配置也挺豪华,7热管+回流焊工艺+大面积散热片的组合,几乎不浪费一点散热空间,实际测试在使用自带的超频功能后,烤机温度也就这56℃(热点温度65℃)范围,风扇转速也就1000转左右,所以这套散热配置其实已经超出卡的需求,对付4090也是没问题的。
其它七彩虹显卡的安装效果。
手上刚好还有 一张Advanced和4060版的Ultra W,可以对比参考下搭配这台机子的效果。(实际显卡一侧建议用洞洞侧板,所以颜色不要太突兀就可以)
实时渲染:基准测试
性能测试总结,N卡现在的的情况基本还是一分钱一分性能 。
首先基准测试针对3D画面应用的测试,比如游戏/基准测试软件的DX、DX12、OpenGL和RTX的渲染性能测试,就是游戏用户最关心的部分,这边主要是用3DMARK为代表的GPU基准性能测试软件测试。
测试结果,对比上一代RTX 3080 Ti跟同代的RTX 4070 Ti。iGame RTX 4080 Ultra W OC远超上代性价比卡王3080Ti可以说毫无悬念,主要是4070 Ti基本也超过了3080 Ti,要知道3080 Ti可是上代后期,差点干翻旗舰的型号,40系列一代性能确实非常强。
这边着重可以注意下「FSU」和「TSE」两个项目,都是4K环境,超过10K分数,代表可以在这个分辨率和API下,最高设置流畅,下面的游戏测试也会验证分数。
实时渲染:游戏测试
测试的游戏包含网游竞技类游戏、支持光追的游戏、3A游戏,所有游戏均设置为4K分辨率,最高画质。
测试结果哪怕是4K环境下竞技类游戏基本可以过200以上平均帧,3A游戏哪怕在开启光追并且没有开启DLSS 3的情况下,帧数基本也都超过60甚至过百。所以4080还是很强的,已经超出的机主的需求,所以他没有选择一步到位4090。
工业图形加速测试
这边主要是用SPECviewperf 针对工业设计/专业应用的性能测试软件为主。
SPECviewperf 系列测试软件,会模拟测试众多工业设计或专业应用软件,主要包含针对三维设计的MAYA、3ds Max,针对工程模型/医疗等应用设计的SolidWorks、CATIA、Siemens NX 、Medical、Creo(Pro/E)等软件的性能模式测试。就是模拟了各种作图、渲染软件的性能,所以选购专业工作站或者专业显卡的用户也都会关注这些项目测试。
测试结果:跟前面的GPU基准测试类似,比较有意思的还是4070 Ti跟3080 Ti的互相追赶,而iGame RTX 4080 Ultra W OC 的性能优势依旧非常明显。
04/安装指南
4.1安装难度
对没装机经验的朋友来说可能中上(毕竟A4 ITX),但如果你装过A4 ITX结构箱体的话,这台机子安装难度就只有普通了,反正我安装过程算非常顺利,没怎么折腾。
你要注意的就是一开始确认配置后(GPU/CPU空间分配),调整好主板支架,比如这台就是GPU空间MAX。
4.2走线注意
常规走线跟大部分A4 ITX一样(包含水冷管),害怕理线且没RGB需求就是风扇尽量
无灯甚至支持串联安装的风扇了。
40系中高端卡(也就是采用16pin供电)还是要注意下供电线,避免卡到水冷的风扇,我这台唯一调整的也就这个。
4.3散热:侧板选择
我这台机子因为考虑到CPU散热是屏显版,所以CPU一侧选的是侧透版本,实际AKLLA A4Max默认是双洞洞版本(侧重散热),如果你无所谓侧透效果,默认版自然散热效果会更好;显卡一侧不是很建议选侧透(影响较大),CPU一侧根据自己视觉要求选择,另外就是对应的电源方向也要注意:如果是侧透版,电源建议朝GPU,如果是洞洞侧就朝侧板。
这边官方如果除一半侧透,一般洞洞的就好,电源方向可以不用改。
电源尽量还是选SFX
AKLLA A4Max理论上支持SFXSFX-LATX,不过考虑到实际兼容和便利程度,个人建议直接选SFX,这样底部可以装一枚风扇且更好整理,目前SFX电源可选范围及价格也都不错。
Almordor SFX850
以前又贵又没得选的SFX电源,现在多了许多,而且价格也更合理了,比如这次选的Almordor SFX850,支持ATX3.0全模块线(标配16Pin显卡先),采用日系电容+80PLUS金牌+5年保,日常也就799,白色版本也是搭配白色线,光线就可以省定制的钱了。
4.4散热:280冷排
280规格冷排一步到位之选。
选这台箱子一大原因就是支持280规格冷排,也建议这类支持280冷排的ITX,能选280尽量选,散热上线对比240是有较大提升的(提升幅度甚至大于不同级别240的区别)。
先马XW280白无风扇版
惊喜之选。一开始选它的原因无非就是280冷排+白色+屏幕,然后没想到它居然还有无风扇版,刚好可以直接自选性能风扇,价格简直“白菜价”,以前这样配置的水冷轻松上千,它价格直接杀到500价位,而且自带的控制软件(屏幕)并不难用,我担心的显示角度问题也可以360°随意调整,甚至默认设计的界面审美也都OK的,目前同价位好像没有其它类似型号,强推。
性能表现部分,我这边搭配利民性能扇的TL-B14W,装机封箱情况下,这套散热的大概可以压制到250-260W左右;极限情况(比如裸机、风道好的塔式)个人预估上限可以到280W左右,这对于双风扇冷排来说很极限了。
利民 TL-B14W:目前市面不多的白色14cm+性能向风扇,1500转速PWM +S-FDB V2轴承 +三次元动平衡,非常适合针对一体水冷冷排散热。实际使用一方面可以保证高风量/风压,另外静音效果也可以接受。
4.5整机散热效能
先说下风道设定,底部一枚利民12015进风,顶部冷排出风,GPU一侧洞洞侧板,CPU一侧侧透封闭。
机箱风道表现
CPU:单侧重CPU的话,这台机子压力不大,跑250W,封闭后升温也就提升5度左右;双烤情况温度就会触摸整机风道极限,对应“封闭箱体”功耗也降低了15W。
GPU:个人预估4090其实也没问题;当然这边看起来单烤GPU在封闭情况下升温了12°之多,这主要是因为整机排风主要依靠CPU冷排,然而冷排风扇转速是联动CPU而不是GPU,就导致排风效能影响。如果你这台机子单侧重GPU(比如游戏主机),是可以考虑排风联动GPU(参考双烤后,封闭GPU温度比开放还降低了2度就是这样),个人预估这样升温就不明显了。另外毕竟这可是4080,80℃以内都可以接受。
目前这类A4 ITX散热表现差不多就这样,目前高配方案(500-600W功耗起跳)情况下,还要类似塔式箱体的表现显然不大现实,能保证稳定使用跟不影响性能表现就足够了。
PS:持续双烤这种情况下现实场景其实很难出现,测试只是为了验证风道极限,请勿过度焦虑。
冰崶318
校验提示文案
PPimy皮米
校验提示文案
拉夫氦饕
校验提示文案
逸轩爱生活
校验提示文案
消费降级先锋
校验提示文案
我是摇摇
校验提示文案
我是摇摇
校验提示文案
消费降级先锋
校验提示文案
逸轩爱生活
校验提示文案
拉夫氦饕
校验提示文案
PPimy皮米
校验提示文案
冰崶318
校验提示文案